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熄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7100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干熄焦系统,包括:干熄炉,干熄炉的炉体包括第一环形外墙和设置在第一环形外墙的内侧的环形内墙,第一环形外墙与环形内墙之间形成环形气道,环形气道与炉体的内腔连通,其中,环形气道内设有多个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环形气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将环形气道分隔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气道段,第一环形外墙对应于每个子气道段的部位均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且每个出口与对应的子气道段连通;多个除尘装置,与多个出口一一对应,且每个除尘装置与对应的出口连通,以使内腔中的含尘气体能够经由每个子气道段及其对应的出口进入至相应的除尘装置中进行除尘。采用上述方式能够降低环形内墙高度,从而提高环形内墙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干熄焦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干熄焦
,具体地,涉及一种干熄焦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干熄焦工艺是指采用较冷的循环气体将红焦降温冷却的工艺方法,而干熄炉则是进行干熄焦工艺的干熄焦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0003]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干熄炉的炉体包括环形外墙1和设置在环形外墙1内侧的环形内墙2,环形外墙1与环形内墙2之间形成环形气道3,环形气道3围绕在炉体的内腔4的周向外侧与内腔4连通。环形气道3内设有一个分隔墙5,通过该分隔墙5将环形气道3截断,环形外墙1上设有一个出口6,该出口6与干熄炉外部的一次除尘器连通,分隔墙5与出口6相对于炉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此时可将环形气道3看作是被分隔墙5和出口6划分为两个对称的1/2弧形段。
[0004]当干熄炉运行时,红焦(炽热焦炭)由炉体的顶部开口进入内腔4,循环气体由炉体的底部开口进入并与红焦进行换热,冷却后的焦炭从炉体的底部排出,循环气体携带着大量热量经由环形气道3和出口进入一次除尘器进行除尘。具体地,环形气道3仅具有一个出口6,循环气体可被看作是大致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循环气体分别进入环形气道3的两个1/2弧形段中,并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流向汇流至出口6,最终由出口6进入一次除尘器。在此过程中,经过每个1/2弧形段的循环气体的气量大致为循环气体的总气量的1/2。
[0005]在红焦由炉体的顶部开口进入内腔2过程中,会对环形内墙2产生侧向的冲击力。由于环形气道3采用上述循环气体流动方式,环形内墙2通常较高,也就是说环形内墙2沿炉体的中心线延伸方向(即红焦进入方向)的尺寸较大,环形内墙2的稳定性相对薄弱,经受常年连续恶劣工况(例如焦炭等物料的侧向冲击)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环形内墙2容易出现鼓肚、变形、倒塌等问题,从而影响干熄炉的环形气道3部分的使用寿命以及干熄焦工艺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干熄焦系统。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干熄焦系统,包括:干熄炉,干熄炉的炉体包括第一环形外墙和设置在第一环形外墙的内侧的环形内墙,第一环形外墙与环形内墙之间形成环形气道,环形气道与炉体的内腔连通,其中,环形气道内设有多个分隔部,多个分隔部沿环形气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将环形气道分隔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气道段,第一环形外墙对应于每个子气道段的部位均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且每个出口与对应的子气道段连通;多个除尘装置,与多个出口一一对应,且每个除尘装置与对应的出口连通,以使内腔中的含尘气体能够经由每个子气道段及其对应的出口进入至相应的除尘装置中进行除尘。
[0008]进一步地,分隔部为两个,两个分隔部相对于炉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以将环形气
道分隔形成两个子气道段。
[0009]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外墙对应于每个子气道段的部位均设有一个出口,除尘装置为两个,两个除尘装置分别与两个出口连通。
[0010]进一步地,两个出口相对于炉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两个出口之间的连线与两个分隔部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
[0011]进一步地,环形内墙沿炉体的中心线延伸方向的尺寸大于等于1.7m且小于等于2.3m。
[0012]进一步地,炉体还包括连接在第一环形外墙下方的第二环形外墙,第二环形外墙向内倾斜设置,第二环形外墙的内侧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牛腿,多个牛腿的顶部共同支撑环形内墙,相邻的牛腿之间形成斜向气道,每个子气道段通过位于其下方的斜向气道与内腔连通。
[0013]进一步地,除尘装置包括旋风除尘器。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用于连通旋风除尘器的进风口与对应的出口,其中,旋风除尘器的进风口的朝向与出口的朝向呈角度设置,第一管道呈弧形,以对进风口和出口之间进行均匀过渡连接。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余热锅炉,旋风除尘器的出风口与余热锅炉连通。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每个旋风除尘器的出风口均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且第三管道与余热锅炉连通。
[0017]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的干熄焦系统中,环形气道通过多个分隔部分隔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气道段,内腔中的含尘气体能够被分流至各个相互独立的子气道段中。其中,每个子气道段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出口。以一个子气道段为例,至少一个出口能够将该子气道段划分为多个弧形段,分流至该子气道段内的含尘气体还会再被分为多个部分(与弧形段数量一致),这多个部分含尘气体分别进入子气道段的多个弧形段中并流向最近的出口,最终由该出口进入相应的除尘装置中。上述内容为一个子气道段中含尘气体的流动过程,其它子气道段中含尘气体的流动过程亦是如此。
[0019]由于环形气道中子气道段为多个(即至少两个),并且每个子气道段又被划分为多个(即至少两个)弧形段,因此,环形气道可被看作是包括至少四个弧形段。相比于现有的环形气道包括两个1/2弧形段而言,在含尘气体的流动过程中,经过至少四个弧形段中每个弧形段的含尘气体的气量必然小于含尘气体的总气量的1/2,也就是说,环形气道的每个弧形段中含尘气体的气量有所减小;另外,一般情况下,含尘气体的流速需要保持在预设范围内,因此在含尘气体流速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每个弧形段的含尘气体的气量减小,则可以降低环形气道整体高度,即降低环形内墙的高度,也就是降低环形内墙沿炉体的中心线延伸方向的尺寸,从而提高环形内墙的稳定性,进而增强环形内墙抵御变形的能力,不易出现鼓肚、倒塌等情况发生,环形气道部分的使用寿命更长,且有利于干熄焦工艺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干熄炉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环形气道、分隔墙以及出
口的位置关系;
[0021]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次除尘器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0022]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系统的干熄炉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的干熄炉的横向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环形气道、分隔部以及出口的位置关系;
[0024]图5为图3的干熄炉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提供的干熄焦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00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此外,
[002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熄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熄炉,所述干熄炉的炉体包括第一环形外墙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外墙的内侧的环形内墙,所述第一环形外墙与所述环形内墙之间形成环形气道,所述环形气道与所述炉体的内腔连通,其中,所述环形气道内设有多个分隔部,多个所述分隔部沿所述环形气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以将所述环形气道分隔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气道段,所述第一环形外墙对应于每个所述子气道段的部位均设有至少一个出口,且每个所述出口与对应的所述子气道段连通;多个除尘装置,与多个所述出口一一对应,且每个所述除尘装置与对应的所述出口连通,以使所述内腔中的含尘气体能够经由每个所述子气道段及其对应的所述出口进入至相应的所述除尘装置中进行除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熄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分隔部相对于所述炉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以将所述环形气道分隔形成两个所述子气道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熄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外墙对应于每个所述子气道段的部位均设有一个所述出口,所述除尘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除尘装置分别与两个所述出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熄焦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炉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出口之间的连线与两个所述分隔部之间的连线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楠楠王奇佟津汪仕民
申请(专利权)人:鞍山华泰环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