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2183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与动力源的种类无关而适用。车体前部结构(10)包括:上梁,包含截面大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前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作为车体前部结构,例如公开了下述结构,即:上梁(upper member)以配置于前侧车架(front side frame)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从前柱(front pillar)向车体前方延伸,延伸的上梁通过外板(outer panel)与内板(inner panel)的接合而形成为闭截面。具体而言,外板及内板分别形成有向上方伸出的上凸缘、及向下方伸出的下凸缘。
[0003]所述车体前部结构中,已知下述结构,即:在上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设置

字型形状,通过所述

字型形状变形而吸收车辆碰撞时的冲击负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628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8]近年来,要求通过对汽油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那样的动力源不同的车辆使用共同的车体架构(platform),从而使开发变得有效率。然而,即便使用同一车体架构,有时车重或结构也因动力源的种类而变化。由此,车辆碰撞(特别是正面碰撞)时负载于车体的冲击负荷的条件变化。因此,即便为同一车体架构,视动力源不同而有时车辆碰撞时的车体前部结构的变形也不像设计那样。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与动力源的种类无关而适用。
[00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1]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的技术手段。
[0012](1)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前部结构(例如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10)包括:上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上梁16),包含截面大致

字状的上梁本体(例如实施方式的上梁本体21)及上梁盖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上梁盖构件22),所述上梁本体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所述上梁盖构件以堵塞所述上梁本体的开口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梁本体,其中,在所述上梁本体,包括大致L字状的加固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固件30),所述加固件具有:补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补强部37),排列有与所述上梁本体的侧面接合的多个焊接点(例如实施方式的焊接点36);以及缺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缺口部38),设于较所述补强部更靠车体前方。
[0013]根据所述结构,上梁本体所包括的大致L字状的加固件具有排列配置有多个焊接点的补强部、及设于较补强部更靠车体前方的缺口部。
[0014]上梁本体的未设有加固件的部位与设有加固件的部位相比较而强度变低。因此,可在上梁本体的未设有加固件的部位,设定车辆碰撞时的弯折点。
[0015]而且,在加固件中,在较补强部更靠车体前方设有缺口部。由此,即便在上梁本体的设有加固件的部位,也可通过缺口部来设置强度低的部位。因此,可在上梁进一步设定弯折点。
[0016]即,可通过配置于上梁本体的加固件的位置在上梁设定多个弯折点。
[0017]由此,例如可在负载于上梁的冲击负荷相对较小时,仅使上梁本体中位于较加固件更靠前方的部分的一个弯折点变形,且在冲击负荷相对较大时,不仅使所述部分变形,而且使加固件中设有缺口部的部分各自的多个弯折点变形。因此,可应对更广泛的冲击负荷。
[0018]根据以上内容,即便在车辆碰撞时负载于上梁的冲击负荷因动力源的种类而变化的情况下,也可利用所述多个弯折点来应对。因此,可制成可与动力源的种类无关而适用的车体前部结构。
[0019](2)构成所述补强部的多个所述焊接点中,至少一个也可为与减震器基座(例如实施方式的减震器基座50)接合的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接合部36a)。
[0020]根据所述结构,补强部的多个焊接点中,至少一个为与减震器基座接合的接合部。此处,车体前部结构的减震器基座为即便受到碰撞负荷也不易变形的、相对较牢固的零件。通过在补强部设置对所述减震器基座进行接合的接合部,从而可进一步确保补强部的强度。由此,可进一步补强上梁。即,上梁本体与弯折点的强度之差变得更大。因此,可更有效率地利用弯折点来进行负荷的吸收。
[0021]而且,补强部设于较弯折点更靠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因而可带来所述效果而不对加固件中的缺口部的设定造成影响。
[0022](3)所述接合部也可配置于所述上梁本体的直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直线部23b),且所述缺口部配置于所述上梁本体的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部23a)。
[0023]根据所述结构,将补强部配置于上梁本体的直线部,将缺口部配置于上梁本体的倾斜部。由此,可确保相对较不宜设置弯折点的上梁本体的直线部的强度,并且在相对较容易设置弯折点的倾斜部设置由缺口部所得的弯折点。
[0024](4)所述缺口部也可设于所述加固件的底壁(例如实施方式的底壁31),且在所述加固件的从设有所述缺口部的部位向上方延伸的、所述加固件的侧壁(例如实施方式的侧壁32),还设有脆弱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脆弱部39)。
[0025]根据所述结构,缺口部设于加固件的底壁,在从设于缺口部的部位向上方延伸的、加固件的侧壁,还设有脆弱部。即,在大致L字状的加固件的车体前后方向,在底壁设有缺口部的部位,在侧壁还设有脆弱部。由此,在车体前后方向,构成加固件的底壁及侧壁各自对应的部位均具有受到负荷而容易变形的部分(缺口部及脆弱部)。因此,可在加固件的缺口部更容易地设定弯折点。
[0026](5)所述加固件的所述侧壁也可在较所述脆弱部更靠车体前方,具有与所述上梁本体的所述侧壁接合的前侧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前侧接合部35)。
[0027]根据所述结构,加固件的侧壁在较脆弱部更靠车体前方,具有与上梁本体的侧壁接合的前侧接合部。即,脆弱部设于前侧接合部与补强部之间。由此,可在上梁的车体前后方向,在由加固件的前侧接合部补强的部位、与由补强部进行接合的部位之间,设置脆弱部。因此,可进一步通过脆弱部容易地设定上梁的弯折点。
[0028](6)也可还包括:上梁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上梁连接部51),将所述上梁本体与
前柱(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柱14)连接,所述加固件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端部30a)设于所述上梁连接部与所述上梁本体之间。
[0029]根据所述结构,加固件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在上梁连接部中,设于上梁本体与前柱之间。
[0030]此处,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上梁向前柱传递碰撞负荷。此时,视碰撞负荷不同,有时加固件从上梁本体剥离。此时,通过加固件而设于上梁本体的弯折点不发挥效果。
[0031]通过将加固件的后端部设于上梁本体与前柱之间,从而可在碰撞时利用前柱防止加固件从上梁本体剥离。因此,设定于加固件的弯折点可更可靠地发挥效果。
[0032][专利技术的效果][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可与动力源的种类无关而适用。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上梁,包含截面大致

字状的上梁本体及上梁盖构件,所述上梁本体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所述上梁盖构件以堵塞所述上梁本体的开口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梁本体,且所述车体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梁本体,包括大致L字状的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具有:补强部,排列有与所述上梁本体的侧面接合的多个焊接点;以及缺口部,设于较所述补强部更靠车体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补强部的多个所述焊接点中,至少一个为与减震器基座接合的接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森胜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