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0884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属于玻璃钢化技术领域,输送辊道依次穿过上片台、加热炉、冷却风栅和下片台;加热炉的炉顶阵列分布有多个对流装置;送风模块包括集风箱和串联风机组件,集风箱包括箱体、进风管和出风管,箱体内的集风腔和串联风机组件的出风口之间通过进风管连接,箱体内的集风腔和冷却风栅的进风口之间通过出风管连接;串联风机组件包括独立风机、串联风管和旋转闸板,串联风管的侧壁开设有调节开口,串联风管通过调节开口与外界连通;调节开口固定连接有旋转闸板,旋转闸板用于通过旋转调节盖板调节调节开口的开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玻璃钢化系统的加热和冷却不稳定,影响玻璃成品质量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玻璃钢化
,特别是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广泛应用玻璃的各个领域对玻璃制品的轻质、高强、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玻璃钢化技术随之而产生并迅速发展。物理钢化法是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生产钢化玻璃的方法,是把玻璃放在加热炉中加热到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然后出炉,向玻璃两面吹风进行快速冷却,因此玻璃需要一次经过加热炉和冷却模块后才能加工成型。在加热的过程中,玻璃的加热稳定性非常重要,在冷却的过程中,玻璃的冷却风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但是现有的玻璃钢化系统加热温度难以控制,导致玻璃加热不稳定,难以精准控制风压,导致吹向玻璃的冷却不稳定,从而影响玻璃成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解决了现有的玻璃钢化系统的加热和冷却不稳定,影响玻璃成品质量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包括上片台、加热炉、冷却风栅、下片台、输送辊道和送风模块,所述输送辊道依次穿过所述上片台、加热炉、冷却风栅和下片台;所述加热炉的炉顶阵列分布有多个对流装置,所述对流装置的进风口与所述加热炉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对流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加热炉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加热炉的进风口设有加热组件;所述送风模块包括集风箱和串联风机组件,所述集风箱包括箱体、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和所述串联风机组件的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风栅的进风口之间通过所述出风管连接;所述串联风机组件包括独立风机、串联风管和旋转闸板,多个所述独立风机通过所述串联风管串联;所述串联风管的侧壁开设有调节开口,所述串联风管通过所述调节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调节开口固定连接有所述旋转闸板,所述旋转闸板包括调节盖板,所述旋转闸板用于通过旋转所述调节盖板调节所述调节开口的开度。
[0005]值得说明的是,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单风机组件;所述集风腔分为第一集风腔和第二集风腔,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设有闸板阀,所述闸板阀的启闭控制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的连通或关闭;所述进风管分为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均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串联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单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闸板阀包括连接管道、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所述连接管道安装于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的隔板,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连接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管道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穿过所述连接管道的上侧壁插入
所述连接管道内,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穿过所述连接管道的下侧壁插入所述连接管道内,所述第一闸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闸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带动所述第一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二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闸板和所述第一闸板上下相隔排列,所述第一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一闸板完全盖合所述连接管道,所述第二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二闸板盖合所述连接管道的部分区域。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连接管道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连接管道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闸板阀还包括多个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内设有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板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隔板的上下两侧,并且所述导向板分布于所述连接管道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闸板和所述第二闸板沿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导向槽滑动。
[0007]具体地,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均连通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出风管,所述第一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所述冷却风栅的通过段送风,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所述冷却风栅的冷却段送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分别安装有所述出风调节装置,所述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风板上下移动,上下移动时所述挡风板遮挡一排所述出风管或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出风管之间的区域。
[0008]优选的,所述出风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外侧;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传动轮、传动链和连动杆;所述连动杆安装于所述挡风板的下方,所述连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多个所述传动轮分为两组,第一组所述传动轮间隔排列并套装于所述连动杆,第二组所述传动轮安装于所述挡风板的上方,第二组所述传动轮与第一组所述传动轮一一对应地相隔所述挡风板排列;每两个上下对应的所述传动轮套装有所述传动链,所述传动链与所述挡风板的后侧面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连动杆带动所述传动轮正反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传动链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挡风板同步上下运行。
[0009]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箱体还设有四个支撑脚,四个所述支撑脚分别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四个角部的下方;四个所述支撑脚的底面的所在面为同一平面;所述箱体还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的下方,所述底板的远离所述出风管的后侧底边与所述支撑脚的底面的间距大于所述底板的靠近所述出风管的前侧底边与所述支撑脚的底面的间距。
[0010]可选地,所述旋转闸板还包括闸板座和驱动机构,所述闸板座为圆柱管体结构,所述闸板座与所述串联风管的管壁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盖板设置于所述闸板座内并且所述调节盖板的中心轴与所述闸板座的中轴线重合;所述闸板座内固定连接有遮挡板组件,所述遮挡板组件平行于所述调节盖板,所述遮挡板组件与所述调节盖板的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所述闸板座的横截面积;所述调节盖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调节盖板的中心轴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和驱动输出组件,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的转动轴与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减速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带动所述调节盖板以其自身的中心轴为转轴于所述闸板座内转动;当所述调节盖板和所述遮挡板组件共同盖合所述闸板座时,所述旋转闸板关闭,使所述调节
开口关闭;当所述调节盖板和所述遮挡板组件部分或完全重叠时,所述旋转闸板打开,使所述调节开口打开。
[0011]具体地,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换向器、丝杆和丝杆座,所述换向器的输入部与所述减速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换向器的输出部与所述丝杆连接,所述丝杆与所述丝杆座螺纹连接,所述丝杆座固定于所述闸板座;所述换向器的输出部的中心轴、所述丝杆座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孔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丝杆依次穿过所述换向器的输出部和所述丝杆座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电机通过所述换向器带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在转动的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包括上片台、加热炉、冷却风栅、下片台、输送辊道和送风模块,所述输送辊道依次穿过所述上片台、加热炉、冷却风栅和下片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的炉顶阵列分布有多个对流装置,所述对流装置的进风口与所述加热炉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对流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加热炉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加热炉的进风口设有加热组件;所述送风模块包括集风箱和串联风机组件,所述集风箱包括箱体、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和所述串联风机组件的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进风管连接,所述箱体内的集风腔和所述冷却风栅的进风口之间通过所述出风管连接;所述串联风机组件包括独立风机、串联风管和旋转闸板,多个所述独立风机通过所述串联风管串联;所述串联风管的侧壁开设有调节开口,所述串联风管通过所述调节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调节开口固定连接有所述旋转闸板,所述旋转闸板包括调节盖板,所述旋转闸板用于通过旋转所述调节盖板调节所述调节开口的开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块还包括单风机组件;所述集风腔分为第一集风腔和第二集风腔,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设有闸板阀,所述闸板阀的启闭控制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的连通或关闭;所述进风管分为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和所述第二进风管均安装于所述箱体的后侧面,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集风腔的后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串联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的后端与所述单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闸板阀包括连接管道、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一闸板和第二闸板;所述连接管道安装于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之间的隔板,所述第一集风腔和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连接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管道的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穿过所述连接管道的上侧壁插入所述连接管道内,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穿过所述连接管道的下侧壁插入所述连接管道内,所述第一闸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闸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带动所述第一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二闸板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闸板和所述第一闸板上下相隔排列,所述第一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一闸板完全盖合所述连接管道,所述第二闸板滑动至最大行程时所述第二闸板盖合所述连接管道的部分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闸板的下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连接管道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第二闸板的上端的端部边缘为朝所述连接管道的中心方向突出的圆弧形;所述闸板阀还包括多个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内设有导向槽,多个所述导向板两两一组且对称地分别安装于所述隔板的上下两侧,并且所述导向板分布于所述连接管道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闸板和所述第二闸板沿对应的所述导向板的导向槽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风腔
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均连通有多个呈阵列分布的出风管,所述第一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所述冷却风栅的通过段送风,所述第二集风腔通过所述出风管向所述冷却风栅的冷却段送风;所述第一集风腔的前端和第二集风腔的前端分别安装有出风调节装置,所述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和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所述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挡风板上下移动,上下移动时所述挡风板遮挡一排所述出风管或位于上下两排所述出风管之间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精准稳定的玻璃钢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楚焕钟伟健黄文俊黎伟源李冠泓
申请(专利权)人:索奥斯广东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