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面向遮挡测评环境的多传感高精度融合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593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遮挡测评环境的多传感高精度融合测量方法,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解决GNSS信号受遮挡情况下车辆的可靠连续定位。通过在路侧布设主动特征来增加激光雷达的观测量,以提升激光SLAM在点云稀疏情况下的定位精度;同时引入UWB距离观测量来识别激光雷达扫描到的主动特征编号,并结合车载惯性传感器来提升定位频率;最后通过因子图算法来实时准确地估计出车辆的位置信息。具有成本低、精度高、实时性好的优点。实时性好的优点。实时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遮挡测评环境的多传感高精度融合测量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导航定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遮挡测评环境的多传感高精度融合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能将新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等各种技术综合运用于交通系统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对交通系统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而对于大部分智能交通系统而言,获取准确、可靠的位置信息是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0003]目前,在车辆导航定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在无遮挡的环境下,GNSS能全天候地为车辆提供三维的位置、速度、姿态等信息,但是在密闭的交通环境中,由于卫星信号受到遮挡,GNSS会存在长期失效的现象从而无法实现连续可靠的定位。
[0004]惯性测量单元(IMU)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发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它通过测量载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并进行积分运算后就能得到载体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由于与GNSS的互补性,通常将它们与GNSS集成在一起来提高导航的精度。但由于惯性传感器的特性,IMU在长期独立运行后会积累巨大的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定位性能的急剧下降。
[0005]近些年来,同步定位和建图(SLAM)技术在GNSS信号受遮挡的场景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SLAM技术中常用的传感器之一是激光雷达(Lidar),它具有广阔的视角、低光环境下的鲁棒性以及远距离捕捉环境细节的能力。然而,激光雷达SLAM只估计局部帧中的位姿,没有全局帧,这意味着位姿估计是局部准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累积误差。此外,当车辆行驶至特征点较少的区域时,激光雷达SLAM也会由于稀疏的点云而导致定位精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弥补卫星受遮挡情况下GNSS无法提供车辆可靠位置信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Lidar/UWB/IMU的车辆融合定位方法。本方法通过在激光雷达点云稀疏的路段布设固定位置的特殊形状物体,便于激光雷达检测,该物体所在位置已经事先准确测量,检测到物体的特征点后就可以知道物体的准确位置信息,并可以解算与该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当于主动地为激光雷达提供特征信息,因此本专利中将该特殊形状的物体称为主动特征。同时主动特征顶部搭载了UWB,可以提供编号信息以区分不同的主动特征,并且增加额外的UWB距离观测信息。为了进一步提升定位输出精度和频率,本专利技术还使用了低成本的IMU用以提供车辆的运动信息。本专利技术的融合算法采用因子图算法,它能充分利用Lidar、UWB和IMU的历史观测信息,并能实现车辆在实际行驶中各传感器的“即插即用”,具有输出频率高、精度好的显著优点。具体步骤如下:
[0007]步骤1:布置路侧主动特征与UWB基站
[0008]本专利技术在激光雷达点云稀疏的区域每隔10

20m等间距的布置主动特征及UWB基站。其中主动特征为低成本的白色圆柱体泡沫,将主动特征安装在相应支架上,在每个主动特征的顶部都安装相应的UWB基站。以正东方向为OX,正北方向为OY,地球表面一个固定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各个主动特征及UWB基站在该坐标系下的位置可通过提前标定获取。将UWB标签和激光雷达安装在行驶车辆的顶端。
[0009]步骤2:激光雷达观测量识别
[0010]根据步骤1中的布局,在同一时刻UWB标签所能接收到的观测信息为r1,r2,...,r
N
,其中r
N
表示第N个主动特征与车辆之间的距离值;激光雷达检测到主动特征后所能解算的观测信息为d、θ,其中d为路侧某个未知的主动特征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值,θ为该主动特征与激光雷达之间相对于正北方向的夹角的绝对值。由于激光雷达对主动特征进行检测时无法判断该主动特征的编号,而主动特征项部的UWB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将激光雷达解算的距离信息d与UWB标签接收到的距离信息作对比,若|d

r
i
|<ε,(i=1,2,...,N,ε为事先设定的阈值),则可判定当前激光雷达检测的距离d与角度θ隶属的主动特征编号i(i=1,2,...,N)。
[0011]步骤3:构建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的因子图模型
[0012]假设Λ表示车辆的导航状态,包括三维位置X、三维速度V等信息。定义车辆的启动时刻为初始时刻,则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t
k
的导航状态可表示为:
[0013][0014]相应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可表示为:
[0015]P(Λ
k
|Z
k
)
ꢀꢀꢀꢀ
(2)
[0016]其中Z
k
为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t
k
接收到的所有观测值。
[0017]则待估计的导航状态的最大后验估计可表示为:
[0018][0019]联合概率分布式(2)可以因式分解为一个先验信息和独立过程及测量模型:
[0020][0021]上式中P(Λ0)表示所有可用的先验信息;表示Λ
i
中与测量模型相关的变量;表示IMU的测量值,包含比力和角速率;表示IMU的后验概率密度;P(V
i
|V
i
‑1)表示速度变量的后验概率密度;表示除IMU外所有传感器测量值的后验概率密度的乘积。
[0022]上述的因式分解可以表示成因子图模型,作为一种二分图模型,因子图包含了因子节点和状态节点两类。因子图中的每个因子节点都可以表示为式(4)中的一个独立项,并且每个因子f
i
(
·
)表示为一个应当最小化的误差函数,假设这个误差函数为则
因子f
i
(
·
)可定义为:
[0023][0024]其中d(
·
)表示代价函数。假设各个传感器的误差均服从高斯分布,则因子f
i
(
·
)满足如下形式:
[0025][0026]上式中,表示马氏距离,∑
i
为传感器的误差协方差矩阵。则传感器的测量模型因子可定义为:
[0027][0028]式中,h(
·
)为非线性测量函数,Z
i
为传感器实际的测量值,因此式(4)的最大后验估计问题就变成了如下的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0029][0030]本专利技术构建的因子图模型中,X
k
和V
k
分别代表k时刻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其中X
k
=[xe
k
,xn
k
,xu
k
]T
分别代表k时刻车辆的东向位置、北向位置和天向位置;V
k
=[ve
k
,vn
k
,vu
k
]T
分别代表k时刻车辆的东向速度、北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遮挡测评环境的多传感高精度融合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GNSS信号受到遮挡而无法实现可靠定位的环境下,针对单一激光SLAM存在的误差累积以及点云稀疏场景下定位精度下降的问题,通过在路侧布设主动特征来增加激光雷达的观测量,以提升激光雷达的定位精度;同时引入UWB传感器的距离观测量来识别激光雷达扫描到的主动特征编号,并结合车载惯性传感器来提升定位频率;最后通过因子图算法来实时准确地估计出车辆的位置信息,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布置路侧主动特征与UWB基站在激光雷达点云稀疏的区域每隔10

20m等间距的布置主动特征及UWB基站;其中主动特征为低成本的白色圆柱体泡沫,将主动特征安装在相应支架上,在每个主动特征的顶部都安装相应的UWB基站;以正东方向为OX,正北方向为OY,地球表面一个固定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各个主动特征及UWB基站在坐标系下的位置可通过提前标定获取;将UWB标签和激光雷达安装在行驶车辆的顶端;步骤2:激光雷达观测量识别根据步骤1中的布局,在同一时刻UWB标签所能接收到的观测信息为r1,r2,...,r
N
,其中r
N
表示第N个主动特征与车辆之间的距离值;激光雷达检测到主动特征后所能解算的观测信息为d、θ,其中d为路侧某个未知的主动特征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值,θ为该主动特征与激光雷达之间相对于正北方向的夹角的绝对值;由于激光雷达对主动特征进行检测时无法判断该主动特征的编号,而主动特征项部的UWB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通过将激光雷达解算的距离信息d与UWB标签接收到的距离信息作对比,若|d

r
i
|<ε,其中,i=1,2,...,N,ε为事先设定的阈值,则可判定当前激光雷达检测的距离d与角度θ隶属的主动特征编号i;步骤3:构建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的因子图模型假设Λ表示车辆的导航状态,包括三维位置X、三维速度V信息;定义车辆的启动时刻为初始时刻,则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t
k
的导航状态可表示为:相应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可表示为:P(Λ
k
|Z
k
)
ꢀꢀꢀꢀ
(2)其中Z
k
为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t
k
接收到的所有观测值;则待估计的导航状态的最大后验估计可表示为:联合概率分布式(2)可以因式分解为一个先验信息和独立过程及测量模型:上式中P(Λ0)表示所有可用的先验信息;表示Λ
i
中与测量模型相关的变量;表示IMU的测量值,包含比力和角速率;表示IMU的后验概率密度;P(V
i
|V
i
‑1)表示速度变量的后验概率密度;表示除IMU外所有传
感器测量值的后验概率密度的乘积;上述的因式分解可以表示成因子图模型,作为一种二分图模型,因子图包含了因子节点和状态节点两类;因子图中的每个因子节点都可以表示为式(4)中的一个独立项,并且每个因子f
i
(
·
)表示为一个应当最小化的误差函数,假设这个误差函数为则因子f
i
(
·
)可定义为:其中d(
·
)表示代价函数;假设各个传感器的误差均服从高斯分布,则因子f
i
(
·
)满足如下形式:上式中,表示马氏距离,∑
i
为传感器的误差协方差矩阵;则传感器的测量模型因子可定义为:式中,h(
·
)为非线性测量函数,Z
i
为传感器实际的测量值,因此式(4)的最大后验估计问题就变成了如下的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所构建的因子图模型中,X
k
和V
k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孔鑫徐启敏孔栋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