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219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以及设置在线路板本体上的卡刀连接孔和金针连接孔,所述金针连接孔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所述卡刀连接孔位于金针连接孔的两侧,其中一半位于线板本体上端部分,一半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线路板本体正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线路板本体背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通过设置相应的八个卡刀连接孔、八个金针连接孔按通信行业标准TIA/EIA568A,TIA/EIA568B标准线序排列连接并通过在线路板主件正反两面的八个不同的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排布设计从而达到插入损耗小、回波损耗小、传播延迟小、减小串扰的功能,使线路板能实现符合TIA/EIA/568B/CAT6性能传输要求。能传输要求。能传输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


[0001]本技术涉及网络通讯
,尤其是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

技术介绍

[0002]在网络模块中使用的线路板,需要能满足TIA/EIA568B、CAT6性能传输要求。虽然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不同形式连接方式满足以上要求,但为了技术发展仍然需要研发出其它新的连接方式满足线路板实现符合TIA/EIA568B、CAT6性能传输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并且克服了以上缺陷。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以及设置在线路板本体上的卡刀连接孔和金针连接孔,所述金针连接孔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所述卡刀连接孔位于金针连接孔的两侧,其中一半位于线板本体上端部分,一半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线路板本体正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线路板本体背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
[0005]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正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所述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的上端部分,所述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中间分布,所述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
[0006]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背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所述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的中上位置,所述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
[0007]所述卡刀连接孔包括第一卡刀连接孔、第二卡刀连接孔、第三卡刀连接孔、第四卡刀连接孔、第五卡刀连接孔、第六卡刀连接孔、第七卡刀连接孔及第八卡刀连接孔;所述金针连接孔包括第一金针连接孔、第二金针连接孔、第三金针连接孔、第四金针连接孔、第五金针连接孔、第六金针连接孔、第七金针连接孔及第八金针连接孔;所述第五卡刀连接孔、第六卡刀连接孔之间设有穿孔A,所述第三金针连接孔和第五金针连接孔的上方设有穿孔B,所述穿孔B位于线路板本体中间位置;线路板本体外周设有限位槽。
[0008]所述第一卡刀连接孔与第一金针连接孔连接,所述第六卡刀连接孔、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五卡刀连接孔、穿孔B及第三金针连接孔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针连接孔、第四卡刀连接孔、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七金针连接孔依次连接,所述第二金针连接孔、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五金针连接孔依次连接。
[0009]所述第七卡刀连接孔与第七金针连接孔连接,所述第八金针连接孔、第八卡刀连接孔、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四卡刀连接孔依次连接,所述第四卡刀连接孔、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五金针连接孔依次连接,所述第五金针连接孔、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针连接孔、所述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金针连接孔及穿孔A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卡刀连接孔与第二金针连接孔连接。
[00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相应的八个卡刀连接孔、八个金针连接孔按通信行业标准TIA/EIA568A,TIA/EIA568B标准线序排列连接并通过在线路板主件正反两面的八个不同的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排布设计从而达到插入损耗小、回波损耗小、传播延迟小、减小串扰的功能,使线路板能实现符合TIA/EIA/568B/CAT6性能传输要求。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参考图1

2可知,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01以及设置在线路板本体01上的卡刀连接孔和金针连接孔,所述金针连接孔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下端部分,所述卡刀连接孔位于金针连接孔的两侧,其中一半位于线板本体01上端部分,一半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下端部分,线路板本体01正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线路板本体01背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
[0014]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01正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1、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2、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3及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4,所述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1位于线路板本体01的上端部分,所述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2、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3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中间分布,所述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4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下端部分。
[0015]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背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5、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6、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7及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8,所述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5、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6、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7位于线路板本体01的中上位置,所述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8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下端部分。
[0016]所述卡刀连接孔包括第一卡刀连接孔10、第二卡刀连接孔20、第三卡刀连接孔30、第四卡刀连接孔40、第五卡刀连接孔50、第六卡刀连接孔60、第七卡刀连接孔70及第八卡刀连接孔80;所述金针连接孔包括第一金针连接孔100、第二金针连接孔200、第三金针连接孔300、第四金针连接孔400、第五金针连接孔500、第六金针连接孔600、第七金针连接孔700及第八金针连接孔800;所述第五卡刀连接孔50、第六卡刀连接孔60之间设有穿孔A,所述第三金针连接孔300和第五金针连接孔500的上方设有穿孔B,所述穿孔B位于线路板本体01中间位置;线路板本体01外周设有限位槽02。
[0017]所述第一卡刀连接孔10与第一金针连接孔100连接,所述第六卡刀连接孔60、第一
线对间交叉窜扰组1、第五卡刀连接孔50、穿孔B及第三金针连接孔300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针连接孔400、第四卡刀连接孔40、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3及第七金针连接孔700依次连接,所述第二金针连接孔200、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4及第五金针连接孔500依次连接。
[0018]所述第七卡刀连接孔70与第七金针连接孔700连接,所述第八金针连接孔800、第八卡刀连接孔80、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7、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5、第四卡刀连接孔40依次连接,所述第四卡刀连接孔40、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5、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6及第五金针连接孔500依次连接,所述第五金针连接孔500、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6及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3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针连接孔400、所述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8、第六金针连接孔600及穿孔A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卡刀连接孔20与第二金针连接孔200连接。
[0019]本技术通过设置相应的八个卡刀连接孔、八个金针连接孔按通信行业标准TIA/EIA568A,TI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以及设置在线路板本体上的卡刀连接孔和金针连接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针连接孔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所述卡刀连接孔位于金针连接孔的两侧,其中一半位于线板本体上端部分,一半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线路板本体正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线路板本体背面设有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正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所述第一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的上端部分,所述第二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三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中间分布,所述第四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线路板本体背面的4个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分别为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及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所述第五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六线对间交叉窜扰组、第七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的中上位置,所述第八线对间交叉窜扰组位于线路板本体下端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符合六类传输性能的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刀连接孔包括第一卡刀连接孔、第二卡刀连接孔、第三卡刀连接孔、第四卡刀连接孔、第五卡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玉龙张直亮
申请(专利权)人:厚敬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