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995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辆转向系统包括:壳体;离合模块,离合模块包括第一转向轴、转向组件和驱动机构,第一转向轴的至少一部分和转向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壳体内,转向组件在结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转向组件在结合位置时与第一转向轴结合且传递扭矩,转向组件在分离位置时与第一转向轴分离且断开扭矩的传递;传动卸力机构,传动卸力机构分别与驱动机构和壳体连接,驱动机构通过传动卸力机构与转向组件传动连接,转向组件位于结合位置时,传动卸力机构卸除驱动机构对转向组件位置的限制力。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转向系统,使转向组件在结合位置时可以与第一转向轴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结合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向轴与所述第一 转向轴结合且传递扭矩,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向轴与所述第一转 向轴分离且断开扭矩的传递;离合柱筒,所述离合柱筒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向轴,所述传 动卸力机构与所述离合柱筒连接。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合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 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结合位置时,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传动卸力机构和所 述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向所述第一转向轴的方向移动。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合模块还包括:第三转向轴,所述转向组件与所 述第三转向轴相连,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配合以传递转向扭矩,且所述转向 组件相对所述第三转向轴在所述结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转向轴构造有空腔,所述转向组件伸入所述空 腔内;所述第三转向轴的内周面构造有多个第一花键,每个所述第一花键沿所述第三转 向轴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花键沿所述第三转向轴的周向排布;所述转向组件的外 周面构造有多个第二花键,每个所述第二花键沿所述转向组件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第 二花键沿所述转向组件的周向排布;多个所述第一花键与多个所述第二花键啮合。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转角限位装置,所述转角限 位装置与所述转向组件相连,所述转角限位装置在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限 定所述转向组件的最大转动角度。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进一步包括:手感模拟结构,所述手 感模拟结构与所述转向组件相连,所述手感模拟结构在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分离位置 时模拟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结合位置时的手感。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进一步包括:转向盘调节装置,所述 转向盘调节装置与所述离合模块相连,所述转向盘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转向盘的高度和/ 或俯仰角度。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合模块还包括第三转向轴,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 第三转向轴相连,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配合以传递转向扭矩,且所述转向组 件相对所述第三转向轴在所述结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转向盘固定于 所述第三转向轴;当所述转向盘调节装置至少用于调节所述转向盘的高度时,所述转向 盘调节装置包括转向盘高度调节装置,所述转向盘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柱筒,所述 滑动柱筒套设于所述第三转向轴;高度调节驱动机构,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机构与所述滑 动柱筒相连,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机构通过所述滑动柱筒驱动所述第三转向轴带动所述转 向盘上下移动。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驱动机构包括:高度调节驱动装置,所述 高度调节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高度调节传动件,所述高度调节传动件与所述高度 调节驱动装置传动连接;高度调节从动件,所述高度调节从动件与所述高度调节传动件 配合,且所述高度调节从动件与所述滑动柱筒固定以带动所述滑动柱筒上下移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合模块包括第三转向轴,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第 三转向轴,所述壳体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体铰接,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相连, 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配合以传递转向扭矩,且所述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第三
转 向轴在所述结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转向盘固定于所述第三转向轴; 当所述转向盘调节装置至少用于调节所述转向盘的俯仰角度时,所述转向盘调节装置包 括转向盘俯仰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转向盘俯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俯仰调节驱动机构, 所述俯仰调节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壳体和所述车体相连,所述俯仰调节驱动机构通过所 述壳体驱动所述第三转向轴带动所述转向盘俯仰运动。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俯仰调节驱动机构包括:俯仰调节驱动装置,所述 俯仰调节驱动装置铰接于所述壳体;俯仰调节传动机构,所述俯仰调节传动机构与所述 俯仰调节驱动装置传动连接;俯仰调节连杆机构,所述俯仰调节连杆机构分别与所述俯 仰调节传动机构、所述壳体和所述车体铰接。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俯仰调节驱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适 于固定于所述车体,所述壳体和所述俯仰调节连杆机构分别与所述固定座铰接。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转向器,所述转向器与所述 第一转向轴和所述转向组件中的其中一个传动连接;转向盘,所述转向盘与所述第一转 向轴和所述转向组件中的另一个传动连接。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转 向系统。
[002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 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 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6]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转向组件位于结合位 置;
[0031]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转向组件位于分离位 置;
[0032]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向组件位于分离位 置;
[0033]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转向组件位于结合位 置;
[0034]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转向组件 位于结合位置;
[0035]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剖视图,其中转向组件 位于分离位置;
[0036]图10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传动卸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b是图10a中所示的传动卸力机构的另一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组件和第一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立体图;
[0040]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车辆转向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0041]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手感模拟结构与转向组件的配合示意 图;
[0042]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手感模拟结构与转向组件的另一个角 度的配合示意图;
[0043]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17是沿图16中A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离合模块,所述离合模块包括第一转向轴、转向组件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向轴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转向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向组件在结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结合位置时与所述第一转向轴结合且传递扭矩,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分离位置时与所述第一转向轴分离且断开扭矩的传递;传动卸力机构,所述传动卸力机构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卸力机构与所述转向组件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结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结合位置时,所述传动卸力机构卸除所述驱动机构对所述转向组件位置的限制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卸力机构包括:第一调节连杆,所述第一调节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向组件;第二调节连杆,所述第二调节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转向组件;纵连杆,所述纵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调节连杆和所述第二调节连杆,所述纵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有腰型孔,所述纵连杆的所述另一端通过所述腰型孔与所述壳体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型孔的两端腰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壳体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组件包括: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结合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向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轴结合且传递扭矩,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分离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向轴与所述第一转向轴分离且断开扭矩的传递;离合柱筒,所述离合柱筒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向轴,所述传动卸力机构与所述离合柱筒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模块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结合位置时,所述转向组件在所述传动卸力机构和所述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继续向所述第一转向轴的方向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模块还包括:第三转向轴,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相连,所述转向组件与所述第三转向轴配合以传递转向扭矩,且所述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第三转向轴在所述结合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可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轴构造有空腔,所述转向组件伸入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三转向轴的内周面构造有多个第一花键,每个所述第一花键沿所述第三转向轴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花键沿所述第三转向轴的周向排布;
所述转向组件的外周面构造有多个第二花键,每个所述第二花键沿所述转向组件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花键沿所述转向组件的周向排布;多个所述第一花键与多个所述第二花键啮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角限位装置,所述转角限位装置与所述转向组件相连,所述转角限位装置在所述转向组件位于所述分离位置时限定所述转向组件的最大转动角度。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