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毛灿豪专利>正文

晶体管开关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563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晶体管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自激振荡电路、浪涌电压吸收电路、变压器、次级整流滤波电路、次级稳压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尤其是自激振荡电路包括R2、C4、C5、R5、R8、R9、变压器初级绕组T1-B、开关晶体管Q2和Q1,初级绕组T1-B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由电阻R5、电容C4、电阻R2串联而成的充电电路接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开关晶体管Q2的基极与电容C4、电阻R2并接,开关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串接初级绕组T1-A,发射极经R9接地,晶体管Q1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接电阻R2和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1的基极并接电容C5和电阻R8,电容C5的另一端并接电容C4和电阻R2、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电源,尤其是一种具有一个周期性地接转施加到变压器初级绕组电压的开关型电源。该开关电源容许很宽的电压输入范围,适应全球不同地区的电压要求,适合于一般的直流电源或充电电源,特别适用于无绳电话的充电电源,以及MD、CD和电子手账等的电源。
技术介绍
一般的开关电源都是采用专用的脉宽集成控制器,例如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新型开关电源实用技术》第62、63页所介绍的开关电源——应用脉宽集成控制器UC3842,它是应用电流控制(Current ModeControl)PWM的集成电路。其存在的不足在于1、需要专用脉宽集成控制器,制作成本高;2、需要比较大的开机及持续操作电流;3、外围器件要求较多,不利于微型化。也有在开关电源中采用场效应晶体管作主振荡晶体管的,但这种晶体管成本较高,不利于降低产品的造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意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不需要专用脉宽集成控制器和场效应晶体管,开机及持续操作电流小、线路简单的开关电源。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晶体管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变压器、自激振荡电路和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变压器T由初级绕组T1-A、初级绕组T1-B和次级绕组T1-C组成,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接初级绕组T1-A,变压器次级绕组T1-C的输出接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经次级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后输出开关电源,尤其是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包括R2、C4、C5、R5、R8、R9、变压器初级绕组T1-B、开关晶体管Q2和Q1,初级绕组T1-B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由电阻R5、电容C4、电阻R2串联而成的充电电路接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开关晶体管Q2的基极与电容C4、电阻R2并接,开关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串接初级绕组T1-A,发射极经R9接地,晶体管Q1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接电阻R2和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1的基极并接电容C5和电阻R8,电容C5的另一端并接电容C4和电阻R2、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在晶体管Q2的基极与地之间接有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由二极管D7和稳压管Z1串接而成,晶体管Q2的基极接稳压管Z1阳极,二极管D7的阴极接稳压管Z1阴极,二极管D7阳极接地。所述晶体管Q2采用NPN型开关三极管。所述晶体管Q2采用MOS场效应管,基极等于栅极,射极等于源极,集极等于漏极相应连接。设置反馈控制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由光电偶合器U1-A、U1-B、电阻R11、电容C6、二极管D6组成,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经光电偶合器U1-A、电阻R11接次级稳压电路,充电电容C6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并接D6的阳极和光电偶合器U1-B的发射极,D6的阴极接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由初级绕组T1-B、电容C6、二极管D6、电阻R5、R6、R7和稳压管组成初级稳压电路,此时,稳压管的阴极接在Q1的基极。稳压管的阳极接在C6的一端及D6的阳极。C6的另一端接地,D6的阴极并接有电阻R7和R6,电阻R7和R6的另一端分别接在电阻R5的两端。所述二极管D6的阴极并接有电阻R7和R6,电阻R7和R6的另一端分别接在电阻R5的两端。所述次级稳压电路包括由R14、R15、C8、R16、R18和U2构成的恒压电路,电阻R14和R16的一端并接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R14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阴极,R16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控制极再经R18接稳压管U2的阳极,串联的R15和C8并接在稳压管U2的阴极和控制极之间。所述次级稳压电路还包括由三极管Q3、电阻R13、电容C10及限流电阻R12构成的限流控制电路,三极管Q3的集极、基极接电阻R13后分别并接在稳压管U2的两端,电容C10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间,限流电阻R12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接电阻R13后的两端,Q3的射极与C7并联后经C11接地。设置浪涌电压吸收电路,浪涌电压吸收电路并接在变压器初级绕组T1-A的两端。浪涌电压吸收电路由R3、C3并联后串接R4、D5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线路简单,无场效应管,制作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实现电路图。图2是另一种输入整流滤波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晶体管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浪涌电压吸收电路、变压器、自激振荡电路、次级整流滤波电路、次级稳压电路和反馈控制电路。其中由R1、D1-D4、C1、L1及C2构成的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由R3、C3、R4、D5构成的浪涌电压吸收电路,浪涌电压吸收电路并接在变压器初级绕组T1-A的两端。由初级绕组T1-A、初级绕组T1-B和次级绕组T1-C组成变压器T。自激振荡电路由R2、C4、C5、R5、R8、R9、变压器初级绕组T1-B、开关晶体管Q2、Q1和二极管D7、稳压管Z1连接组成,晶体管Q2采用NPN型开关三极管,初级绕组T1-B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电阻R5、电容C4、电阻R2接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开关晶体管Q2的输入与电容C4、电阻R2和的稳压管Z1阳极并接,开关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串接初级绕组T1-A,发射极经R9接地,D7的阴极接稳压管Z1阴极,晶体管Q1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接电阻R2和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1的基极经电阻R8接地,并接电容C5和U1-B的集电极,D7的阳极接地。反馈控制电路由光电偶合器U1-A、U1-B、电阻R11、R6、R7、电容C6、二极管D6组成,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经光电偶合器U1-A、电阻R11接次级稳压电路,充电电容C6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并接D6的阳极和光电偶合器U1-B的发射极,D6的另一端并接电阻R7和R6。电阻R7、R6接电阻R5的两端,再接初级绕组T1-B。次级稳压电路包括由R14、R15、C8、R16、R18和U2构成的恒压电路,电阻R14和R16的一端并接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R14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阴极,R16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控制极再经R18接稳压管U2的阳极,串联的R15和C8并接在稳压管U2的阴极和控制极之间。次级稳压电路还包括由三极管Q3、电阻R13、电容C10及限流电阻R12构成的限流控制电路,三极管Q3的集极、基极接电阻R13后分别并接在稳压管U2的两端,电容C10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间,限流电阻R12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接电阻R13后的两端,Q3的射极与C7并联后经C11接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次级稳压电路包括恒压电路和限流控制电路,由R14、R15、C8、R16、R18和U2构成的恒压电路,电阻R14和R16的一端并接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R14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阴极,R16的另一端接稳压管U2的控制极再经R18接稳压管U2的阳极,串联的R15和C8并接在稳压管U2的阴极和控制极之间。由反馈控制电路中的光电偶合器U1-A、电阻R11和恒压电路连接构成次级控制电路。限流控制电路由三极管Q3、电阻R13、电容C10及限流电阻R12连接而成,二极管Q3的集极、基极接电阻R13后分别并接在稳压管U2的两端,电容C10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间,限流电阻R12接在Q3的射极与基极接电阻R13后的两端,Q3的射极与C7并联后经C11接地。此外,次极控制电路的输出设置滤波电路,滤波电路由L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晶体管开关电源,包括输入整流滤波电路、变压器、自激振荡电路和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变压器T由初级绕组T1-A、初级绕组T1-B和次级绕组T1-C组成,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接初级绕组T1-A,变压器次级绕组T1-C的输出接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经次级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后输出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振荡电路包括R2、C4、C5、R5、R8、R9、变压器初级绕组T1-B、开关晶体管Q2和Q1,初级绕组T1-B的一端接地,另一端经由电阻R5、电容C4、电阻R2串联而成的充电电路接输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开关晶体管Q2的基极与电容C4、电阻R2并接,开关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串接初级绕组T1-A,发射极经R9接地,晶体管Q1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接电阻R2和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1的基极并接电容C5和电阻R8,电容C5的另一端并接电容C4和电阻R2、R8的另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灿豪
申请(专利权)人:毛灿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