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04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包括隔离电源U1,隔离电源U1将输入的电压转换为固定的DC24V电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隔离电源将不同电压的高频率电源转换成固定电压电源,再通过电子元件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将输出的电流限制在20mA以下,保证电路在短路、接通等任何情况产生的电火花能量都不足以点燃环境中的混合爆炸气体,确保电路的本安应用。确保电路的本安应用。确保电路的本安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含有爆炸性气体或混合气体环境下作业的电子设备必须采用本安型电路进行隔离安全作业,现有的隔离方式是在安全区的电子设备和危险区的电子设备之间的接口处采用隔离栅进行本安处理。由于隔离栅电路复杂、应用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电子设备的体积,并且硬件成本和技术复杂度也相应提高,生产及现场安装过程也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采用简单的电路结构解决本安传输难题,同时解决了两台通信设备之间的物理隔离和静电本安释放,增加了电路接口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适用于含爆炸气体环境下的电子设备。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包括隔离电源U1,隔离电源U1将输入的电压转换为固定的DC24V电压,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正极与电阻R1的一端及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VD1的负极与二极管V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2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路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还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负极以及电路输出端负极连接,所述电路的输出端正极和电路输出端负极还分别与瞬态抑制管的负极、正极连接,所述电路输出端正极和电路输出端最大输出电流为20mA。
[0006]所述电阻R1为35Ω。
[0007]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
[0008]所述隔离电源的电压输入范围为12V~48V。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隔离电源将不同电压的高频率电源转换成固定电压电源,再通过电子元件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将输出的电流限制在20mA以下,保证电路在短路、接通等任何情况产生的电火花能量都不足以点燃环境中的混合爆炸气体,确保电路的本安应用。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12]如图1所示,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包括隔离电源U1,隔离电源U1将输入的电压转换为固定的DC24V电压,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正极与电阻R1的一端及二极管VD1的正极连
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VD1的负极与二极管V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2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路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还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负极以及电路输出端负极连接,所述电路的输出端正极和电路输出端负极还分别与瞬态抑制管的负极、正极连接,所述电路输出端正极和电路输出端最大输出电流为20mA。
[0013]隔离电源U1将输入的DC12~48V的高功率电压电源转换成固定的DC24V电压。由电阻器R1、R2、三极管Q1、二极管VD1、VD2组成的恒流源电路将输出电流最大值限制在20mA以下。
[0014]恒流源电路工作原理如下:DC24V电源通过二极管VD1、VD2、电阻器R2形成回路,二极管VD1、VD2导通,将三极管Q1的发射极(E)和基极(B)之间的电压限制在1.4V,三极管Q1处于饱和导通状态,三极管Q1内阻为毫欧量级,可以忽略,接口电路输出端的电压在23.5V左右,电路中的输出电流由负载的大小决定。电路输出电流在电阻器R1上产生电压降,随着负载增加电路输出电流增加,电阻器R1上的电压降随之增大,三极管Q1的内阻也逐渐增大,从而限制输出电流的增加。当负载增加使电阻器R1上的电压降达到0.7V时,三极管Q1将由饱和状态转变成截止状态,从而限制电路输出短路电流的数值。电路设置电阻器R1的值为35欧姆,从而限制电流短路最大输出电流为20mA,确保电路安全。瞬态抑制管VD3并联与电路输出端,可以限制输出端口的电压峰值,将感应高压脉冲,各种杂散电平以及电路静电电压等安全吸收和释放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本安电气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电源U1,隔离电源U1将输入的电压转换为固定的DC24V电压,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正极与电阻R1的一端及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VD1的负极与二极管V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D2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路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还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隔离电源U1的输出端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吉华李秋莉黄文琼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