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9078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车辆的车身包括:前纵梁;横梁,所述横梁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以及A柱,所述A柱包括:外柱板、内柱板和多个加强件,所述内柱板固定在所述横梁的端部,所述内柱板设置于所述外柱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外柱板共同形成有空腔,多个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至少分布在所述空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当内柱板和外柱板扣合后,多个加强件会均匀分布在空腔内,这样可以增强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在A柱同时受到不同方向的力时,可以有效地将力分配给多个加强件,从而可以更好地承接冲击力,减小对于乘员舱的冲击力,进而可以更好地保护乘员舱,避免对乘员舱造成损坏,对乘员舱内乘员造成伤害。对乘员舱内乘员造成伤害。对乘员舱内乘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车辆的碰撞安全变得尤为重要,正面碰撞成为汽车前端结构合理性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在前部碰撞中为保护乘员舱成员安全,正面碰撞的能量到达前围板前端的过程中,通过前部结构变形吸能,剩余能量依旧过大直接传递给前围板,势必会造成前围板变形侵入乘员舱内威胁乘员安全。
[0003]相关技术中,为了抵抗正面碰撞时来自前面的冲击,通常在地板下端布置地板纵梁与前纵梁根部进行搭接,从而将大部分力向车身后部传导,减小前围板侵入达到保护乘员舱的作用。但是,由于小重叠碰撞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A柱结构的加强也是车辆结构设计的一个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车身,该车辆的车身可以增强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可以更好地承接冲击力,减小对于乘员舱的冲击力,进而可以更好地保护乘员舱,避免对乘员舱造成损坏,对乘员舱内乘员造成伤害。
[0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横梁,所述横梁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以及A柱,所述A柱包括:外柱板、内柱板和多个加强件,所述内柱板固定在所述横梁的端部,所述内柱板设置于所述外柱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外柱板共同形成有空腔,多个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至少分布在所述空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上加强件、第一中加强件和下加强件,所述第一上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外柱板的上部且与所述内柱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中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外柱板的中部,所述下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外柱板的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上加强件和第二中加强件,所述第二上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内柱板的上部且与所述第一上加强件内外对应,所述第二中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内柱板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一中加强件内外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梁,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伸入所述空腔内且位于所述空腔的下部,所述门槛梁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外柱板和所述内柱板固定连接,且与所述下加强板内外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彦利衣本钢全毅刘腾涌陈成华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