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9330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编码器可前、后安装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固定在机座上的定子、带磁钢的转子、固定在转子上的曳引轮、安装在转子轴头一侧的转子轴头盖、编码器,特点是所述机座的前端部增设有中空的内腔前端具第一编码器腔的机座轴头,机座轴头的外沿上套设轴承,转子安装在轴承上;所述机座的后端部中间形成有第二编码器腔,第二编码器腔与第一编码器腔的位置相对应且两者间相互贯通;编码器可置于第一编码器腔或第二编码器腔两者任择其一中,编码器中间的连接轴与转子轴头盖连接,外壳通过编码器座固定在机座轴头或机座上。优点: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安全可靠;可实现编码器的前置安装;可在有机房、小机房或无机房电梯中通用。(*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特别是一种编码器可前、后 安装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是对现有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使用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主要有两种结构:一 种是将转子安装在定子内部,称之谓内转子结构;另一种是将转子套设在定子 外部,称之谓外转子结构。对于前者,由于曳引轮是安装在转子轴上,因此转 矩是通过转子轴传递给曳引轮,再由曳引轮驱动桥厢上下运动,这种内转子 曳引机由于体积较大、结构强度好,通常适用于有机房、提升高度高的场所; 对于后者,由于曳引轮直接安装在转子上,转矩通过转子直接带动曳引轮, 再由曳引轮驱动桥厢上下运动,这种外转子曳引机的特点是体积可做小或厚 度减薄,因此最适用于小机房或无机房的场所。上述两种结构的共同点是曳 引轮侧均为传动部件,而作为速度检测和反馈的精密部件——编码器,在安装 时要求满足的条件是:其中间的连接轴与曳引机同轴转动,而外壳部分必须固 定在不动的零件上,所以现在市场上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其编码器的安 装位置均不在曳引轮一侧,而设置在曳引轮对面的背侧(即曳引机的背面)。这 种编码器后装式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对于有机房、空间位置没有太多 要求的电梯用户来说是无大碍的,但对于小机房、无机房的电梯用户来说, 由于曳引机是直接装配在墙壁墙面上,在安装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调试,在运 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需经常重新安装和调试,因而编码器的后装将会给 编码器以后的更换和调试增加了很大的不便和难度,有时甚至不得不拆除墙 体来调节或更换曳引机上的编码器,既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又增加 了设备的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外转子结构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它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安全可靠,而且编码器可根据实际安装需要 而设置在曳引轮侧或曳引轮对面的背侧,因而适用范围广,可在有机房、小 机房或无机房中通用。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l、固定在机座1上的定子2、套设在定子2外且内腔表面固设有磁钢3 的转子4、固定在转子4的转子轴头5上的曳引轮6、安装在转子轴头5—侧 的转子轴头盖9、编码器13,其特点是所述机座1的前端部增设有中空的 内腔前端具第一编码器腔20的机座轴头16,机座轴头16的外沿上套设有轴 承IO,所述转子轴头5的中间形成有中心轴孔21,转子4通过中心轴孔21安装 在轴承10上;所述机座7的后端部中间形成有第二编码器腔18,第二编码器 腔18与第一编码器腔20的位置相对应且两者间相互贯通;所述编码器13可 置于第一编码器腔20或第二编码器腔18两者任择其一中,编码器13中间的 连接轴12与转子4的转子轴头盖9连接,编码器13的外壳通过编码器座15 固定在机座轴头16或机座1上。本技术所述的机座轴头16的形状为圆柱形。本技术所述的机座轴头16与机座1可以一体制作,也可以分体制作。 本技术所述的机座轴头16与机座1 一体制作时,机座轴头16可直接由机座1的前端部窄縮而成;当所述的机座轴头16与机座1分体制作时,两者之间可用紧固件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第一编码器腔20与第二编码器腔18之间可以由通孔19贯通。本技术所述的第一编码器腔20与第二编码器腔18之间也可以直接 贯通而构为同一腔。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13置于第一编码器腔20中时,编码器13的外 壳通过编码器座15固定在机座轴头16上。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13置于第二编码器腔18中时,编码器13的外 壳通过编码器座15固定在机座1上。本技术所述的编码器13置于第二编码器腔18中时,编码器13中间 的连接轴12在穿过第一编码器腔20后伸展至转子4的前端部并与转子轴头 盖9连接,且在连接轴12的中间设置藉起支撑作用的轴承22。本实用新过型所述的轴承10与机座轴头16的外沿之间为固定连接,与 转子4的中心轴孔21之间为滚动连接。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优点之一、由于在机座1的前端部增 设有机座轴头16,它的外沿上套设轴承IO,轴承10上安装转子4,这种装配 方式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装机后整机的轴向尺寸小,各部件间的连接可靠, 使用安全性髙;之二、由于编码器13中间的连接轴12固定在作为动件的转 子轴头盖9上、而壳体部分通过编码器座15固定在作为不动件的机座轴头16 上,因而可实现编码器13的前置安装;之三、由于在机座轴头16的内腔前 端设置有第一编码器腔20、而在机座1的后端部中间设置有第二编码器腔18, 两者之间相互贯通,因此编码器13可根据实际安装需要而设置在曳引轮侧或 曳引轮对面的背侧,从而使采用该结构的曳引机可在有机房、小机房或无机 房电梯中通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编码器14置于曳引轮6 —侧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技术的编码器14置于机座1后部腔内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编码器腔20与第二编码器腔18直接贯通的实 施例结构图。图中l.机座、2.定子、3.磁钢、4.转子、5转子轴头、6.曳引轮、7.螺钉、8.螺钉、9.转子轴头盖、10轴承、ll.螺钉、12.连接轴、13.编码器、14.螺钉、 15.编码器座、16.机座轴头、17.墙体、18.第二编码器腔、19.通孔、20.第一编 码器腔、21.中心轴孔、22.轴承。具体实施方式通过申请人下面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有助于理解本技术,同时 使得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明晰,但不能以实施例来限制本技术,任何形 式上的非实质性添加或变换都应认为属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畴。请参照图1,图1所示为编码器13安装在曳引轮6侧的永磁同步无齿轮 曳引机结构示意图,它主要包括机座l、机座轴头16、定子2、带磁钢3的转 子4、转子轴头盖9、轴承10、编码器13、编码器座15。所述的机座轴头16 为中空的圆柱形,其中空内腔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编码器13的第一编码 器腔20,机座轴头16置于机座1的前端部,与机座1之间既可以一体制作, 也可以分体制作,当机座轴头16与机座1 一体制作时,机座轴头16可直接由机 座7的前端部窄縮而成;当机座轴头16与机座1分体制作时,两者之间可采 用螺钉等紧固件连接成一体。所述的定子2通过螺钉固定在机座1上,磁钢3 固定在转子4的内腔表面,转子4套设在定子2外,其一端窄縮而形成有转 子轴头5,转子轴头5的中间也是中空的,形成有中心轴孔21,转子轴头5 的外沿上安装有曳引轮6,曳引轮6与转子轴头5之间通过螺钉7固定,转子 轴头盖9设在转子轴头5的轴端,并通过螺钉8与转子轴头5固定。所述的 轴承10有一对,套固在机座轴头16的外沿上,而转子4则通过转子轴头5 的中心轴孔21安装在一对轴承10上,与轴承10间为滚动连接。所述的编码 器13置于第一编码器腔20内,其中间的连接轴12伸展至转子4的前端部并 通过螺钉11与转子轴头盖9固定,其外壳由编码器座15通过蠊钉14固定在 机座轴头16上,并可调整其位置,以保证编码器旋转的平稳性。所述的机座 1的后端部中间形成有第二编码器腔18,第二编码器腔18与第一编码器腔20的位置相对应且两者之间由通孔19贯通,第二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1)、固定在机座(1)上的定子(2)、套设在定子(2)外且内腔表面固设有磁钢(3)的转子(4)、固定在转子(4)的转子轴头(5)上的曳引轮(6)、安装在转子轴头(5)一侧的转子轴头盖(9)、编码器(1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的前端部增设有中空的内腔前端具第一编码器腔(20)的机座轴头(16),机座轴头(16)的外沿上套设有轴承(10),所述转子轴头(5)的中间形成有中心轴孔(21),转子(4)通过中心轴孔(21)安装在轴承(10)上;所述机座(7)的后端部中间形成有第二编码器腔(18),第二编码器腔(18)与第一编码器腔(20)的位置相对应且两者间相互贯通;所述编码器(13)可置于第一编码器腔(20)或第二编码器腔(18)两者任择其一中,编码器(13)中间的连接轴(12)与转子(4)的转子轴头盖(9)连接,编码器(13)的外壳通过编码器座(15)固定在机座轴头(16)或机座(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鹤房文娜曹建文顾宏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电梯曳引机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