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及一种车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618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提出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及一种车灯,包括激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包括发出激光的发光区,还包括设置在激光光路上的收集聚光装置,收集聚光装置对应汇聚点,激光穿过收集聚光装置后形成出射激光,出射激光在汇聚点汇聚,还包括设置在收集聚光装置和汇聚点之间的波长转换装置,波长转换装置被出射激光激发后发出受激光,本技术方案利用激光二极管的特性,将最终出射的光斑变为长条形光斑,并且应用到需要长条形光斑的特种照明领域中,充分利用激光二极管的特性,节约了激光整形成本,缩小了发光装置的体积。缩小了发光装置的体积。缩小了发光装置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及一种车灯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
,具体地说,涉及形成长条形光斑的激光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激光照明技术的发展,激光装置的需求及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特种照明设备需要应该用激光光源。由于激光光源通常采用激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决定了其包括一个快轴和与快轴垂直的慢轴,由于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激光二极管远场形成光斑的长度在快轴方向上会大于慢轴方向,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大,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上的长度与慢轴方向的长度比例逐渐增大。我们根据激光二极管该特性研发出长条形光斑,满足部分特征照明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专利技术一种形成长条形光斑的激光发光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二极管包括发出激光的发光区,所述发光区发出的激光包括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并且快轴方向与慢轴方向垂直,发光区所发出的激光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还包括设置在激光光路上的收集聚光装置,收集聚光装置对应汇聚点,激光穿过收集聚光装置后形成出射激光,出射激光在汇聚点汇聚,还包括设置在收集聚光装置和汇聚点之间的波长转换装置,波长转换装置被出射激光激发后发出受激光。
[000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到汇聚点之间的距离为L,收集聚光装置到波长转换装置之间的距离为H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发光区位于第一透镜的焦点处并朝向第一透镜发出激光,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远离发光区的一侧,第二透镜接收第一透镜出射的激光。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包括第一透镜,发光区朝向第一透镜发出激光,所述发光区到第一透镜的距离大于第一透镜的焦点到第一透镜的距离。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透明导热的基底和荧光材料,荧光材料包括粘接材料和若干发光颗粒,发光颗粒由粘接材料粘接在基底上;每个所述发光颗粒至少与另一个发光颗粒接触。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荧光材料设置在基底远离发光区的一侧,荧光材料远离基底的一侧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上设置有长条形通光孔,所述长条形通光孔的长度方向与长条形光斑的长度方形相同,长条形通光孔的中心与长条形光斑的几何中心重合。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基底面对荧光材料的一面设置有镀膜层,所述镀膜层透射激光反射受激光。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发出受激光的一侧依次设置有收光透镜和准直透镜。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还包括围绕该激光发光装置设置的壳体,激光二极管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受激光由壳体的另一端发出,该壳体的侧面至少包括一个沿壳体长度方向的平面。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利用激光二极管的特性,将最终出射的光斑变为长条形光斑,并且应用到需要长条形光斑的特种照明领域中,充分利用激光二极管的特性,节约了激光整形成本,缩小了发光装置的体积。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激光发光装置的结构图。
[0016]图2是激光发光装置的光路图。
[0017]图3是波长转换装置的俯视图。
[0018]图4是激光发光装置的结构图。
[0019]图5是局部放大图。
[0020]图6激光发光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7是激光发光装置的另一种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

3所示,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111,所述激光二极管111包括发出激光121的发光区112,所述发光区112发出的激光121包括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并且快轴方向与慢轴方向垂直,发光区112所发出的激121光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还包括设置在激光121光路上的收集聚光装置101,收集聚光装置101对应汇聚点r,激光121穿过收集聚光装置101后形成出射激光122,出射激光122在汇聚点r汇聚,还包括设置在收集聚光装置101和汇聚点r之间的波长转换装置113,波长转换装置113被出射激光122激发后发出受激光123。发光区112所发出的激光121穿过收集聚光装置101后激发波长转换装置113,由于发光区112发出的激光121包括快轴和慢轴,并且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度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度,所以在远离发光区112的方向上激光121形成的光斑在快轴方向的长度要大于该光斑在慢轴方向的长度。因此激光121在收集聚光装置101上形成的光斑是长条形的,并且长条形的长度方向与快轴方向相同。因为收集聚光装置101对激光121进行汇聚,所以收集聚光装置101将在收集聚光装置101上形成的长条形光斑的光束在汇聚点r处汇聚为一个发光点。当波长转换装置113位于收集聚光装置101和汇聚点r的时候,出射激光122在波长转换装置113上形成的激发光斑是长条形的,并且面积小于激光121在收集聚光装置101上形成的光斑面积。被出射激光122激发的波长转换装置113发出受激光123,由于波长转换装置113上形成的激发光斑的面积小于激光121在收集聚光装置101上形成的光
斑面积,因此该激光发光装置的亮度提高,并且形成长条形光斑。
[0024]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波长转换装置113的位置决定了最终受激光123的发光强度,所以波长转换装置113的位置尤为重要。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收集聚光装置101到汇聚点r之间的距离为L,收集聚光装置101到波长转换装置113之间的距离为H,在本方案中,我们需要使得出射激光122在波长转换装置113上形成的长条形光斑p,并且保证整个发光装置的光强足够大。因此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一,长条形光斑p的面积适中,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当波长转换装置113靠近汇聚点r的时候长条形光斑P的面积会变的特别小,不符合要求,当波长转换装置113靠近收集汇聚装置101的时候长条形光斑P的面积会特别大,也不符合要求。二,为了保证发光的光强,所以长条形光斑p的单位面积内能量密度足够高。为此,经过我们大量实验,最终得出当时,此时的出射激光122在波长转换装置113上形成的长条形光斑p的面积适中,而且其单位面积内的能量密度较高。
[0025]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收集聚光装置101在本技术方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收集聚光装置101将激光在汇聚点r汇聚后才能实现如下效果。我们给出了一种收集汇聚装置101。如图2所示,所述收集聚光装置101包括第一透镜102和第二透镜103,所述发光区112位于第一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二极管包括发出激光的发光区,所述发光区发出的激光包括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并且快轴方向与慢轴方向垂直,发光区所发出的激光在快轴方向的发光角大于慢轴方向的发光角;还包括设置在激光光路上的收集聚光装置,收集聚光装置对应汇聚点,激光穿过收集聚光装置后形成出射激光,出射激光在汇聚点汇聚,还包括设置在收集聚光装置和汇聚点之间的波长转换装置,波长转换装置被出射激光激发后发出受激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到汇聚点之间的距离为L,收集聚光装置到波长转换装置之间的距离为H,L/6≤H≤L/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发光区位于第一透镜的焦点处并朝向第一透镜发出激光,第二透镜位于第一透镜远离发光区的一侧,第二透镜接收第一透镜出射的激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激光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聚光装置包括第三透镜,发光区朝向第三透镜发出激光,所述发光区到第三透镜的距离大于第三透镜的焦点到第三透镜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蓝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