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0009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它包括上端与冷凝器的进气集管底侧相连接并用于将进气集管中沉积的油相导出的油回流管;所述油回流管的下端与压缩机和油分离器之间的排气管相连接,或者所述油回流管的下端与油分离器相连接。携带油相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进入冷凝器进气集管后,由于温度降低和运行空间加大,润滑油分子运动变慢,油相细微颗粒聚集并沉降于集管底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回油管将集管底侧的油相导出,具有比现有技术单级油分离器更好的油分离效果,与现有技术双级油分离器和多级油分离器比较,系统阻力降低,系统能耗更低。系统能耗更低。系统能耗更低。

An oil separation mechanism of compressor refrig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压缩机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排气端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比如氨或者氟利昂)中带有润滑油,在这部分制冷工质进入冷凝器之前需要进行油气分离。作为现有技术,压缩机排气管连接有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气相排出端通过输气管路连接冷凝器进气集管,油分离器的油相排出端通过回油管路连接压缩机。
[0003]经过油分离器分离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中仍含有部分油相,这主要是因为油相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分散度较高,通常呈细微颗粒状,难于在油分离器中与制冷工质彻底分离。这部分油相随工质进入制冷系统将会影响系统的制冷效率,比如在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管(或者换热板)中易于形成液膜从而影响换热效果。为了尽量降低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工质中油相比例,目前较多被采用的措施是采用二级甚至多级油分离装置,但这一类做法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系统运行阻力增加导致压缩机排气压力增加,系统能耗提高。第二、仍存在油气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将冷凝器进气集管中积存的油相导出,从而在不增加系统运行阻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油气分离效果。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和油分离器,所述冷凝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集管,所述压缩机通过排气管连接所述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的气相排出口通过冷凝器进气管连接所述进气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机构包括上端与所述进气集管底侧相连接并用于将进气集管中沉积的油相导出的油回流管;所述油回流管的下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连接,或者所述油回流管的下端与所述油分离器相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油分离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进气集管内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位于进气集管上开设的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气管的进气口对侧。
[000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油分离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挡油板上的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所述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优选为钢丝球。
[0009]所述油回流管的下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连接时,油回流管的末段走向与所述排气管走向所呈夹角α为锐角。优选地,5
°
≤α≤60
°
。进一步优选地,5
°
≤α≤30
°

[00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
[0011]第一、在喷淋水或者冷风的冷却下,进气集管内温度较低。来自油分离器并且携带
油相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进入冷凝器进气集管后,温度降低并且运行空间加大,润滑油分子运动变慢,油相细微颗粒聚集并沉降于进气集管底侧,本技术通过油回流管将集管底侧的油相导出,具有比现有技术单级油分离器更好的油分离效果,与现有技术双级油分离器和多级油分离器比较,系统阻力降低,系统能耗更低。
[0012]第二、本技术优化技术方案中,设置了挡油板,或者在挡油板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制冷工质气相成分与挡油板或者挡油体碰撞接触后折流,然后进入换热板或者换热管中,而油相成分经挡油板或者挡油体阻挡后进一步聚集成更大的油滴沉降于集管底侧。因此,本技术的这一优化技术方案能够确保本油分离机构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进气集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进气集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换热器,2、进气集管,3、冷凝器进气管,4、油分离器,5、回油管,6、压缩机,7、吸气管,8、排气管,9、出液集管,10、冷凝器排液管,11、油回流管,12、挡油板,13、支架,14、固定网,15、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0018]实施例一
[0019]如图1,本实施例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由换热管或者换热板组成的换热器1,所述换热器1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集管2,出液端连接有出液集管9。本实施例还包括压缩机6和油分离器4,所述压缩机6通过排气管8连接所述油分离器4,所述油分离器4的气相排出口通过冷凝器进气管3连接所述进气集管2,所述油分离器4的油相排出口通过回油管5连接压缩机6。所述出液集管9连接有冷凝器排液管10。
[0020]冷凝器排液管10一般用于连接高压储液器,高压储液器通过低压循环桶连接所述压缩机6的吸气管7。所述低压循环桶还通过带有循环泵和节流阀的管路连接有蒸发器。
[0021]本实施例还包括上端与所述进气集管2底侧相连接并用于将进气集管2中沉积的油相导出的油回流管11。
[0022]所述油回流管11的下端可以与所述排气管8相连接。这种情况下,所述油回流管11通常带有一段U形管。如图1所示,所述U形管的作用是确保油回流管11连接进气集管2底侧的一段竖管具有一定高度,该段竖管内始终存有润滑油以防止排气管8中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经油回流管11进入进气集管2中。为了更有效地避免排气管8中的高温高压制冷工质经油回流管11进入进气集管2中,油回流管11与的末段最好带有一段走向与所述排气管8走向所呈夹角α为锐角的倾斜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保进入所述排气管8的油相被高温高压制冷工质携带流动进入油分离器4。优选地,5
°
≤α≤60
°
,进一步优选地,5
°
≤α≤30
°

[0023]所述油回流管11的下端还可以与所述油分离器4相连接,将导出的油相排入油分
离器4中。本方案附图未示出。这种情况下,油回流管11可以带有一段U形管,也可以不带U形管,而是直上直下的形状。
[0024]实施例二
[0025]结合图1和图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通过支架13固定安装在所述进气集管2内的挡油板12,所述挡油板12位于进气集管2上开设的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气管3的进气口对侧。
[0026]实施例三
[0027]结合图1和图3,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通过固定网14固定在所述挡油板12上的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15。所述三维网状结构的挡油体15一般为多孔或者多缝隙立体材料,比如钢丝球。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压缩机(6)和油分离器(4),所述冷凝器包括换热器(1),所述换热器(1)的进气端连接有进气集管(2),所述压缩机(6)通过排气管(8)连接所述油分离器(4),所述油分离器(4)的气相排出口通过冷凝器进气管(3)连接所述进气集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机构包括上端与所述进气集管(2)底侧相连接并用于将进气集管(2)中沉积的油相导出的油回流管(11);所述油回流管(11)的下端与所述排气管(8)相连接,或者所述油回流管(11)的下端与所述油分离器(4)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制冷系统的油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进气集管(2)内的挡油板(12);所述挡油板(12)位于进气集管(2)上开设的用于连接所述冷凝器进气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亮梁文通李永堂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珈群高效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