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83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马达装置和传递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的变速机构组合而成的齿轮传动马达30,在变速机构与马达装置之间安装具有简单行星轮机构32和容纳该机构32的箱体34的简单行星轮装置36,简单行星轮机构32备有太阳轮38、行星轮50和环形轮52。在箱体34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朝太阳轮38的径向外侧扩大的法兰部62A、62B,法兰部的一方与马达装置相连,另一方与变速机构相连。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通过单行星轮装置36传递给变速机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马达装置与传递该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的变速机构组合在一起的齿轮传动马达及构成该齿轮传动马达的齿轮传动马达系。把产生旋转动力的马达装置和对该旋转动力进行减速或增速的变速机构组合在一起的齿轮传动马达是机械的增速或减速的结构,马达装置可以在最佳效率状态(转速区)下运转,因此可广泛应用于一切工业领域。例如附图说明图10所示的以往的齿轮传动马达1,通过把马达装置2与传递该马达装置2的旋转动力的变速机构4组合在一起而构成。该马达装置2的安装面通过马达轴6前端一侧所形成的正方形马达法兰10构成,在该马达法兰10的四角分别贯通地形成螺栓孔10A,并且在该马达法兰10的中心配设有马达轴6。马达装置2从马达轴6输出旋转动力,如图9所示,该马达轴6通过前端的键槽加工,可自由转动地支持着斜齿状马达小齿轮8。上述变速机构4是三级减速机构,具体地说,包括与上述马达小齿轮8啮合的第一齿轮12;与该第一齿轮12同轴且一体地旋转的第一小齿轮14;与该第一小齿轮14啮合的第二齿轮16;与该第二齿轮16同轴且一体地旋转的第二小齿轮18;与该第二小齿轮18啮合的输出轴齿轮20;由轴承支持并与该输出轴齿轮20一体地旋转的输出轴22;以及内部容纳该变速机构的箱体24。在箱体24上贯通地形成可使马达轴6插入的插入孔24A,另外,在与该插入孔24A为中心的正方形顶点位置分别形成螺孔24B。该插入孔24A与4个螺孔24B的配置是与马达装置2一侧的马达法兰10上的马达轴6及4个螺栓孔10A相一致的,如图10所示,马达装置2和变速机构4由4个螺栓26连接。在该齿轮传动马达1中,通过各小齿轮及齿轮,以给定的减速比把马达装置2的旋转动力传递给输出轴22。一般来说,在这种齿轮传动马达1中,按照给定的间隔(公比)设定变速比,预备系列化的数个变速机构4,选择具有与实际要求的变速比最接近的变速比的变速机构4,将该变速机构4与马达装置2结合,构成齿轮传动马达1。如上文所述,齿轮传动马达1的使用者要从变速机构4的各种变速比的系列中选择变速比最合适的变速机构,但是,这种齿轮传动马达1依然存在着根据使用状况,此后要变更变速比的情况。与这些情况对应起来,应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要把变速机构4再次交换成具有最合适的变速比的新的变速机构。2)在变速机构4与马达装置2之间增加具有调节量部分的变速比的变速机构。但是,采用1)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必须要购买新的变速机构4,导致成本提高,而且也浪费了以往所使用的变速机构4。采用2)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以前所使用的变速机构4是考虑了当初的情况,以与马达连接为目的设计的,在变速机构4与马达装置2之间安装变速机构实际上困难很多,并不是很合适。其理由在下文具体说明。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变速机构4一侧只作成“承受”形安装面结构,其它用途(马达装置以外的)的变速机构等(以下称作插入装置)连接到该安装面上,从物理意义上讲不是很容易。马达装置2必须连接到变速机构4等的被驱动装置(相对侧机械)上,为了使这种连接容易进行,如图10所示,一般需要设置马达法兰10。从马达一侧将螺栓26插入螺栓孔10A中,使该螺栓26与相对机械侧螺孔24B螺纹配合,由此,可实现这种连结。一方面,作为其结果,在变速机构4一侧,大多数情况下只作成“承受”形结构。即,单单想到只在以插入马达轴6的插入孔24A为中心的正方形顶点位置,分别形成螺孔24B,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设想过从该变速机构4一侧用螺栓连接的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插入装置本身的情况,在该插入装置的变速结构为例如小齿轮与齿轮组合的平行轴齿轮结构的情况下,插入到插入装置本身的马达轴6和把该马达轴6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变速机构4的输出轴不可能在一级减速结构中成为同轴状,因此,为了使插入装置的马达轴6和输出轴成为同轴状,自然要考虑两级以上(两对以上的齿轮与小齿轮)的结构,这不但使插入装置内部结构复杂,而且使马达轴6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变长。第二个问题是,变速比的调整虽然不是主要目的,但是,不能偏离了这一目的,而要必须调整到满足使用者意图的变速比。如上文叙述的那样,变速机构已经按照给定的间隔设定了变速比,使之系列化,而即使与其它种类的系列化的插入装置组合,也不能得到所希望的变速比。即,在借助于使用普通齿轮的变速机构所得到的变速比的组合中,最终所得到的变速比的变化是有限度的,不能根据实际变速比的要求进行微妙的调整。第三个问题是,通过把变速机构彼此组合在一起,会大幅度地增大噪音。具体地说,被组合的变速机构彼此相互共振,同时随着齿轮数目的增加,齿轮本身也会产生大的噪音。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弹性且可靠地满足使用者的变速比的要求,同时能抑制噪音增大的齿轮传动马达或将该齿轮传动马达作成多种形式的齿轮传动马达系。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齿轮传动马达,由马达装置和传递该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的变速机构组合而成,该变速机构本身的输入轴与该马达装置的马达轴为同轴配置,其特征是在上述变速机构与马达装置之间安装有简单行星轮装置,该简单行星轮装置包括简单行星轮机构和内部容纳该简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该简单行星轮机构备有作为摩擦轮的太阳轮、由托架保持并与上述太阳轮的外周转动连接的行星轮、和以自身的内周面与该行星轮转动连接的环形轮;在内部容纳上述简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的上述太阳轮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朝该太阳轮的径向外侧扩大的法兰部;上述法兰部的一方与上述马达装置的箱体相连,而另一方与上述变速机构的箱体相连,并且,该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通过上述简单行星轮装置传递给具有同轴性的上述变速机构。该齿轮传动马达采用了作为插入装置的简单行星轮装置。简单行星轮机构可微妙地调节各摩擦轮的外径,因而,与齿数或模数等受到限制的齿轮变速结构相比较,可弹性地适用于微妙的变速比。另外,该简单行星轮机构很容易使输入输出轴同轴化,而且,结构紧凑,并能得到大的变速比。在此,本专利技术者考虑了这样的方案有效地利用了简单行星轮机构和支持该简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的特有结构,选拔出把箱体的两端侧作成法兰结构的形式,而且,集中解决以往存在的噪音、变速比的微调整等诸多问题。即,由于该齿轮传动马达把用于容纳简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作成有两法兰的结构,因而,即使相对侧(变速机构一侧或马达装置一侧)是与其它装置连接困难的结构,通过该法兰依然能使连接变得更加容易。这是由于连接用螺栓可从该法兰一侧插入并与相对侧的螺孔螺纹连接的缘故。然而,由摩擦轮构成的传动装置与齿轮传动装置相比较,可以降低噪音,这是一般的公知的概念。但是,本专利技术者采用了简单行星机构作为传动装置,把该简单行星轮装置安装在变速机构与马达装置之间,结果,和在进行这种安装之前、即变速机构与马达装置直接连接的状态相比较,得到了噪音飞跃地降低的预料不到的降噪音的效果(特愿平11-180641)。其大部分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解释为由于该简单行星机构是利用行星轮自转与公转的特有的动力传动结构,通过(数个)轮的接触面的摩擦传递旋转动力,借助于各接触面或由托架支持行星轮的部分,可以大幅度地吸收以往马达装置与变速机构的共振所产生的振动、噪音。任何形式的噪音降低效果都大大地超出了预期的程度。此外,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传动马达,由马达装置和传递该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的变速机构组合而成,该变速机构本身的输入轴与该马达装置的马达轴为同轴配置,其特征是:在所述变速机构与马达装置之间安装有简单行星轮装置,该简单行星轮装置包括简单行星轮机构和内部容纳该简 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该简单行星轮机构备有作为摩擦轮的太阳轮、由托架保持并与所述太阳轮的外周转动连接的行星轮、和以自身的内周面与该行星轮转动连接的环形轮;在内部容纳所述简单行星轮机构的箱体的所述太阳轮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朝该太阳轮的径 向外侧扩大的法兰部;所述法兰部的一方与所述马达装置的箱体相连,而另一方与所述变速机构的箱体相连,并且,该马达装置的旋转动力通过所述简单行星轮装置传递给具有同轴性的所述变速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峰岸清次为永淳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