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5721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轴承圈生产加工设备,提出一种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包括机架板,机架板上设置有上溜槽,上溜槽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托举组件和第一精磨组件,机架板上靠近其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二精磨组件,机架板上位于第一托举组件和第二托举组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活动组件和第二活动组件,第一摆动臂带动工件先后与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一托举组件活动配合,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二摆动臂、第二摆动油缸和第二夹持插件,第二摆动臂带动工件朝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活动,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设置有与其间隔分布的下溜槽。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转移效率较高、生产连续性较好且空间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规模推广。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轴承圈生产加工设备
,涉及一种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按运动元件摩擦性质的不同,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大类。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其中,轴承外圈与内圈的生产工序包括切管、热处理、整径、开槽和抛光等,在抛光工序中又包含粗磨和精磨。
[0003]目前,对轴承外圈面精磨需要用不同目数的砂轮先后进行打磨,先粗后细。不过,由于不同目数的砂轮安装在不同的位置,要完成一个工件的精磨必须将其转移至少两次,装夹次数频繁,效率较低,而且生产连续性较差,生产线的产量很大大幅度提升,而且占空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在对轴承外圈面精磨方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转移效率较高、生产连续性较好且空间利用率较高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包括机架板,所述机架板的左上角位置设置有上溜槽,所述上溜槽竖直设置且其顶部为工件入口,所述上溜槽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托举组件,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的相对侧用来设置第一精磨组件,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用来支撑工件,所述机架板上靠近其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托举组件,所述第二托举组件用来支撑工件,所述第二托举组件的相对侧用来第二精磨组件,所述机架板上位于第一托举组件和第二托举组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活动组件,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一摆动臂,所述第一摆动臂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摆动油缸,所述第一摆动臂远离第一摆动油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插件,所述第一夹持插件在第一摆动臂的驱动下先后与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一托举组件活动配合,所述第一摆动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活动组件,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与第一摆动臂交叉反向活动的第二摆动臂,所述第二摆动臂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二摆动油缸,所述第二摆动臂远离第二摆动油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插件,所述第二夹持插件在第二摆动臂的驱动下朝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活动,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设置有与其间隔分布的下溜槽,所述下溜槽倾斜朝下设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摆动臂包括直臂部和第一加长臂部,所述直臂部和第一加长臂部通过螺栓与直臂部连接,所述第二摆动臂包括弯臂部和第二加长臂部,所述第二加长臂部通过螺栓与弯臂部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下溜槽包括两个倾斜设置且相对分布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朝向第二摆动臂的活动端端部设置有导向斜肩。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托举组件包括圆弧板,所述圆弧板的内侧设置有弦向的弹簧板片。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托举组件包括固定铰支,所述固定铰支上转动设置有托举座,所述托举座朝向第二精磨组件的一端为圆弧面。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精磨组件包括倾斜的倒T字块,所述倒T字块朝向上溜槽的一端设置有精磨砂块,所述倒T字块的两侧设置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的端部朝向上溜槽的底部。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精磨组件包括精磨砂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利用第一活动组件可以将工件从第一托举组件和第一精磨组件中插取并且摆动转移至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二精磨组件之间,由第二活动组件可以将工件从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二精磨组件之间摆动转移至下溜槽处,令工件从下溜槽可以溜出。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转移效率较高、生产连续性较好且空间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的主视图;
[0016]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的轴测图;
[0017]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的侧视图;
[0018]以上各图中:
[0019]1、机架板;
[0020]2、上溜槽;
[0021]3、第一托举组件;31、圆弧板;32、弹簧板片;
[0022]4、第一精磨组件;41、倒T字块;42、楔形块;
[0023]5、第二托举组件;51、固定铰支;52、托举座;
[0024]6、第二精磨组件;61、精磨砂轮;
[0025]7、第一活动组件;71、第一摆动臂;711、直臂部;712、第一加长臂;72、第一摆动油缸;73、第一夹持插件;
[0026]8、第二活动组件;81、第二摆动臂;811、直臂部;812、第一加长臂;82、第二摆动油缸;83、第二夹持插件;
[0027]9、下溜槽;91、导向条;92、导向斜肩;
[0028]10、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3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包括机架板1,所述机架板1的左上角位置设置有上溜槽2,上溜槽2竖直设置且其顶部为工件入口,竖直溜槽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托举组件3,第一托举组件3的相对侧用来设置第一精磨组件4,第一托举组件3用来支撑工件,机架板1上靠近其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托举组件5,第二托举组件5用来支撑工件,第二托举组件5的相对侧用来第二精磨组件6,机架板1上位于第一托举组件3和第二托举组件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活动组件7,第一活动组件7包括第一摆动臂71,第一摆动臂71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摆动油缸72,第一摆动臂71远离第一摆动油缸7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插件73,第一夹持插件73在第一摆动臂71的驱动下先后与第二托举组件5和第一托举组件3活动配合,第一摆动臂7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活动组件8,第二活动组件8包括与第一摆动臂71交叉反向活动的第二摆动臂81,第二摆动臂81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二摆动油缸82,第二摆动臂81远离第二摆动油缸82的一端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圈精磨用多工位切换上料机构,包括机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板的左上角位置设置有上溜槽,所述上溜槽竖直设置且其顶部为工件入口,所述上溜槽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托举组件,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的相对侧用来设置第一精磨组件,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用来支撑工件,所述机架板上靠近其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托举组件,所述第二托举组件用来支撑工件,所述第二托举组件的相对侧用来第二精磨组件,所述机架板上位于第一托举组件和第二托举组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活动组件,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第一摆动臂,所述第一摆动臂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摆动油缸,所述第一摆动臂远离第一摆动油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插件,所述第一夹持插件在第一摆动臂的驱动下先后与第二托举组件和第一托举组件活动配合,所述第一摆动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活动组件,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与第一摆动臂交叉反向活动的第二摆动臂,所述第二摆动臂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二摆动油缸,所述第二摆动臂远离第二摆动油缸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插件,所述第二夹持插件在第二摆动臂的驱动下朝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活动,所述第一托举组件的下方设置有与其间隔分布的下溜槽,所述下溜槽倾斜朝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永平霍树杰魏庆涛霍凤霞王清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瑞特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