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秀金专利>正文

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276 阅读:4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特别是用于对车辆上蓄电池充电的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它由充电主回路、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和安装盒组成,其特征是充电主回路采用调压、限压二只可控硅进行双控隔离,限压可控硅触发电路为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充电主回路不需要电源变压器、交流输入端的相线和零线可以随意连接,而输出端不带高电压、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车辆上蓄电池充电。(*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蓄电池充电技术,特别是用于对车辆上蓄电池充电的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为了降低充电装置的成本和能耗,减小充电机的体积和重量。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各种无电源变压器的充电位置,如中国专利公告的《可控硅整流充电器》(86207537),其电路原理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它是采用在主回路两侧内分别串接一只可控硅和一只二极管的方法来解决交流侧与直流侧的隔离,但当二极管正极输入端连接交流220V电源相线时,二极管输出端、即蓄电池接线柱对地将有100V左右的直流电压,容易造成人身触电事故,安全性能差。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回路不需要电源变压器、交流输入端的相线和零线可以随意连接,而输出端不带高电压的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本技术的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由充电主回路、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和安装盒组成。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出详细说明图1为《可控硅整流充电器》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外形图图3为本技术外形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元件安装图图5为本技术印刷电路板图6为本技术电路图充电主回路包括调压可控硅SCR1、限压可控硅SCR2和熔断器RD2。SCR1的阳极1和SCR2的阴极2为交流220V输入端,SCR1的阴极3和SCR2的阳极4分别为直流输出的“+”端和“-”端,点5为接地端,根据装在车辆上的蓄电池是阴极还是阳极接地的不同情况,将熔断器RD2串接在点4、5或点3、5之间,由点3或4和点5输出。其中SCR1、SCR2选用3CT20-4,RD2的熔断电流为20A。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由降压变压器B、整流二极管D1~D4、稳压二极管D5、电阻R1~R4、电位器W1、电容器C1和单结晶体管BG1组成。B的初级接于交流输入端1、2,B的次级分别接于D1正极与D3负极的连接点和D2正极与D4负极的连接点,D3、D4的正极并接于直流输出端3,D1、D2的负极和R1的一端并接于点6,R1另一端与D5负极、R2一端、R3一端并接于点7,D5正极接于点3,R2另一端串接W1、C1后,C1另一端接于点3,R3另一端连接BG1的第二基极,BG1发射极接于W1与C1的连接点8,BG1第一基极与R4一端、SCR1控制极并接于点9,R4另一端接于点3。其中B的次级电压为18V,D1~D4均选用2CP12,D5为2CW5,R1为470Ω1W,R2为33KΩ0.5W,R3为470Ω0.5W,R4为100Ω0.5W,W1为100KΩ2WA,C1为0.15μF63V,BG1选用BT33D。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由开关K,电位器W2,电容器C2,二极管D6、D7和熔断器RD1组成。K的固定连接点与点1连接,二个活动接点分别与W2的二个滑动接点连接,W2的固定接点与C2的一端、D6、D7的正极并接于点10,C2的另一端接于点2,D6负极接于点1,D7负极串接RD1后接于SCR2控制极。其中K为单刀双掷开关,W2为20KΩ3W的双滑动接点的电位器,C2为0.47μF400V,D6、D7均选用2CP28,BD1的熔断电流为0.25A。安装盒为长方形盒,盒盖两横侧面下边缘向外分别有钻有圆孔的折边,以便与底座螺栓连接;盒盖两纵侧面分别有一个可推拉挡板的散热窗。安装盒底座下边缘有三个向外折边并钻有圆孔的固定耳,以便安装盒固定用,两横端面上对应盒盖两横侧面折边的圆孔分别有一个攻有内螺纹的圆孔,纵向前侧面分别安装有熔断器RD2、开关K、直流输出接线柱和地线接线柱,后侧面引出交流220V电源连接线和电位器W1连接线。各元件按图4、图5所示安装、焊接好后,将盒盖用螺栓固定在底座上,再用螺栓通过底座的固定耳将整个装置安装固定于车辆驾驶室内适当位置。根据装在车辆上蓄电池阴极或阳极接地情况,将熔断器RD2接在负极接线柱、地线接线柱之间或正极接线柱、地线接线柱之间,将电位器W1固定在车辆驾驶室内电表旁边,再用导线将正极接线柱或负极接线柱与车上的充电电表相应极性端连接;如车辆上原无充电电表,可在输出接线柱与蓄电池接线柱之间串接一只充电电表。使用时,根据车用蓄电池标称电压档次把电压选择开关K拨向14V档或28V档,将电流调节电位器W1旋至小电流位置,再插上交流220V输入插头,慢慢调节电位器W1,并观察充电电表,旋至规定充电电流即可。工作中,当交流220V电源为负半周,即点1电位为负时,可控硅SCR1、SCR2阳极电位也均为负,故都处于截止状态,充电主回路不导通。当交流220V电源为正半周,即点1电位为正时,可控硅SCR1、SCR2阳极电位均为正、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经过变压、整流、稳压和驰张振荡后,在电阻R4两端输出一组尖顶脉冲加到可控硅SCR1控制极,SCR1被触发导通;同时,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中电容器C2经开关K、电位器W2进行放电,放电完后进入反向充电,当反向充电电压高于可控硅SCR2的触发电压时,触发电流经二极管D7和熔断器RD1加到可控硅SCR2控制极,SCR2被触发导通,充电主回路有直流输出。输入交流电压过零时可控硅SCR1和SCR2恢复阻断,以后又重复以上过程,这样便将交流电源整流为直流输出,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本充电机工作中,如调节电位器W1使直流输出电压超过14V或28V时,可控硅SCR2自动关断,因此,具有过压保护作用。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设计,电路中高压侧和低压侧采用二只可控硅进行双控隔离,降低了主回路元件的耐压值,通过调节可控硅SCR1和SCR2的导通角,可确保低压侧输出端正负极接线柱不带高电压,其电压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值。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在输入交流电压220V时,输出直流电流最大为20A、电压0V~30V之间连续可调,最大输出功率600W,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车辆上蓄电池充电。如改变控制元件的参数,可改变可控硅导通角,获得0V~80V连续可调的输出直流电压,以满足矿山、工厂、铁路等行业使用不同直流电压的特殊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包括一个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和安装盒,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由降压变压器B、整流二极管D↓[1]~D↓[4]、稳压二极管D↓[5]、电阻R↓[1]~R↓[4]、电位器W↓[1]、电容器C↓[1]和单结晶体管BG↓[1]组成,B的初级接于交流输入端1、2,B的次级分别接于D↓[1]正极与D↓[3]负极的连接点和D↓[2]正极与D↓[4]负极的连接点,D↓[3]、D↓[4]的正极并接于直流输出端3,D↓[1]、D↓[2]的负极和R↓[1]的一端并接于点6,R↓[1]另一端与D↓[5]负极、R↓[2]一端、R↓[3]一端并接于点7,D↓[5]正极接于点3,R↓[2]另一端串接W↓[1]、C↓[1]后,C↓[1]另一端接于点3,R↓[3]另一端连接BG↓[1]的第二基极,BG↓[1]发射极接于W↓[1]与C↓[1]的连接点8,BG↓[1]第一基极与R↓[4]一端、SCR↓[1]控制极并接于点9,R↓[4]另一端接于点3,安装盒为长方形盒,盒盖两横侧面下边缘向外分别有钻有圆孔的折边,盒盖两纵侧面分别有一个可推拉挡板的散热窗,安装盒底座下边缘有三个向外折边并钻有圆孔的固定耳、两横端面上对应盒盖两横侧面折边的圆孔分别有一个攻有内螺纹的圆孔,纵向前侧面分别安装有熔断器RD↓[2]、开关K、直流输出接线柱和地线接线柱、后侧面引出交流220V电源连接线和电位器W↓[1]连接线,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有一个采用二只可控硅进行双控隔离的充电主回路和一个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充电主回路包括调压可控硅SCR↓[1]、限压可控硅SCR↓[2]和熔断器RD↓[2]、SCR↓[1]的阳极1和SCR↓[2]的阴极2为交流220V输入端,SCR↓[1]的阴极3和SCR↓[2]的阳极4分别为直流输出的“+”端和“-”端,点5为接地端,根据负载蓄电池是阴极还是阳极接地的不同情况,将熔断器RD↓[2]串接在点4、5或点3、5之间,由点3或点4和点5输出,阻容充放电触发电路由开关K,电位器W↓[2],电容器C↓[2],二极管D↓[6]、D↓[7]和熔断器RD↓[1]组成,K的固定连接点与点1连接,二个活动接点分别与W↓[2]的二个滑动接点连接,W↓[2]的固定接点与C↓[2]的一端,D↓[6]、D↓[7]的正极并接于点10,C↓[2]的另一端接于点2,D↓[6]负极接于点1,D↓[7]负极串接RD↓[1]后接于SCR↓[2]控制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控可控硅整流充电机,包括一个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和安装盒,单结晶体管振荡触发电路由降压变压器B、整流二极管D1~D4、稳压二极管D5、电阻R1~R4、电位器W1、电容器C1和单结晶体管BG1组成,B的初级接于交流输入端1、2,B的次级分别接于D1正极与D3负极的连接点和D2正极与D4负极的连接点,D3、D4的正极并接于直流输出端3,D1、D2的负极和R1的一端并接于点6,R1另一端与D5负极、R2一端、R3一端并接于点7,D5正极接于点3,R2另一端串接W1、C1后,C1另一端接于点3,R3另一端连接BG1的第二基极,BG1发射极接于W1与C1的连接点8,BG1第一基极与R4一端、SCR1控制极并接于点9,R4另一端接于点3,安装盒为长方形盒,盒盖两横侧面下边缘向外分别有钻有圆孔的折边,盒盖两纵侧面分别有一个可推拉挡板的散热窗,安装盒底座下边缘有三个向外折边并钻有圆孔的固定耳、两横端面上对应盒盖两横侧面折边的圆孔分别有一个攻有内螺纹的圆孔,纵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秀金
申请(专利权)人:李秀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