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1579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包含第一导热壳、第二导热壳、多个支撑结构、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及至少一个热管。第二导热壳具有至少一个穿孔,且第二导热壳装设于第一导热壳,以令第一导热壳与第二导热壳共同形成液密腔室。这些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导热壳。这些支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导热壳。延伸传导结构连接于这些支撑结构的至少部分。毛细结构迭设于第一导热壳、这些支撑结构的部分及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热管穿设于穿孔。于穿孔。于穿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传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立体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均温板的技术原理类似于热管,但在传导方式上有所区别。热管为一维线性热传导,而真空腔均热板中的热量则是在一个二维的面上传导,因此效率更高。具体来说,均温板主要包括腔体及毛细结构。腔体内部具有中空腔室,且中空腔室用以供工作流体填注。毛细组织布设在中空腔室内。腔体受热部分称为蒸发区。腔体散热的部分称为冷凝区。工作流体在蒸发区吸收热量汽化并迅速扩张至整个腔体。在冷凝区放出热量冷凝成液态。接着,液态工质通过毛细结构返回蒸发区,而形成冷却循环。
[0003]然而,目前的均温板和热管皆个别独立运作,导致就个别均温板或个别热管而言,皆仅是平面式或直线式的个别传热,而非整体式的立体传热,换言之,散热效果尚未完全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借以令散热装置由平面式传热或直线式传热转换成立体式传热,以提升立体传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立体传热装置包含第一导热壳、第二导热壳、多个支撑结构、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及至少一个热管。第二导热壳具有至少一个穿孔,且第二导热壳装设于第一导热壳,以令第一导热壳与第二导热壳共同形成液密腔室。这些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导热壳。这些支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导热壳。延伸传导结构连接于这些支撑结构的至少部分。毛细结构迭设于第一导热壳、这些支撑结构的部分及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热管穿设于穿孔。
[0006]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立体传热装置,通过将均温板和热管的复合,以将均温板的平面式传热或热管的直线式传热扩充为立体式传热,进而提升立体传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0007]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0010]图3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0011]附图标记说明:
[0012]10
ꢀꢀ
立体传热装置
[0013]100
ꢀꢀ
第一导热壳
[0014]110
ꢀꢀ
底板
[0015]111
ꢀꢀ
内表面
[0016]120
ꢀꢀ
环形侧板
[0017]121
ꢀꢀ
内表面
[0018]130
ꢀꢀ
第一凸包结构
[0019]131
ꢀꢀ
内表面
[0020]140
ꢀꢀ
第二凸包结构
[0021]141
ꢀꢀ
内表面
[0022]200
ꢀꢀ
第二导热壳
[0023]210
ꢀꢀ
穿孔
[0024]310、320、330
ꢀꢀ
支撑结构
[0025]310
ꢀꢀ
第一支撑结构
[0026]320
ꢀꢀ
第二支撑结构
[0027]330
ꢀꢀ
第三支撑结构
[0028]350
ꢀꢀ
延伸传导结构
[0029]410、420、430
ꢀꢀ
毛细结构
[0030]410
ꢀꢀ
第一毛细结构
[0031]420
ꢀꢀ
第二毛细结构
[0032]430
ꢀꢀ
第三毛细结构
[0033]500
ꢀꢀ
热管
[0034]510
ꢀꢀ
开口
[0035]520
ꢀꢀ
缺口
[0036]D1、D2
ꢀꢀ
直径
[0037]F
ꢀꢀ
热接触面
[0038]S
ꢀꢀ
液密腔室
[0039]T1~T3
ꢀꢀ
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0]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之剖面示意图。
[0041]本实施例的立体传热装置10包含第一导热壳100、第二导热壳200、多个支撑结构310、320、330、多个延伸传导结构350、多个毛细结构410、420、430及至少一个热管500。
[0042]第一导热壳100第二导热壳200与的材质例如为金属,并例如由钣金冲压制成。第二导热壳200装设于第一导热壳100,以令第一导热壳100与第二导热壳200共同形成液密腔室S。
[0043]第一导热壳100包含底板110、环形侧板120、第一凸包结构130及第二凸包结构140。环形侧板120连接于底板110的周围。第一凸包结构130从底板110朝远离第二导热壳200的方向凸起。第二凸包结构140从第一凸包结构130朝远离第二导热壳200的方向凸起。第二凸包结构140的外侧具有热接触面F。热接触面F用以接触热源(未绘示)。热源例如为中央处理器或图像处理器。第二导热壳200具有多个穿孔210。
[0044]这些支撑结构310、320、33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导热壳100,这些支撑结构310、320、33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导热壳200。详细来说,这些支撑结构310、320、330包含多个第一支撑结构310、多个第二支撑结构320及多个第三支撑结构330。这些第一支撑结构310凸出于第一导热壳100的底板110的内表面111。这些第二支撑结构320凸出于第一导热壳100的第一凸包结构130的内表面131。这些第三支撑结构330凸出于第一导热壳100的第二凸包结构140的内表面141,且第一支撑结构310与第二支撑结构320的直径D1大于第三支撑结构330的直径D2。
[0045]多个延伸传导结构350连接于这些支撑结构310、320、330的至少部分。详细来说,这些延伸传导结构350凸出于第一导热壳100的第二凸包结构140的内表面141,并彼此平行。即这些延伸传导结构350与第一导热壳100热接触。此外,这些延伸传导结构350例如连接于这些第三支撑结构330的至少部分。
[0046]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延伸传导结构350例如为具有不同长度的矩形,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传导结构也可为非矩形,只要在液密腔室S中能提供所需的蒸气压降及减少因粉烧结毛细结构的毛细作用引起的高液体压降即可。
[0047]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10、320、330及延伸传导结构350例如借由冲压成型、计算机铣床或其他方式而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及延伸传导结构也可利用如熔接(welding)、扩散接合(d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导热壳;第二导热壳,具有至少一个穿孔,且该第二导热壳装设于该第一导热壳,以令该第一导热壳与该第二导热壳共同形成液密腔室;多个支撑结构,该些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导热壳,该些支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导热壳;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连接于该些支撑结构的至少部分;至少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该第一导热壳、该些支撑结构的部分及该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以及至少一个热管,穿设于该至少一个穿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毛细结构选自于由金属网、粉末烧结体及陶瓷烧结体所构成的群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一端具有开口,该开口连通该液密腔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该开口处具有缺口,该缺口连通该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毛细结构与该至少一个毛细结构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毛细结构以金属键键结的方式连接于该至少一个毛细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壳包含底板、环形侧板、第一凸包结构及第二凸包结构,该环形侧板连接于该底板的周围,该第一凸包结构从该底板朝远离该第二导热壳的方向凸起,该第二凸包结构从该第一凸包结构朝远离该第二导热壳的方向凸起,该些支撑结构凸出于该底板、该第一凸包结构及该第二凸包结构,该至少一个延伸传导结构凸出于该第二凸包结构,该至少一个毛细结构迭设于该底板的内表面、该环形侧板的内表面、该第一凸包结构的内表面、该第二凸包结构的内表面及该些支撑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支撑结构包含多个第一支撑结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及多个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垒垒王学梅
申请(专利权)人:亚浩电子五金塑胶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