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79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由B柱加强板、补强板、多个隔板和B柱内板构成,多个隔板设置在B柱加强板与B柱内板形成的B柱腔体内对Y向传来的力进行支撑,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相连形成总成后与B柱加强板固定,多个隔板还分别与B柱内板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对B柱腔体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形成稳定的传力路径;有效的提升了车身侧面抗撞性能;提升了整车的刚度和模态,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NVH性能;有效分散了载荷,避免了下B柱应力集中,提高了车身的抗破坏能力;有效的减轻了车身重量,降低了车身成本;可以根据碰撞的要求优先选择隔板方案。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在增加加强板。在增加加强板。在增加加强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设计及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 柱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多数车型应对侧碰都是在薄弱位置增加补强板、提升厚度或者加大铰链加强板的方式,提升局部刚度。如图1所示,现有应对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在Z方向上腔体上下贯穿,缺少Y向支撑;对于2018版C

NCAP可以满足车身的碰撞性能,但是随着汽车的快速发展,C

NCAP对车辆的要求不断提升,2021版C

NCAP对新能源汽车增加柱碰试验而且对侧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通过增加板材厚度来提高局部刚度,满足碰撞要求,缺点有三:一是板材的厚度增加,整车重量增加,成本提高;二是板材厚度增加焊接难度系数提高,且受B柱腔体限制焊接困难;三是当钢板厚度增加到焊接最大极限时,是否可以满足碰撞要求。因此,无法满足柱碰试验及更高的碰撞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B柱加强结构,针对2021 C

NCAP中侧面碰撞,以解决有效提升车辆侧面抗撞性能,更好的保护车乘员安全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由B柱加强板1、补强板2、多个隔板和 B柱内板6构成;
[0006]所述多个隔板设置在B柱加强板1与B柱内板6形成的B柱腔体内对Y向传来的力进行支撑;
[0007]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2相连形成总成后与B柱加强板1固定,多个隔板还分别与B柱内板6固定。
[0008]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包括隔板I 3、隔板II 4和隔板III 5。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2点焊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2通过结构胶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2MAG焊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总成与B柱加强板1焊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B柱内板6通过结构胶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对B柱腔体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形成稳定的传力路径;
[0016]2、有效的提升了车身侧面抗撞性能;
[0017]3、提升了整车的刚度和模态,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NVH性能;
[0018]4、有效分散了载荷,避免了下B柱应力集中,提高了车身的抗破坏能力;有效的减
轻了车身重量,降低了车身成本;
[0019]5、可以根据碰撞的要求优先选择隔板方案。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在增加加强板。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1]图1现有提升局部刚度的示意图;图2为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3

图5为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的剖视图;
[0023]图6

图7为B柱侵入实验测点分布图。
[0024]图中,1.B柱加强板 2.补强板 3.隔板I 4.隔板为II 5.隔板III 6.B柱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8]如图2

图5所示,本技术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由B柱加强板 1、补强板2、隔板I3、隔板II4、隔板III5和B柱内板6构成。
[0029]所述隔板I 3、隔板II 4和隔板III 5与补强板2为点焊连接。如果B柱腔体较小无法焊接,可以选择涂胶连接或者MAG焊连接。所述三个隔板与补强板2 形成总成再与B柱加强板1进行焊接。所述隔板I 3、隔板II 4和隔板III 5与B 柱内板6通过结构胶连接。三个隔板在B柱加强板1与B柱内板6形成的腔体内对Y向传来的力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形成稳定的传力路径。并且,将B柱形成整个腔体进行分割,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有效的将碰撞力分散,稳定的传递到B柱两侧,将载荷分散确保了乘员的安全。三个隔板可以更好的提高B 柱的刚性,应对更苛刻的试验条件或更恶劣的交通状况。
[0030]实施例
[0031]本实施例中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模拟计算。
[0032]第一种情况:B柱加强板未增加隔板;
[0033]第二种情况:在第一种结构基础上增加隔板I 3、隔板II 4和隔板III 5;
[0034]第三种情况:在第二种结构基础上增加隔板I 3、隔板II 4、隔板III 5和补强板2。
[0035]结合图6,对两种不同车型的B柱侵入量分别进行分析:
[0036]车型一:
[0037][0038][0039]车型二:
[0040][0041][0042]结合图7,对两种不同车型的B柱侵入速度分别进行分析:
[0043]车型一:
[0044][0045]车型二:
[0046][0047]由此可以看出,本技术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能够有效提升车辆侧面抗撞性能,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0048]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技术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由B柱加强板(1)、补强板(2)、多个隔板和B柱内板(6)构成;所述多个隔板设置在B柱加强板(1)与B柱内板(6)形成的B柱腔体内对Y向传来的力进行支撑;所述多个隔板分别与补强板(2)相连形成总成后与B柱加强板(1)固定,多个隔板还分别与B柱内板(6)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隔板I(3)、隔板II(4)和隔板III(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侧碰的B柱加强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啜立学王雷高希宝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凯迪汽车车身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