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曳引轮模具,所述曳引轮包括圆环状轮圈和设于所述轮圈中央与轮圈同轴的轮筒,所述轮圈和轮筒间由垂直于轴向的环状连接部相连,所述环状连接部上设有径向加强筋和轴向贯通连接部的工艺孔,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圆柱状内腔的外钢模,两个位于外钢模内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曳引轮对应一端形状相配合的圆柱状内砂模,以及连通外钢模外部空间和两内砂模之间空间的浇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砂模上对应于曳引轮轮筒、工艺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轴向的通孔,所述内砂模的各组对应通孔中设有柱状砂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曳引轮模具采用与内砂模分离的柱状砂模来对曳引轮轮筒和工艺孔造型,不同情况下只需改变柱状砂模形状、大小即可,适应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工电梯传动部件的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工电梯曳引轮的模具。
技术介绍
电梯的动力设备主要是曳引机,具体包括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和机架。其中,曳引轮也称曳引绳轮或驱绳轮,是电梯传递曳引动力的装置,利用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圈上绳槽的摩擦力传递动力,装在减速器中的蜗轮轴上。目前,采用的模具通常为一体式的砂模,对曳引轮轮筒、工艺孔起到造型作用的砂模柱状部分与砂模本体不可分害!],制造具有不同设计的轮筒和工艺孔的曳引轮需要不同的砂模,增加加工工序、人力、物力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适应性好,稳定度闻的曳引轮1旲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曳引轮模具,所述曳引轮包括圆环状轮圈和设于所述轮圈中央与轮圈同轴的轮筒,所述轮圈和轮筒间由垂直于轮筒轴向的环状连接部相连,所述环状连接部上设有径向加强筋和轴向贯通连接部的工艺孔,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圆柱状内腔的外钢模,两个位于外钢模内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曳引轮对应一端形状相配合的圆柱状内砂模,以及连通外钢模外部空间和两内砂模之间空间的浇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砂模上对应于曳引轮轮筒、工艺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轴向的通孔,所述内砂模的各组对应通孔中设有柱状砂模。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外钢模由两个相同的扁圆筒状半钢模组成,两个半钢模各自一端敞口、一端封闭,两个半钢模各自的敞口端相对,一个半钢模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工艺孔的位置设有通孔,另一个半钢模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工艺孔的位置设有凹槽。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每个柱状砂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半钢模上凹槽对应并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台。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柱状砂模凸台包括型砂内芯和包裹在所述型砂内芯外的橡皮套。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的柱状砂模外径等于分别对应的所述曳引轮轮筒和工艺孔内径。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柱状砂模一端由外钢模内部伸出所述外钢模通孔外,与所述外钢模通孔外端齐平。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凸台直径为所在柱状砂模直径的I. 1-1. 3 倍。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橡皮套厚度为所述对应凸台的直径的1/8 到 1/6。本专利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曳引轮模具外部采用钢制模,内部采用型砂模,既保证了模具的整体牢固度,又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采用与内砂模分离的柱状砂模来对曳引轮轮筒和工艺孔造型,不同情况下只需改变柱状砂模形状、大小即可,适应性更好。可以在柱状砂模一端设置包裹了橡皮套的凸台,便于与外钢模对应凹槽嵌合,牢固固定柱状砂模。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模具所加工的曳引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模具和所加工曳引轮相结合的结构示意 图中1、曳引轮,3、轮圈,5、轮筒,7、环状连接部,71、加强筋,72、工艺孔,21、半钢模,22、半钢模,211、通孔,221、凹槽,4、内砂模,41、通孔,6、浇注通道,8、柱状砂模。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专利技术的一种曳引轮模具,如图I所示,所述曳引轮I包括圆环状轮圈3和设于所述轮圈3中央与轮圈3同轴的轮筒5,所述轮圈3和轮筒5间由垂直于轮筒5轴向的环状连接部7相连,所述环状连接部7上设有径向加强筋71和轴向贯通连接部7的工艺孔72,所述加强筋71共6根,周向均匀分布,每两个加强筋71间设置有I个所述工艺孔72。如图2所示,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圆柱状内腔的外钢模,两个位于外钢模内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曳引轮I对应一端形状相配合的圆柱状内砂模4,以及连通外钢模外部空间和两内砂模4之间空间的浇注通道6,所述内砂模4上对应于曳弓I轮轮筒5、工艺孔71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轴向的通孔41,所述内砂模4的各组对应通孔41中设有柱状砂模8。所述外钢模由两个相同的扁圆筒状半钢模2组成,两个半钢模2各自一端敞口、一端封闭,两个半钢模各自的敞口端相对拼合,一个半钢模21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5、工艺孔71的位置设有通孔211,另一个半钢模22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5、工艺孔71的位置设有凹槽221。所述每个柱状砂模8的一端伸入所述一个半钢模21中的对应通孔211中,与通孔211外端齐平;另一端上设有与所述另一半钢模22上凹槽221 —一对应并嵌入所述凹槽221的凸台。所述柱状砂模凸台包括型砂内芯81和包裹在所述型砂内芯81外的橡皮套82。所述的柱状砂模8外径等于分别对应的所述曳引轮轮筒5和工艺孔71内径。所述凸台直径为所在柱状砂模8直径的I. 1-1. 3倍。所述橡皮套82厚度为所述对应凸台的直径的 1/8 到 1/6。安装时,带凹槽221的半钢模22开口向上置于底部,半钢模22内部放入I个所述内砂模4,内砂模4造型的一面朝上,在半钢模22各凹槽221中插入各对应柱状砂模8的凸台,另一半钢模21内固定另一内砂模4,该半钢模21和内砂模4上的通孔211及通孔41分别一一对应,该内砂模4的造型一面也朝下,将该带内砂模4的半钢模21开口向下与前述半钢模22对应拼合,同时使所述各柱状砂模8上端伸入上方半钢模21和内砂模4的对应通孔211、41,保证模具整体的稳定,尤其柱状砂模8的稳定性,提高铸造精度。以上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专利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专利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曳引轮模具,所述曳引轮包括圆环状轮圈和设于所述轮圈中央与轮圈同轴的轮筒,所述轮圈和轮筒间由垂直于轮筒轴向的环状连接部相连,所述环状连接部上设有径向加强筋和轴向贯通连接部的工艺孔,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圆柱状内腔的外钢模,两个位于外钢模内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曳引轮对应一端形状相配合的圆柱状内砂模,以及连通外钢模外部空间和两内砂模之间空间的浇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砂模上对应于曳弓I轮轮筒、工艺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轴向的通孔,所述内砂模的各组对应通孔中设有柱状砂模。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曳引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模由两个相同的扁圆筒状半钢模组成,两个半钢模各自一端敞口、一端封闭,两个半钢模各自的敞口端相对,一个半钢模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工艺孔的位置设有通孔,另一个半钢模的封闭端上对应于所述轮筒、工艺孔的位置设有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柱状砂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半钢模上凹槽一一对应并嵌入所述凹槽的凸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砂模凸台包括型砂内芯和包裹在所述型砂内芯外的橡皮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状砂模外径等于分别对应的所述曳引轮轮筒和工艺孔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轮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砂模一端由外钢模内部伸出所述外钢模通孔外,与所述外钢模通孔外端齐平。7.根据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曳引轮模具,所述曳引轮包括圆环状轮圈和设于所述轮圈中央与轮圈同轴的轮筒,所述轮圈和轮筒间由垂直于轮筒轴向的环状连接部相连,所述环状连接部上设有径向加强筋和轴向贯通连接部的工艺孔,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圆柱状内腔的外钢模,两个位于外钢模内且各自的一端与所述曳引轮对应一端形状相配合的圆柱状内砂模,以及连通外钢模外部空间和两内砂模之间空间的浇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砂模上对应于曳引轮轮筒、工艺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轴向的通孔,所述内砂模的各组对应通孔中设有柱状砂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信谊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