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及仿真模型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3370056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及仿真模型结构,仿真方法包括:构建电路模型,电路模型包括MOSFET模型、JFET模型、体二极管模型和第一电阻模型Ⅰ、第一电阻模型Ⅱ和第二电阻模型;MOSFET模型漏极与JFET模型源极连接;MOSFET模型源极分别与JFET模型栅极、体二级管模型正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一端与JFET模型漏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二端与体二极管模型负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仿真方法能有效模拟超结MOSFET器件在各工作区域的特性,仿真准确性高。仿真准确性高。仿真准确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及仿真模型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的仿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及仿真模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路仿真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熟悉和利用,逐渐成为电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SPICE(SimulationProgram forIntegratedCircuitsEmphasis)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研究实验室于1975年开发,集成电路设计、PCB板级和系统级设计均离不开SPICE仿真。器件模型被看作是连接电路设计与工艺生产的桥梁,借助于电路仿真器,使用器件模型可以进行大量的虚拟实验-仿真,来预测电路的性能,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
[0003]器件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电路行为仿真和性能评估的结果;然而传统的MOSFET模型都是面向横向结构的小功率MOS器件设计的,无法准确的描述功率超结MOSFET器件的特性,在电路设计应用到超结MOSFET器件时,仿真结果偏差较大;因此,需要一种或多种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传统的MOSFET模型无法准确的描述超结MOSFET器件特性的问题,一方面提供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模型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方面,提供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包括:构建电路模型,电路模型包括MOSFET模型、JFET模型、体二极管模型和第一电阻模型Ⅰ、第一电阻模型Ⅱ和第二电阻模型;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源区和阱区、超结MOSFET器件源极、超结MOSFET器件栅极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MOSFET模型;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JFET区、P柱和N柱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JFET模型、第一电阻模型Ⅰ和第二电阻模型;将超结MOSFET器件的衬底等效于第一电阻模型Ⅱ;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阱区、P柱和N柱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体二极管模型;MOSFET模型漏极与JFET模型源极连接;MOSFET模型源极分别与JFET模型栅极、体二级管模型正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一端与JFET模型漏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二端与体二极管模型负极连接;MOSFET模型栅极引出电路模型栅极,MOSFET模型源极引出电路模型源极,体二极管模型负极引出电路模型漏极。
[0006]进一步的,第一电阻模型Ⅰ为压控电阻模型;第一电阻模型Ⅱ为定值电阻模型。
[0007]进一步的,将第一电阻模型Ⅰ、第一电阻模型Ⅱ等效为第一电阻模型,第一电阻模
型为温控电阻模型。
[0008]进一步的,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线性区的输出特性曲线确定MOSFET模型的本征导电因子和阈值电压。
[0009]进一步的,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准饱和区的输出特性曲线确定JFET模型的电流放大系数。
[0010]进一步的,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源漏正偏的电流电压确定体二极管模型的发射系数、反向饱和电流、在大注入条件下的电流衰退程度及体二极管模型的寄生电阻。
[0011]进一步的,利用SPICE仿真器进行仿真。
[0012]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模型结构,其包括MOSFET模型、JFET模型、体二极管模型和第一电阻模型;MOSFET模型漏极与JFET模型源极连接;MOSFET模型源极分别与JFET模型栅极、体二级管模型正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的一端与JFET模型漏极连接,另一端与体二极管模型负极连接;MOSFET模型栅极引出电路模型栅极,MOSFET模型源极引出电路模型源极,体二极管模型负极引出电路模型漏极。
[0013]进一步的,第一电阻模型为温控电阻模型。
[0014]进一步的,第一电阻模型包括第一电阻模型Ⅰ和第一电阻模型Ⅱ;第一电阻模型Ⅰ为压控电阻,第一电阻模型Ⅱ为定值电阻;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一端与JFET模型的漏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Ⅱ的第二端与体二极管模型负极连接。
[001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从超结MOSFET器件的结构层面等效为相应模拟进行模拟仿真,能有效模拟超结MOSFET器件在各工作区域的特性,仿真准确性高,能很好拟合超结MOSFET的实测数据,且适用于所有超结MOSFET器件。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流程图。
[0018]图2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元胞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的电路模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0]图4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的电路模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1]图5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的电路模型的输出特性曲线与超结MOSFET器件的实测数据对比图。
[0022]图6为本优选实施例的超结MOSFET器件的体二极管模型的电流电压仿真曲线与超结MOSFET器件的体二极管的实测曲线对比图。
[0023]附图标记:1、MOSFET模型;11、MOSFET模型源极;12、MOSFET模型漏极;2、JFET模型;21、JFET模型栅极;22、JFET模型源极;23、JFET模型漏极; 3、体二极管模型;4、第一电阻模型;41、第一电阻模型Ⅰ;42、第一电阻模型Ⅱ;5、第二电阻模型;61、电路模型栅极;62、电路模型源极;63、电路模型漏极;71、超结MOSFET器件源极;72、超结MOSFET器件栅极;73、超结MOSFET器件漏极;74、源区;75、阱区;76、衬底;77、P柱;78、N柱;79、JFET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0025]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0026]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构建电路模型,电路模型包括MOSFET模型(1)、JFET模型(2)、体二极管模型(3)和第一电阻模型Ⅰ(41)、第一电阻模型Ⅱ(42)和第二电阻模型(5);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源区(74)和阱区(75)、超结MOSFET器件源极(71)、超结MOSFET器件栅极(72)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MOSFET模型(1);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JFET区(79)、P柱(77)和N柱(78)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JFET模型(2)、第一电阻模型Ⅰ(41)和第二电阻模型(5);将超结MOSFET器件的衬底(76)等效于第一电阻模型Ⅱ(42);根据超结MOSFET器件的阱区(75)、P柱(77)和N柱(78)之间载流子的移动特性,将其等效为体二极管模型(3);MOSFET模型漏极(12)与JFET模型源极(22)连接;MOSFET模型源极(11)分别与JFET模型栅极(21)、体二级管模型正极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41)的第一端与JFET模型漏极(23)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Ⅰ(4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模型Ⅱ(4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模型Ⅱ(42)的第二端与体二极管模型负极连接;MOSFET模型栅极引出电路模型栅极(61),MOSFET模型源极(11)引出电路模型源极(62),体二极管模型负极引出电路模型漏极(6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电阻模型Ⅰ(41)为压控电阻模型;第一电阻模型Ⅱ(42)为定值电阻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一电阻模型Ⅰ(41)、第一电阻模型Ⅱ(42)等效为第一电阻模型(4),第一电阻模型(4)为温控电阻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结MOSFET器件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聪姜春亮雷秀芳林泳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威兆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