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体介入式运动器件的电磁能量无线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4738 阅读:2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向人体介入式运动器件的电磁能量无线传输装置,包括由发射线圈、发射谐振电路构成的体外部分,由接收线圈、浮动式线圈支撑架及整流滤波电路构成的体内部分。接收线圈设置配重使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之下并位于轴线上,浮动式线圈支撑架有内、中、外三个环,两环之间由环间支撑连接。环间支撑中,支撑针紧密插入支撑针座,在绝缘套筒的保护下固定在一个环上,支撑柱在绝缘套筒的保护下固定在相邻的环上,支撑针与支撑柱点接触。接收线圈的引线通过支撑针、支撑针座以及支撑柱引出。接收线圈在偏心重力的作用下,自适应的保持在一种姿态,由此总能最多的接收到来自体外发射线圈的磁通量,从而提高了耦合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能量无线传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面向人体介入式运动器件的基于电磁场耦合远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属于机、电技术和临床医学领域。
技术介绍
人体介入式医疗器件,包括长期植入式器件,如人工心脏、人造肛门,也包括中短期过程式器件,如微型电子胶囊式内窥镜、胶囊式胃肠动力检测装置、机器人内窥镜等,均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这些装置的能量供应分为缆线供能和电池供能两种。前者,由于缆线对器件运动的阻碍,限制了介入器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后者,由于无创介入的需要,能提供用来安装电池的空间非常狭小,所以电池供能容量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介入器件的工作时间,对于需要更多能量的运动型器械来说,其容量远远不够,这些都给介入器械的临床应用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无线的可持续地对介入器件进行供能的装置十分迫切和必要。在临床医学上,微波频谱的能量传输技术比较成熟,并已经应该于工业场合,但由于人体对特定电磁频率的吸收作用,该项技术对于人体来说并不适用。目前大多使用较低频段的电磁场耦合或者光电耦合原理进行无线供能,集中在经皮能量传输层面上,能量发射场经过皮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向人体介入式运动器件的电磁能量无线传输装置,包括由发射线圈(1)、发射谐振电路(6)构成装置的体外部分,由接收线圈(3)、整流滤波电路(5)构成的体内部分,其特征在于体内部分的接收线圈(3)置于浮动式线圈支撑架(2)内,接收线圈(3)的中心轴线平行于发射线圈(1)的中心轴线;浮动式线圈支撑架(2)由外环(7)、中环(8)、内环(9)构成,接收线圈(3)设置配重(10)使线圈的重心位于几何中心之下,并位于轴线上;内环(9)紧套在接收线圈(3)外,内环(9)与中环(8)之间、中环(8)与外环(7)之间分别各自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环间支撑(13)实现点接触,两个中内环之间环间支撑(13)的连线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国正王坤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