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9745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包括回油腔体,所述回油腔体被竖向延伸的隔液板分为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侧边开设有与设备中流体连通的通液孔;所述隔液板顶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隔液板上下移动的控制机构;所述隔液板底端两侧各设置有堰板,所述堰板的高度为所述隔液板向上移动的最大行程;所述隔液板与两侧堰板之间具有密封元件,所述隔液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过油孔,所述控制机构通过调节隔液板的上下移动,控制所述过油孔的高度与设备内的流体的液面持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隔液板上下移动,保持隔液板上的过油孔的位置与油层高度一致,准确的使油层排至第二腔体,实现自动、智能、精确回油。精确回油。精确回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回油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设备中的溶液混有不相溶的油时,油的比重较轻,飘浮于液面之上,但设备内的操作压力及液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较难及时精确的回油。以蒸发冷机组为例,蒸发冷机组大多采用氟利昂制冷剂,由于氟利昂与润滑油一定程度上互溶,即便经过油分离器的分离作用,依然会有少量润滑油以油雾微粒的形式随压缩机排气,进入满液蒸发器中并且不断蓄积,由于润滑油密度小于氟利昂,在氟利昂制冷剂液面上方最终形成润滑油层。蒸发器内的润滑油若不能被有效回收至压缩机中,会严重影响传热效率,极端情况下甚至造成运转部件缺少润滑,影响压缩机正常运转。在其它领域中,设备溶液中混油也会产生诸多严重的后果和影响。由于设备内液位始终处于上下波动状态,虽然工业上采用多种方法回油装置进行除油,但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技术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采用该回油装置后,能够很好解决回油困难的问题。
[0004]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包括回油腔体,所述回油腔体被竖向延伸的隔液板分为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侧边开设有与设备中流体连通的通液孔,所述通液孔的高度不低于设备中液体的液面高度;所述隔液板顶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隔液板上下移动的控制机构;所述隔液板底端两侧各设置有堰板,所述堰板的高度为所述隔液板向上移动的最大行程;所述隔液板与所述堰板的共同高度不低于设备内流体的最大液位,所述隔液板与两侧堰板之间具有密封元件,所述隔液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过油孔,所述控制机构通过调节隔液板的上下移动,控制所述过油孔的高度与设备内的流体的液面持平。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二腔体的底端设置有排油口,所述排油口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排油口启闭的阀门。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步进电机、设置在步进电机输出端的转轮、在所述转轮带动下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连杆的底端与所述隔液板的顶端固定,所述步进电机与用于检测设备内流体液位高度的液位计通信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密封元件为设置在两块堰板之间的密封圈。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回油腔体顶端的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连杆穿过第一连接法兰与隔液板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轴套与第一连接法兰固定。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通液孔为矩形孔,所述通液孔与设备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法兰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过油孔上方设置有一排椭圆形的通孔。
[0012]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单独设置一个与设备内流体连通的回油腔,并且将回油腔分割成第一腔体作为混合腔,第二腔体作为油腔,通过控制隔液板上过油孔的高度与流体高度一致,使得浮在流体上层的油层从过油孔进入第二腔体,精准地实现回油;(2)本技术通过上下移动的隔液板,保证无论设备内液位上下如何波动,都能及时自动精确的捕捉到油层的位置,通过伺服步进电机驱动电动机构运转,从而精确带动连杆及隔液板上下移动,能始终让隔液板上的过油孔位置与油层高度一致,准确的使油层排至第二腔体,从而达到自动、智能、精确回油目的;(3)本技术在过油孔上方设置椭圆形的通孔,避免了油层上面飘浮大量油沫及气泡影响了回油,通孔的结构为长椭圆形孔,便于让油沫及气泡通过椭圆形孔,保证回油畅通;(4)本技术为了实现隔液板的上下移动且保证在液体所在的位置形成独立的腔体,在隔液板底端设置了两块堰板,并在两块堰板间放置了密封圈,取到了很好的密封隔液作用,调节密封圈的大小及规格,使隔液板上下移动时阻力适中,实现隔液板上下移动的同时,完成腔体的分隔。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精确回油装置与设备连接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法兰以及通液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隔液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出进一步说明。
[0017]实施例1: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包括回油腔体1,回油腔体1被竖向延伸的隔液板2分为第一腔体101以及第二腔体102,第一腔体101侧边开设有与设备中流体连通的通液孔103,通液孔103的高度不低于设备中液体的液面高度;隔液板2顶端设置有用于控制隔液板2上下移动的控制机构3;隔液板2底端两侧各设置有堰板4,堰板4的高度为隔液板2向上移动的最大行程;隔液板2与堰板4的共同高度不低于设备内流体的最大液位,隔液板2与两侧堰板4之间具有密封元件5,隔液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在同一高度的过油孔201,控制机构3通过调节隔液板2的上下移动,控制过油孔201的高度与设备内的流体的液面持平;第二腔体102的底端设置有排油口6,排油口6上设置有控制排油口6启闭的阀门601。
[0018]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结构,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在第一腔体101的侧面设置的通液孔103为矩形长孔,为了实现与设备的快速安装连接,设备的液面位置处开设窄的矩形孔,并焊接矩形管及配套的矩形连接法兰,而回油装置的通液孔103的开口处同样焊接矩形法兰作为第二连接法兰105,设备与回油装置通过第二连接法兰105连接,见图1,这样在回油设备的左腔液面和左侧设备相通,设备内的液面与第一腔体101内的液面分层状况也一致。
[0019]隔液板2将回油腔体1分为左右二腔,第一腔体101为左腔,里面的液体为混合层,
第二腔体102为右腔,里面液体为油层,当隔液板2随连杆303上下移动时,隔液板2与回油腔体底部由于有一定间隙距离,在隔液板2底端设置的堰板4刚好可以作为挡板阻止两侧液体流通,为了实现完全密封,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元件5为设置在两块堰板4之间的密封圈,堰板4除了取支承隔液板2上下移动外,由于在两块堰板4之间放置了密封圈,取到了很好的密封隔液作用,调节密封圈的大小及规格,使隔液板上下移动时阻力适中。
[00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结构,控制装置3包括步进电机301(伺服步进电机)、设置在步进电机301输出端的转轮302、在转轮带动下上下移动的连杆303,连杆303的底端与隔液板2的顶端固定,步进电机301与用于检测设备内流体液位高度的液位计7通信连接,在回油腔体1顶端设置第一连接法兰104,步进电机301的输出端通过轴套304与第一连接法兰104固定,连杆303穿过第一连接法兰104与隔液板2连接。
[0021]如图3所示,由于油层上面往往飘浮大量油沫及气泡,影响回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技术在隔液板2的过油孔201上侧位置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长椭圆形孔作为通孔202,便于让油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油腔体(1),所述回油腔体(1)被竖向延伸的隔液板(2)分为第一腔体(101)以及第二腔体(102),所述第一腔体(101)侧边开设有与设备中流体连通的通液孔(103),所述通液孔(103)的高度不低于设备中液体的液面高度;所述隔液板(2)顶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隔液板(2)上下移动的控制机构(3);所述隔液板(2)底端两侧各设置有堰板(4),所述堰板(4)的高度为所述隔液板(2)向上移动的最大行程;所述隔液板(2)与所述堰板(4)的共同高度不低于设备内流体的最大液位,所述隔液板(2)与两侧堰板(4)之间具有密封元件(5),所述隔液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过油孔(201),所述控制机构(3)通过调节隔液板(2)的上下移动,控制所述过油孔(201)的高度与设备内的流体的液面持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102)的底端设置有排油口(6),所述排油口(6)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排油口(6)启闭的阀门(6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确自动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礼林孙清华桂林松顾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恒标斯瑞冷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