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074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包括巷道本体、H型加强筋和固定底板,所述巷道本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层底部混凝土,且第一层底部混凝土的顶端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H型加强筋,所述加强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层底部混泥土,且第二层底部混泥土的顶端设置有多个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限位机构,所述固定底板外壁通过限位机构与巷道本体的内壁相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固定底板是由若干小方格组成,使得冲击压力只会破坏其中几个小方格,而对其他方格影响较小,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后期维修,而通过限位机构可以快速的进行拆卸替换,则该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则该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则该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矿井防护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巷道底鼓受采掘工程的影响,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岩体产生变形并向巷道内产生位移,巷道底板向上隆起的现象即称之为底鼓,而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煤矿巷道底鼓机理和控制技术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研究表明,引起巷道底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因素是底板岩层性质、围岩应力、水理作用、岩体强度和地温等。
[0003]然而,现有的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传统的巷道底鼓处理方法比较复杂,不易于工人操作,所需材料较多,工序复杂,底鼓维护成本较高,工人成本也较高,专利技术性不强。本专利技术新型采用一种新型的巷道底鼓处理方法,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需材料较少,工序简单,便于工人操作,易于快速处理巷道产生的底鼓现象,省时省力,专利技术性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包括巷道本体、H型加强筋和固定底板,所述巷道本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层底部混凝土,且第一层底部混凝土的顶端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H型加强筋,所述加强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层底部混泥土,且第二层底部混泥土的顶端设置有多个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限位机构,所述固定底板外壁通过限位机构与巷道本体的内壁相连接。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空槽和固定杆,所述固定底板的内部开设有空槽,且空槽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固定杆顶端设置有贯穿固定底板的拉动杆,且拉动杆的内部设置有拉板。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固定杆的顶端设置有拉簧,且拉簧顶端与拉动杆的内部相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固定底板和巷道本体的两侧皆开设有凹槽,所述空槽内部的两侧设置有滑动杆,所述空槽两侧设置有贯穿固定底板并延伸至凹槽内部的楔形限位块。
[0010]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楔形限位块外壁与拉动杆的外壁相匹配,且楔形限位块外壁贯穿滑动杆的外壁。
[001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所述楔形限位块的外壁套设有复位弹
簧,且复位弹簧的外壁与空槽的内部相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通过固定底板是由若干小方格组成,使得冲击压力只会破坏其中几个小方格,而对其他方格影响较小,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后期维修,而通过限位机构可以快速的进行拆卸替换,则该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
[0014]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通过第一层底部混凝土与第二层底部混泥土之间设置有加强层,而通过H型加强筋将第二层底部混泥土和第一层底部混凝土之间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增加固定底板处强度。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拉动杆和楔形限位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为:1、巷道本体;2、第一层底部混凝土;3、加强层;4、H型加强筋;5、第二层底部混泥土;6、固定底板;7、空槽;8、拉动杆;9、拉板;10、固定杆;11、拉簧;12、滑动杆;13、楔形限位块;14、复位弹簧;1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23]实施例1,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交通信息采集共享装置,包括巷道本体1、H型加强筋4和固定底板6,巷道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且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的顶端设置有加强层3,加强层3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H型加强筋4,通过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与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之间设置有加强层3,而通过H型加强筋4将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和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增加固定底板6处强度。
[0024]实施例2,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交通信息采集共享装置,包括巷道本体1、H型加强筋4和固定底板6,巷道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且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的顶端设置有加强层3,加强层3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H型加强筋4,加强层3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且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的顶端设置有多个固定底板6,固定底板6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限位机构,固定底板6外壁通过限位机构与巷道本体1的内壁相连接,限位机构包括空槽7和固定杆10,固定底板6的内部开设有空槽7,且空槽7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顶端设置有贯穿固定底板6的拉动杆8,且拉动杆8的内部设置有拉板9,固定杆10的顶端设置有拉簧11,且拉簧11顶端与拉动杆8的内部相连接,固定底板6和巷道本体1的两侧皆开设有凹槽15,空槽7内部的两侧设置有滑动杆12,空
槽7两侧设置有贯穿固定底板6并延伸至凹槽15内部的楔形限位块13,楔形限位块13外壁与拉动杆8的外壁相匹配,且楔形限位块13外壁贯穿滑动杆12的外壁,楔形限位块13的外壁套设有复位弹簧14,且复位弹簧14的外壁与空槽7的内部相连接,通过固定底板6发生当巷道底板发生底鼓现象时,需要将固定底板6进行拆卸替换,则通过用手握住拉板9并向上拉动拉动杆8,从而拉动杆8带动拉簧11向上发弹性形变,从而楔形限位块13在复位弹簧14自身弹力作用下向拉动杆8外壁倾斜处移动,而楔形限位块13与其他位置的固定底板6进行不接触,从而将固定底板6从各个位置的固定底板6中拆卸出来,进行替换。
[0025]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巷道底部发生底鼓现象时,底部冲击压力就会冲破底板混凝土和固定底板6,由于固定底板6是由若干小方格组成,所以冲击压力只会破坏其中几个小方格,而对其他方格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则工人在维护固定底板6时只需修复被破坏的方格,大大提高了工人施工效率,节省材料,易于管理,降低成本,而通过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与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之间设置有加强层3,而通过H型加强筋4将第二层底部混泥土5和第一层底部混凝土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增加固定底板6处强度;...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包括巷道本体、H型加强筋和固定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本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层底部混凝土,且第一层底部混凝土的顶端设置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内部等间距设置有H型加强筋,所述加强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层底部混泥土,且第二层底部混泥土的顶端设置有多个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的限位机构,所述固定底板外壁通过限位机构与巷道本体的内壁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空槽和固定杆,所述固定底板的内部开设有空槽,且空槽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固定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巷道底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顶端设置有贯穿固定底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令初李英明牛立全张浩张江伟赵楠楠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