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南平专利>正文

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939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主要是解决现有充电器的充电时间过长及存在极化效应的弊端。它包括有外壳、面板、电池仓、变压器及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专用控制模块、恒流充放电电路、程控定时电路、电源整流电路以及电池仓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容量在1.6Ah以下各类可充型电池(如镍镉、镍氢、碱锰、4Ah以下单体蓄电池)进行10~55分钟的快速充电,并能有效地消除各种极化效应。(*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充电器,特别是一种利用脉宽调制(DWM)技术设计的超快速恒流充电器。在此之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充电器均采用常规充电方法和技术,充电时间长达15小时之久,根本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虽然近年来有少数快速充电器问世,然而充电时间也只能达到1小时(0.5Ah以下),且对电池的各种极化效应不能有效地消除,因而使用效果不太理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对容量在1.6Ah以下的各类可充型电池进行快速充电、并能有效地消除各种极化效应的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外壳、面板、电池仓、变压器、电路板。独特之处在于电路板上设置有专用控制模块、恒流充放电电路、程控定时电路、电源整流电路、电池仓电路。上述所说的专用控制模块IC1的1、11、12引脚与R1、R2、C3共同组成脉宽调制振荡电路。其中,1引脚与R1一端相连接,R1另一端与IC1的12引脚、R2一端相连接,R2另一端接11引脚和C3的一端,C3另一端接地。2引脚为电源端,与IC3的2端相连接,IC1的3脚为正向充电脉冲输出端,与R3一端相连,4引脚为反向放电脉冲输出端,与R4一端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包括机壳、面板、电池仓、变压器、电路板,其特征在于:电路板上设置有专用控制模块、恒流充放电电路、程控定时电路、电源整流电路、电池仓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包括机壳、面板、电池仓、变压器、电路板,其特征在于电路板上设置有专用控制模块、恒流充放电电路、程控定时电路、电源整流电路、电池仓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超快速充电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所说的专用控制模块IC1的1、11、12引脚与R1、R2、C3共同组成脉宽调制振荡电路,其中,1引脚与R1一端相连接,R1另一端与IC1的12引脚、R2一端相连接,R2另一端接11引脚和C3的一端,C3另一端接地,2引脚为电源端,与IC3的2端相连接,IC1的3脚为正向充电脉冲输出端,与R3一端相连,4引脚为反向放电脉冲输出端,与R4一端相连,5引脚为充电指示端,通过LED1与1引脚相连,6引脚接地,7引脚、9引脚为电压基准端并与R5一端、D1负极共同连接,R5另一端接至IC3的2端,D1正极接地,8引脚为电压取样端,并通过R17接至IC2的3引脚,10引脚为涓流指示和快充停止控制端,一路通过R6、LED3接至IC3的2端组成涓流指示,另一路通过D3、R10接至V1、V2集电极、基极共接点组成快充停止转入涓流控制信号输入,6引脚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所说的恒流充放电电路是由R3、D2、V1、V2、R8共同组成恒流充电回路,其中,R3一端与IC1的3引脚连接,另一端连接V1基极,V1集电极与V2基极、D2正极相连接,V1发射极接地,D2负极接IC3的1引脚,V2发射极通过R8与D2负极相连接,V2集电极与V4集电极相连接,R4、V3、V4、R9、LED2、R7共同组成恒流放电回路,其中,R4一端与IC1的4引脚相连接,另一端与V3基极相接,V3集电极接至IC3的2引脚,发射极接V4基极,V4发射极通过R9接地,LED2正极接IC1的4引脚,负极通过R7接地组成恒流放电状态指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冲式超快速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南平
申请(专利权)人:郑南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