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2229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减少由于挡风玻璃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行驶风的鞍乘型车辆。在具备支撑挡风玻璃(4)的上端的同时设置于座椅(18)的上方的顶棚(3)、和从下方支撑该顶棚(3)的左右一对的支柱(27)的鞍乘型车辆(1)中,在左右一对的支柱(27)之间且比支柱的上下方向中间更靠上方的位置,供至少一个贯通孔(42)形成的板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以其平面部朝向前后方向地配设。贯通孔以左右对称地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在板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用于使风通过板部件与所述支柱之间的切口(43),切口的纵向尺寸(T1)比贯通孔(42)的纵向尺寸(T2)更大。向尺寸(T2)更大。向尺寸(T2)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鞍乘型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特别是涉及具备支撑挡风玻璃的上端并设置于座椅的上方的顶棚和从下方支撑顶棚的左右一对的支柱的鞍乘型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已知的是一种具备支撑挡风玻璃的上端并设置于座椅的上方的顶棚、和从下方支撑顶棚的左右一对的支柱的鞍乘型车辆。
[000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具备支撑挡风玻璃的上端并设置于座椅的上方的顶棚、和从下方支撑顶棚的左右一对的支柱的鞍乘型车辆中,在左右一对的支柱之间,从上依次配设头靠、板部件以及遮板(louver)构成。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634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在此,在具备支撑挡风玻璃的上端并设置于座椅的上方的顶棚、和从下方支撑顶棚的左右一对的支柱的鞍乘型车辆中,由于挡风玻璃在驾驶员空间内产生的负压,由于该负压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行驶风吹向驾驶员的后头部周边,有时风的声音和驾驶员的头发因风而产生的摇动等使驾驶员感到不快。对该技术问题,如专利文献1中那样,考虑在后头部的后方配设遮蔽风的板部件。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板部件由完全遮蔽风的板部件而构成,因此虽然能够通过板部件遮蔽直接吹向板部件的风,但不能减少驾驶员的后头部附近的负压,因此风以环绕板部件的方式从板部件的周围吹入因而结果造成不能够减少吹向驾驶员的后头部附近的风,驾驶员可能感觉不快。另外,专利文献1的结构以通过使空气从位于板部件的下方的遮板向后方逸出来防止产生负压为目的,但未设想减少因从板部件的周围卷入而吹向驾驶员的后头部周边的行驶风的技术问题。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减少由于挡风玻璃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行驶风的鞍乘型车辆。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具备支撑挡风玻璃(4)的上端的同时设置于座椅(18)的上方的顶棚(3)和从下方支撑该顶棚(3)的左右一对支柱(27)的鞍乘型车辆(1)中,本技术具有第一特征:在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之间并且比所述支柱(27)的上下方向中间更靠上方的位置,供至少一个贯通孔(42)形成的板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以其平面部(46)朝向前后方向地配设。
[0012]另外,本技术具有第二特征:所述贯通孔(42)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多个。
[0013]另外,本技术具有第三特征:所述贯通孔(42)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
在所述板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用于使风通过所述板部件(40)与所述支柱(27)之间的切口(43),所述切口(43)的纵向尺寸(T1)比所述贯通孔(42)的纵向尺寸(T2)更大。
[0014]另外,本技术具有第四特征:所述贯通孔(42)的周缘部(47)的厚度尺寸(T3)比所述板部件(40)的平面部(46)的厚度尺寸(T4)更大。
[0015]另外,本技术具有第五特征:所述贯通孔(42)的周缘部(47)呈朝向后方扩径的形状。
[0016]另外,本技术具有第六特征:所述板部件(40)与配设于所述左右一对支柱(27)之间的光源部件(28)的箱体(29)一体形成。
[0017]另外,本技术具有第七特征:所述板部件(40)具备卡合于所述支柱(27)的卡合爪(44,45),所述卡合爪(44,45)由从所述支柱(27)的前侧卡合的第一卡合爪(44)和从所述支柱(27)的后侧卡合的第二卡合爪(45)构成。
[0018]而且,本技术具有第八特征: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竖立设置于所述座椅(18)的位置。
[0019]而且,本技术具有第九特征: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埋设于在所述座椅(18)的后方竖立设置的靠背(26)。
[0020]技术效果
[0021]根据第一特征,在具备支撑挡风玻璃(4)的上端的同时设置于座椅(18)的上方的顶棚(3)和从下方支撑该顶棚(3)的左右一对支柱(27)的鞍乘型车辆(1)中,在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之间并且比所述支柱(27)的上下方向中间更靠上方的位置,供至少一个贯通孔(42)形成的板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以其平面部(46)朝向前后方向地配设,因此,一边将由于挡风玻璃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行驶风的流动通过板部件遮蔽,一边通过贯通孔反而仅少量向前方侧流动,而能够抑制通过板部件的周围向驾驶员的后头部附近吹入的风的流动,从而减少驾驶员的不快感。
[0022]根据第二特征,所述贯通孔(42)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因此,通过将行驶风左右均等地流动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驾驶员的不快感。
[0023]根据第三特征,所述贯通孔(42)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在所述板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用于使风通过所述板部件(40)与所述支柱(27)之间的切口(43),所述切口(43)的纵向尺寸(T1)比所述贯通孔(42)的纵向尺寸(T2)更大,因此,通过在板部件的侧部设置纵向尺寸大的切口,能够形成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风更多地通过贯通孔的流动。
[0024]根据第四特征,所述贯通孔(42)的周缘部(47)的厚度尺寸(T3)比所述板部件(40)的平面部(46)的厚度尺寸(T4)更大,因此,由于周缘部贯通孔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加,能够提高整流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行驶风的效果。
[0025]根据第五特征,所述贯通孔(42)的周缘部(47)呈朝向后方扩径的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后方朝向前方卷入的风顺畅地流入贯通孔。
[0026]根据第六特征,所述板部件(40)与配设于所述左右一对支柱(27)之间的光源部件(28)的箱体(29)一体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板部件的刚性的同时减少零件数量。
[0027]根据第七特征,所述板部件(40)具备卡合于所述支柱(27)的卡合爪(44,45),所述
卡合爪(44,45)由从所述支柱(27)的前侧卡合的第一卡合爪(44)和从所述支柱(27)的后侧卡合的第二卡合爪(45)构成,因此,通过从前侧以及后侧卡合而能够减少板部件的晃动。
[0028]根据第八特征,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竖立设置于所述座椅(18)的位置,因此,通过在驾驶员的背面侧相邻配置支柱以及板部件,而能够得到由板部件产生的高的防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三轮车的左侧视图。
[0030]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电动三轮车的立体图。
[0031]图3是从左前方观察电动三轮车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0032]图4是电动三轮车的一部分放大的背视图。
[0033]图5是板部件的主视图。
[0034]图6是板部件的背视图。
[0035]图7是图5的VII-VII线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支撑挡风玻璃(4)的上端的同时设置于座椅(18)的上方的顶棚(3)、和从下方支撑该顶棚(3)的左右一对的支柱(27),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一对的支柱(27)之间、并且比所述支柱(27)的上下方向中间更靠上方的位置,供至少一个贯通孔(42)形成的板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以其平面部(46)朝向前后方向地配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42)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多个。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42)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在所述板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置有用于使风通过所述板部件(40)与所述支柱(27)之间的切口(43),所述切口(43)的纵向尺寸(T1)比所述贯通孔(42)的纵向尺寸(T2)更大。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42)的周缘部(47)的厚度尺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央楢崎康生西村聪关谷翼高室真人木村阳长野晋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