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816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碳化硅生产加工制造技术领域,通过设计搅拌装置、下料装置Ⅰ、下料装置Ⅱ和冷却器,搅拌装置采用机械带动时时搅拌提高碳化硅微粉烘干效率,将进入烘干箱内部结块的碳化硅粉体打散成颗粒,下料装置Ⅰ使得烘干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下料到冷却箱内,下料装置Ⅱ使得冷却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出料,进入下一道工序,冷却器保证了将要输送到冷却箱外壁上的水管内的水处于完全冷却状态,提高冷却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备搅拌更均匀,提升了产品整体的质量,下料更加容易,冷却效果好,出料方便,解决了碳化硅微粉质量差、下料困难、出料不便和降温效果差的问题,主要应用于碳化硅生产方面。生产方面。生产方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碳化硅微粉生产加工制造
,具体涉及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微粉的生产过程中,目前多数采用回转窑对碳化硅微粉进行烘干,回转窑的出料温度达到150度,等到微粉自然冷却到40度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现有的是采用敞口盛料斗收集微粉并使其自然冷却降温的方式存在较多缺陷,首先自然冷却较为缓慢,再者烘干后的碳化硅微粉的余热没有利用起来,导致热量流失,在使用的过程还存在少数的碳化硅微粉处于结块的情况。
[0003]申请号:202121032493.9,公开了一种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安装有转轴、凸轮和电机,通过启动电机带动转轴进行转动,从而转轴带动凸轮对底板相挤压,进而便于带动支撑架进行升降晃动,碳化硅微粉在烘干箱体内发生上下晃动,便于将碳化硅微进行加速烘干;
[0004]同时装置通过安装有第一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通过第一水管内冷水经过换热后,则启动水泵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将第一水管内热水输送至第二水管内,进而便于对烘干箱体内余热进行保温,也可以将热水输送至其他位置,起到回收再次利用的效果;
[0005]同时装置通过安装有第一水管,通过第一水管内装有冷水对碳化硅微粉余热进行换热,使得碳化硅微粉进行快速冷却,从而便于碳化硅微粉输送至下一次加工。
[0006]上述专利依靠凸轮转动带动上部整体晃动,依靠晃动不能完全将少数结块的碳化硅粉体分离成颗粒,相反水泵与水管之间长时间晃动螺栓会变松,螺栓变松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当水泵处于长时间晃动下,使用寿命大大缩减,上述专利中依靠循环水进行降温,由于水的比热容相对之下比较大,循环水在循环的过程中并没有的得到降温,使得冷却效果变差,导致成品未完全降温,就将碳化硅微粉输送至下一次工序,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我司提出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腿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腿上固定设置有外壳,外壳内设置有保温层,由于设置了保温层避免外部温度影响水管在外壳内部的温度,所述的外壳顶部设置有入料口,加热后的碳化硅微粉从入料口进入烘干箱内部,所述的外壳内部设置有烘干箱,所述的烘干箱与外壳内顶部焊接,所述的烘干箱内部水平设置一组搅拌装置,一组搅拌装置数量为两个,能够将烘干后少量结块的碳化硅微粉破碎成颗粒,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搅拌扇、轴承组Ⅰ和齿轮,所述的旋转轴Ⅰ贯穿烘干箱,所述的旋转轴Ⅰ上设置有搅拌扇,所述的
旋转轴Ⅰ与烘干箱之间通过轴承组Ⅰ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轴Ⅰ顶端固定设置有齿轮,所述的烘干箱上固定设置有旋转杆,所述的旋转杆前端固定设置有轴承齿轮,所述的轴承齿轮上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Ⅰ,所述的轴承齿轮与齿轮之间啮合,所述的轴承齿轮右侧齿轮上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Ⅱ,所述的烘干箱底部设置有下料管,所述的下料管内部设置有下料装置Ⅰ,下料装置Ⅰ使得烘干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下料到冷却箱内,所述的下料装置Ⅰ包括旋转轴Ⅱ、下料扇Ⅰ、轴承组Ⅱ、皮带轮Ⅲ和电磁阀Ⅰ,所述的旋转轴Ⅱ贯穿下料管,所述的旋转轴Ⅱ上设置下料扇Ⅰ,所述的旋转轴Ⅱ与下料管之间通过轴承组Ⅱ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轴Ⅱ顶端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Ⅲ,所述的皮带轮Ⅲ与皮带轮Ⅰ通过皮带Ⅰ连接,所述的下料扇Ⅰ下方设置有电磁阀Ⅰ,所述的下料管下方固定设置有冷却箱,所述的冷却箱底部设置有出料管,所述的出料管内部设置有下料装置Ⅱ,下料装置Ⅱ使得冷却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出料,进入下一道工序,所述的下料装置Ⅱ包括旋转轴Ⅲ、下料扇Ⅱ、轴承组Ⅲ、皮带轮Ⅳ和电磁阀Ⅱ,所述的旋转轴Ⅲ贯穿出料管,所述的旋转轴Ⅲ上设置下料扇Ⅱ,所述的旋转轴Ⅲ与出料管之间通过轴承组Ⅲ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轴Ⅲ顶端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Ⅳ,所述的皮带轮Ⅳ与皮带轮Ⅲ通过皮带Ⅱ连接,所述的下料扇Ⅱ下方设置有电磁阀Ⅱ,所述的烘干箱和冷却箱外箱体上缠绕有一组水管,所述的水管一部分穿过外壳形成循环,所述的外壳上焊接有电机支架,所述的电机支架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的电机旋转轴上设置有皮带轮

,所述的皮带轮

与皮带轮Ⅱ通过皮带Ⅲ连接,所述的电机支架下方设置有冷却器支架,所述的冷却器支架焊接在外壳上,所述的冷却器支架上设置有冷却器,冷却器保证了将要输送到冷却箱外壁上的水管内的水处于完全冷却状态,提高冷却效果,所述的冷却器与水管之间连通,所述的冷却器支架下部设置有泵体支架,所述的泵体支架焊接在外壳上,所述的泵体支架上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的水泵与水管之间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的外壳内设置有保温层,防止生产环境温度不定影响水管内的温度。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通过设计搅拌装置、下料装置Ⅰ、下料装置Ⅱ和冷却器,搅拌装置采用机械带动时时搅拌使碳化硅微粉烘干效率提高,可以将进入烘干箱内部少数结块的碳化硅粉体打散成颗粒,下料装置Ⅰ使得烘干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下料到冷却箱内,下料装置Ⅱ使得冷却箱内碳化硅微粉更容易出料,进入下一道工序,冷却器保证了将要输送到冷却箱外壁上的水管内的水处于完全冷却状态,提高冷却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备搅拌更均匀,提升碳化硅微粉整体的品相,使得冷却后的碳化硅微粉下料更加容易,整体的冷却效果好,出料方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16]图5为本技术的图3的C处局部放大图;
[0017]图6为本技术的图3的D处局部放大图。
[0018]图中:1.支腿;2.外壳;3.入料口;4.烘干箱;5.旋转轴;6.搅拌扇;7.轴承组Ⅰ;8.齿
轮;9.旋转杆;10.轴承齿轮;11.皮带轮Ⅰ;12.皮带轮Ⅱ;13.下料管;14.旋转轴Ⅱ;15.下料扇Ⅰ;16.轴承组Ⅱ;17.皮带轮Ⅲ;18.电磁阀Ⅰ;19.皮带Ⅰ;20.冷却箱;21.出料管;22.旋转轴Ⅲ;23.下料扇Ⅱ;24.轴承组Ⅲ;25.皮带轮Ⅳ;26.电磁阀Ⅱ;27.皮带Ⅱ;28.水管;29.电机支架;30.电机;31.皮带轮

;32.皮带Ⅲ;33.冷却器支架;34冷却器;35.泵体支架;36.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碳化硅微粉烘干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支腿(1)和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腿(1)上固定设置有外壳(2),所述的外壳(2)顶部设置有入料口(3),所述的外壳(2)内部设置有烘干箱(4),所述的烘干箱(4)与外壳(2)内顶部焊接,所述的烘干箱(4)内部水平设置一组搅拌装置,所述的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Ⅰ(5)、搅拌扇(6)、轴承组Ⅰ(7)和齿轮(8),所述的旋转轴Ⅰ(5)贯穿烘干箱(4),所述的旋转轴Ⅰ(5)上设置有搅拌扇(6),所述的旋转轴Ⅰ(5)与烘干箱(4)之间通过轴承组Ⅰ(7)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轴Ⅰ(5)顶端固定设置有齿轮(8),所述的烘干箱(4)上固定设置有旋转杆(9),所述的旋转杆(9)前端固定设置有轴承齿轮(10),所述的轴承齿轮(10)上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Ⅰ(11),所述的轴承齿轮(10)与齿轮(8)之间啮合,所述的轴承齿轮(10)右侧齿轮(8)上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Ⅱ(12),所述的烘干箱(4)底部设置有下料管(13),所述的下料管(13)内部设置有下料装置Ⅰ,所述的下料装置Ⅰ包括旋转轴Ⅱ(14)、下料扇Ⅰ(15)、轴承组Ⅱ(16)、皮带轮Ⅲ(17)和电磁阀Ⅰ(18),所述的旋转轴Ⅱ(14)贯穿下料管(13),所述的旋转轴Ⅱ(14)上设置下料扇Ⅰ(15),所述的旋转轴Ⅱ(14)与下料管(13)之间通过轴承组Ⅱ(16)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轴Ⅱ(14)顶端固定设置有皮带轮Ⅲ(17),所述的皮带轮Ⅲ(17)与皮带轮Ⅰ(11)通过皮带Ⅰ(19)连接,所述的下料扇Ⅰ(15)下方设置有电磁阀Ⅰ(18),所述的下料管(13)下方固定设置有冷却箱(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立起胡顺武朱乐顾小方徐开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乐园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