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1612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0
一种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包括顶部框架、遮蔽体、长度调整件、二支架、一间距调整部与二固定部。顶部框架围绕出一框内区,且具有分处不同平面的二部分。遮蔽体倾斜地位于框内区内,分别固接顶部框架的此二部分。长度调整件分别枢接至顶部框架的此二部分。每个支架连接顶部框架与其中一固定部。间距调整部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此二固定部用以固定至一机踏车上。通过以上架构,遮挡机构不仅降低空气阻力及晃动妨碍乘骑者视线的机会,进而降低引发交通事故的机会。交通事故的机会。交通事故的机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遮挡机构,尤指一种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摩托车、电瓶车或自行车大多没有遮雨/遮阳顶棚,在阴雨天气或者太阳光紫外线强烈的情况下,骑乘者不是曝露于空气中,就是使用雨衣或是车载伞加以遮蔽。
[0003]然而,传统车载伞伴随着许多问题,例如在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阻力较大、收纳体积大导致无法随车携带,或者,骑乘者在风大的情况下,容易晃动妨碍乘骑者的视线,进而引发交通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遮挡机构包括顶部框架、遮蔽体、长度调整件、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间距调整部。顶部框架呈扁平状,围绕以定义出框内区。顶部框架包含分处不同平面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遮蔽体倾斜地位于框内区内,分别固接顶部框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长度调整件枢接至顶部框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用以调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框架,呈扁平状,围绕以定义出框内区,所述顶部框架包含分处不同平面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遮蔽体,倾斜地位于所述框内区内,分别固接所述顶部框架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长度调整件,枢接至所述顶部框架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用以调整所述顶部框架的长度;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用以分别固定至机踏车上;第一支架,连接所述顶部框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支架,连接所述顶部框架的另侧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间距调整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其中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调整件的延伸方向彼此相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框架包含:第一前杆与第二前杆;第一后杆与第二后杆;第一枢接单元,分别枢接所述第一前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杆的一端,且枢接所述长度调整件的一端;以及第二枢接单元,分别枢接所述第一后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杆的一端,且枢接所述长度调整件的另端,其中所述第一后杆的另端连接所述第一前杆的另端,且所述第二后杆的另端连接所述第二前杆的另端,所述遮蔽体的周缘分别固接所述第一前杆、所述第二前杆、所述第一后杆与所述第二后杆,且受到所述第一前杆、所述第二前杆、所述第一后杆与所述第二后杆拉紧而张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框架还包含:第一分隔件,分别枢接所述第一前杆的所述另端与所述第一后杆的所述另端,使得所述第一前杆与所述第一后杆彼此间隔且分处不同平面,且所述第一分隔件的一端还枢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以及第二分隔件,分别枢接所述第二前杆的所述另端与所述第二后杆的所述另端,使得所述第二前杆与所述第二后杆彼此间隔且分处不同平面,且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一端还枢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枢接单元、所述第一前杆、所述第二前杆、所述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一后杆、所述第二后杆与所述第二枢接单元共同围绕出所述框内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长轴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长轴方向彼此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冠晔赵祥虎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