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0433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包括发泡、造型分界槽、面套和面套拼缝部,设置在面套拼缝部下方的面套连接部,面套连接部和面套拼缝部置于造型分界槽中;穿设在连接部内的支撑骨架,支撑骨架可在状态一和状态二之间变化并通过面套连接部使得面套的均匀受力;设置在面套连接部下部的至少一过渡连接部,过渡连接部穿过设置在造型分界槽内的吊紧穿槽,并被设置在过渡连接部下部的固定连接部固定在发泡背面或座椅骨架上;过渡连接部具有弹性,被拉伸后能自行回弹复位。通过设置面套支撑骨架将吊紧力均匀分散,设置分段式弹力吊紧结构将面套固定在发泡背面,有效避免了座椅中部区域因腰托机构导致面套吊紧深度不一的现象,还能实现更多的造型设计。能实现更多的造型设计。能实现更多的造型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面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座椅的发泡中部区域320(参考图1)与发泡外部区域310结合处的面套吊紧处理一直是其精致工艺的一大难点。常规的处理方法,则在发泡中部区域320与发泡外部区域310的交界处开设造型分界槽330,通过在造型分界槽330中穿设金属弹簧对面套进行吊紧。但这种点状吊紧方式极易导致面套表面产生深浅不一的凹痕,并且也无法适应带腰托按摩400的座椅。在过往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此区域外观质量,往往只能建议整车厂将此处更改为平直的造型风格,极大的限制了汽车内饰造型设计。
[0003]法国专利公告号FR2836906B1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汽车座椅内表面和外表覆盖材料的橡胶或塑料紧固件,通过设置在面套背部的塑料件辅以弹性伸缩橡胶穿孔后固定在发泡背面。但因塑料件是硬质材料,无法很好的适应呈弯曲状的造型,并且采用橡胶绳穿孔固定结构复杂,装配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包括发泡、造型分界槽、面套和面套拼缝部,
[0006]设置在所述面套拼缝部下方的面套连接部,所述面套连接部和面套拼缝部置于所述造型分界槽中;
[0007]穿设在所述连接部内的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可在状态一和状态二之间变化并通过面套连接部使得所述面套受力均匀分布;
[0008]设置在面套连接部下部的至少一过渡连接部,所述过渡连接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造型分界槽内的吊紧穿槽,并被设置在过渡连接部下部的固定连接部固定在发泡背面;
[0009]所述过渡连接部具有弹性,被拉伸后能自行回弹复位,使得所述面套即便受力脱离发泡表面后也能自行复位。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面套连接部由左侧的面套连接部第一端,右侧的面套连接部第二端和中间的面套连接容纳部组成,所述支撑骨架穿设在所述面套连接容纳部中。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面套连接部通过所述面套连接部第一端、所述面套连接部第二端拼缝在所述面套拼缝部上。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面套连接部的材质为织物单面料。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由过渡连接长直部和过渡连接翻折部组成,所述过渡连接翻折部与设置在所述过渡连接长直部上方的过渡连接长直部上部相连并呈翻折状。
[0014]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部通过所述过渡连接翻折部和
所述过渡连接长直部上部拼缝在所述面套连接部上。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部由固定连接长直部和设置在所述固定连接长直部下方的固定连接翻钩部组成,所述固定连接翻钩部用于扣住发泡背面的钢丝或座椅骨架上,使得所述面套的边缘紧贴所述发泡。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部的材质为塑料。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部通过所述固定连接部长直部拼缝在所述过渡连接部上。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第一状态下的造型与所述造型分界槽相匹配,使得所述面套连接部和所述面套拼缝部能准确置于造型分界槽中。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材质为可塑型硬质材料。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通过设置面套支撑骨架将吊紧力均匀分散,设置分段式弹力吊紧结构将面套固定在发泡背面,有效避免了座椅中部区域因腰托机构导致面套吊紧深度不一的现象,还能解除原本该区域造型风格设计的限制。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3]图1是本技术的发泡造型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腰托机构结构图。
[0025]图3是本技术的吊紧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技术的吊紧结构放大图。
[0027]图5是本技术的面套连接部结构图。
[0028]图6是本技术的支撑骨架结构图。
[0029]图7是本技术的过渡连接部结构图。
[0030]图8是本技术的固定连接部结构图。
[0031]图9是本技术的吊紧结构剖视图。
[0032]图10是本技术的发泡造型示意图二。
[0033]图11是本技术的图10的B处放大图。
[0034]图12是本技术的图10的A

A处剖面图。
[0035]图13是本技术的吊紧结构与腰托机构匹配状态图一。
[0036]图14是本技术的吊紧结构与腰托机构匹配状态图二。
[0037]图15是本技术的座椅整体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0040]参考图3和图4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主要包括面套连接部110,穿设在面套连接部110内的支撑骨架120,设置在面套连接部110下部的多个过渡连接部140以及设置在过渡连接部140下部的固定连接部130。
[0041]参考图5和图6,面套连接部110是通过一块完整的裁片面料翻折而成的,形成截面为“U”字型的结构,其左侧的顶端为面套连接部第一端111,右侧的顶端为面套连接部第二端112,其中间内凹部位为面套连接容纳部113。缝线横向穿过面套拼缝部220和面套连接部第一端111、面套连接部第二端112 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使得面套连接部110通过拼缝的形式固定在面套拼缝部220上。面套连接部110的材质为织物单面料,优选为无纺布。支撑骨架 120穿设在面套连接容纳部113中。支撑骨架120的材质为可塑型硬质材料,优选为钢丝。
[0042]参考图7,过渡连接部140由过渡连接长直部142和过渡连接翻折部141 组成。过渡连接翻折部141与设置在过渡连接长直部上方的过渡连接长直部上部142a相连并呈翻折状,使得过渡连接翻折部141与过渡连接长直部上部 142a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缝线横向穿过过渡连接翻折部141、过渡连接长直部上部142a和面套连接部110,将过渡连接部140拼缝在面套连接部110 下方。过渡连接部140的材质为弹性针织面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包括发泡、造型分界槽、面套和面套拼缝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面套拼缝部下方的面套连接部,所述面套连接部和面套拼缝部置于所述造型分界槽中;穿设在所述连接部内的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可在状态一和状态二之间变化并通过面套连接部使得所述面套受力均匀分布;设置在面套连接部下部的至少一过渡连接部,所述过渡连接部穿过设置在所述造型分界槽内的吊紧穿槽,并被设置在过渡连接部下部的固定连接部固定在发泡背面或座椅骨架上;所述过渡连接部具有弹性,被拉伸后能自行回弹复位,使得所述面套即便受力脱离发泡表面后也能自行复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套连接部由左侧的面套连接部第一端,右侧的面套连接部第二端和中间的面套连接容纳部组成,所述支撑骨架穿设在所述面套连接容纳部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套连接部通过所述面套连接部第一端、所述面套连接部第二端拼缝在所述面套拼缝部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套连接部的材质为织物单面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面套吊紧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迅虎陈婧李峥辉郑梦林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国际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