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旭亮专利>正文

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491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其中,第一轴承、第一外轴、第二外轴和第二轴承沿着轴向依次套设在内轴上,且均与内轴同轴设置。第一齿轮、第一轴承的外圈以及第一外轴同步旋转,第二齿轮、第二轴承的外圈以及第二外轴同步旋转。环形保持架和环形限位架依次设置在由第一外轴和第二外轴的内环面与内轴的外环面限定的环形空间内,楔块元件组一和楔块元件组二可转动地安装在环形保持架上,且摆动范围由环形限位架限制。楔块元件组一在第一外轴和内轴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楔块元件组二在第二外轴和内轴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其有益效果是,可与车辆原有的动力传动总成系统耦合,以实现换挡过程中动力传输不中断。中动力传输不中断。中动力传输不中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动力总成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旋转动力传递
,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动力总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车辆动力总成系统通常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箱等部件。换挡时需要先将离合器脱开,切断动力,待挡位选择完毕后再将离合器接合,因此换挡过程中车辆会出现动力中断,导致换挡顿挫感明显,影响车辆的换挡平顺性和驾乘感受。
[0003]为了改善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三个技术方向:CVT(无级变速箱)、AT(自动变速箱)和DCT(双离合变速箱)。
[0004]CVT变速箱的变速比不是间断的点,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值,所以不存在换挡操作,车辆行驶起来会更加柔和平顺,没有顿挫感,但急加速时动力不足,甚至会出现钢带打滑的现象。
[0005]AT变速箱中的液力变矩器兼具离合器的作用,可以控制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传动。AT变速箱的换挡是通过电磁阀操作换挡机构进行的,各挡位之间有一个变速齿轮松开、咬合和联动的缓冲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会有动力中断。要做到换挡平顺,不仅是AT变速箱内部机械构造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选择最佳的换挡时机,并且和发动机的输出曲线配合。所以AT变速箱的换挡平顺性,往往更多的是在软件方面下功夫。
[0006]DCT变速箱包括两个离合器,一个控制奇数挡,一个控制偶数挡,当车辆挂入一个挡位时,另一个离合器及对应的下一个挡位已经位于预备状态,只要当前挡位分离就可以立刻接合下一个挡位,因此DCT变速箱的换挡速度要比一般的AT变速箱甚至手动变速箱还快。
[0007]但是,AT和DCT变箱器都只能是将换挡过程中动力中断的时间缩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动力中断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及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其解决了车辆换挡过程中动力传输中断和顿挫感明显的技术问题。
[0010](二)技术方案
[00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001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包括第一外轴、第二外轴、内轴、第一轴承、第一齿轮、第二轴承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轴承、所述第一外轴、所述第二外轴和所述第二轴承沿着轴向依次套设在所述内轴上,且均与所述内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用于支撑所述内轴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一外轴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固定
在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上,所述第二外轴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
[0013]所述第一外轴和所述第二外轴的内环面与所述内轴的外环面之间限定一环形空间;
[0014]所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空间内的环形保持架、环形限位架、楔块元件组一和楔块元件组二;所述环形保持架套设在所述内轴上;所述环形限位架套设在所述环形保持架上,且彼此不接触;所述楔块元件组一和所述楔块元件组二沿所述内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环形保持架上;所述楔块元件组一和所述楔块元件组二均包括沿所述内轴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楔块元件;所述楔块元件可双向楔合,其摆动范围由所述环形限位架限制;
[0015]所述楔块元件组一在所述第一外轴和所述内轴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所述楔块元件组二在所述第二外轴和所述内轴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
[0016]可选地,所述环形保持架、所述环形限位架和所述内轴同轴设置;所述环形保持架的内环面与所述内轴的外环面接触,所述环形限位架的外环面与所述第一外轴和所述第二外轴的内环面接触;所述环形保持架可相对于所述内轴和所述环形限位架转动,所述环形限位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轴和所述第二外轴转动。
[0017]可选地,所述环形保持架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三个环形板,相邻的两个所述环形板之间分别限定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组一的第一组安装空间和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组二的第二组安装空间;相邻的两个所述环形板上一一对应地开设有沿着周向布置的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内轴的轴向,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的转轴。
[0018]可选地,所述环形限位架包括限位架本体,所述限位架本体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安装空间的第一组限位槽和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安装空间的第二组限位槽;所述第一组限位槽和所述第二组限位槽沿着所述限位架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组限位槽和所述第二组限位槽均包括沿着所述限位架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的多个限位槽;所述楔块元件与所述限位槽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楔块元件沿所述内轴径向的的外侧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0019]可选地,所述楔块元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外轴或所述第二外轴的内环面楔合的外楔合面,以及与所述内轴的外环面楔合的内楔合面;所述外楔合面和所述内楔合面关于所述楔块元件的转动轴线中心对称设置。
[0020]可选地,所述楔块元件为双向楔块;所述限位槽内设置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双向楔块,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元件和所述双向楔块在所述限位架本体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0021]可选地,所述楔块元件为成对设置的楔合方向相反的单向楔块;弹性元件安装在所述环形保持架上,且设置在所述成对设置的所述单向楔块之间。
[00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机、两挡变速箱以及前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所述电动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内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所述两挡变速箱的一挡齿轮和二挡齿轮啮合连接。
[002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单
离合器、变速箱以及前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单离合器连接,所述单离合器的输出轴与所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内轴固定连接,所述变速箱包括奇数挡输入轴和偶数挡输入轴,所述奇数挡输入轴固定连接奇数挡输入齿轮,所述偶数挡输入轴固定连接偶数挡输入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所述奇数挡输入齿轮和所述偶数挡输入齿轮啮合连接。
[0024]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双离合变速箱、差速器以及前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双离合变速箱连接,所述双离合变速箱包括奇数挡输出轴和偶数挡输出轴,所述奇数挡输出轴固定连接奇数挡输出齿轮,所述偶数挡输出轴固定连接偶数挡输出齿轮,所述奇数挡输出齿轮和所述偶数挡输出齿轮分别与所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内轴与所述差速器的输入端连接。
[0025](三)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旋转动力传递装置,由于采用共用环形保持架4和环形限位架5的楔块元件组一6和楔块元件组二7、内轴3以及彼此独立旋转的第一外轴1和第二外轴2,能够实现根据内外轴的旋转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包括第一外轴(1)、第二外轴(2)、内轴(3)、第一轴承(12)、第一齿轮(10)、第二轴承(13)和第二齿轮(11),所述第一轴承(12)、所述第一外轴(1)、所述第二外轴(2)和所述第二轴承(13)沿着轴向依次套设在所述内轴(3)上,且均与所述内轴(3)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轴承(12)和所述第二轴承(13)的内圈用于支撑所述内轴(3)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10)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12)的外圈上,所述第一外轴(1)与所述第一轴承(12)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1)固定在所述第二轴承(13)的外圈上,所述第二外轴(2)与所述第二轴承(13)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轴(1)和所述第二外轴(2)的内环面与所述内轴(3)的外环面之间限定一环形空间;所述旋转动力传递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空间内的环形保持架(4)、环形限位架(5)、楔块元件组一(6)和楔块元件组二(7);所述环形保持架(4)套设在所述内轴(3)上;所述环形限位架(5)套设在所述环形保持架(4)上,且彼此不接触;所述楔块元件组一(6)和所述楔块元件组二(7)沿所述内轴(3)的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环形保持架(4)上;所述楔块元件组一(6)和所述楔块元件组二(7)均包括沿所述内轴(3)的周向均匀布置的多个楔块元件(8);所述楔块元件(8)可双向楔合,其摆动范围由所述环形限位架(5)限制;所述楔块元件组一(6)在所述第一外轴(1)和所述内轴(3)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所述楔块元件组二(7)在所述第二外轴(2)和所述内轴(3)之间选择性地传递旋转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保持架(4)、所述环形限位架(5)和所述内轴(3)同轴设置;所述环形保持架(4)的内环面与所述内轴(3)的外环面接触,所述环形限位架(5)的外环面与所述第一外轴(1)和所述第二外轴(2)的内环面接触;所述环形保持架(4)可相对于所述内轴(3)和所述环形限位架(5) 转动,所述环形限位架(5)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外轴(1)和所述第二外轴(2)转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保持架(4)包括沿着轴向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三个环形板(41),相邻的两个所述环形板(41)之间分别限定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组一(6)的第一组安装空间(44)和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组二(7)的第二组安装空间(45);相邻的两个所述环形板(41)上一一对应地开设有沿着周向布置的多个安装通孔(42),所述安装通孔(42)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内轴(3)的轴向,用于安装所述楔块元件(8)的转轴(8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限位架(5)包括限位架本体(51),所述限位架本体(51)开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组安装空间(44)的第一组限位槽和对应于所述第二组安装空间(45)的第二组限位槽;所述第一组限位槽和所述第二组限位槽沿着所述限位架本体(51)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旭亮
申请(专利权)人:周旭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