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999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包含有二端分别具有结合部的壳体;以及一设于壳体中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是具有一连接保护单元的可充式电池,该保护单元是分别连接充电单元及升压单元,该升压单元是连接节能单元,而该充电单元的输入端及升压单元的输出端是分别设置于结合部中。通过此,可使该充电装置具有随身携带及重复使用的功效,并可于未使用时达到延长待用的时效。(*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可使该充电装置具有随身携带及重复使用的功效,并可于未使用时达到延长待用的时效。
技术介绍
一般现有的可携式充电装置如图6所示,其包括一具有容置部61的盒体6,该容置部61内的二壁面上是分别设置有多数导通部62,各导通部62是电性连接一具有开关部631的转换单元63,该转换单元63是电性连接有一设置于盒体6一端面的连接器64;当使用时是可于各导通部62间分别设置干电池7,再开启开关部631,使干电池7的电力经由转换单元63的转换后,传送至连接器64上,并将该连接器64插接于所需的携带式电子器物(图中未示),以将电力提至供携带式电子器物上使用。虽然上述现有的携式充电装置可将干电池7的电力经由转换后,传送至携带式电子器物上使用,但是由于其电力是以干电池7作为供应来源,以干电池7而言其所能提供电力的续行力较差,且当干电池7的电力用尽的后则必须作干电池7的更换,除造成使用时费用的增加以及废电池的环保问题外,亦会因为干电池7用尽临时找不到备用品,且附近无可供购买干电池7的商店,而造成无法使用的窘境;况且若使用者于使用后无将干电池7取出,虽关闭该转换单元63的开关部631,但由于干电池7仍连接于导通部62上,因此,其电力便会逐渐流失而缩短待用时效。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可随身携带该充电装置进行备用,且通过由保护单元、充电单元及升压单元使该充电装置具有重复使用的功效,并可于未使用时利用节能单元达到延长待用的时效。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包含有二端分别具有结合部的壳体;以及一设于壳体中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是具有一连接保护单元的可充式电池,该保护单元是分别连接充电单元及升压单元,该升压单元是连接节能单元,而该充电单元的输入端及升压单元的输出端是分别设置于结合部中。本技术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可随身携带该充电装置进行备用,且通过由保护单元、充电单元及升压单元使该充电装置具有重复使用的功效,并可于未使用时利用节能单元达到延长待用的时效,进而使本技术的产生能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的所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控制机构的方块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的方块示意图;图6,是现有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组件标号对照 (本技术部分)壳体1结合部11、11a控制机构2可充式电池21保护单元22充电单元23输入端231升压单元24输出端241节能单元25显示单元26开关部261LED显示部262连接器3、3a插槽31、31a对接部32、32a盖体33、33a充电座4携带式电子器物5插槽51(现有部分)盒体6容置部61导通部62转换单元63 开关部631连接器64干电池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本技术控制机构的方块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其是由一壳体1以及一控制机构2所构成,可使该充电装置具有随身携带及重复使用的功效,并可于未使用时达到延长待用的时效。上述所提的壳体1其二端是分别具有一结合部11、11a,各结合部11、11a上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器3、3a,各连接器3、3a的一端面是分别具有一与各结合部11、11a活动结合的插槽31、31a,另一端面是延伸有一对接部32、32a,各对接部32、32a是可因应不同的携带式电子器物(图中未示)而为不同规格的接头,且各连接器3、3a是分别与上述充电单元23及升压单元24电性连接,而该连接器3、3a上是可盖设有一盖体33、33a,通过以将对接部32、32a加以封盖。该控制机构2是设置于上述壳体1中,且该控制机构2是具有一可充式电池21,该可充式电池21是可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高分子及燃料电池...等,且该可充式电池21是连接有一保护单元22,该保护单元22是分别连接有一充电单元23及一升压单元24,且该升压单元24是连接有一节能单元25,该节能单元25是为一外露于壳体1适当处的开关,或为一电子控制回路,并于该保护单元22与升压单元24的间是连接有一显示单元26,该显示单元26是连接有一外露于壳体1适当处的开关部261及一LED显示部262,而该充电单元23的输入端231及升压单元24的输出端241是分别设置于上述结合部11、11a中。如是,通过由上述的结构构成一全新的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及本技术使用状态的方块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技术于充电时,是可先将壳体1一端的结合部11与所需的充电座4连接,或以该结合部11与适当的连接器3电性连接,并将该连接器3的对接部32与所需的充电座4连接,使该充电座4将室内电源经由转换后由控制机构2所设充电单元23的输入端231输入,并传送至保护单元22,使该保护单元22将电力处理后传输至可充式电池21进行充电,待充电完毕的后则由充电座4取下,并按压显示单元26的开关部261,使该显示单元26读取可充式电池21的电力,并由LED显示部262显示目前可充式电池21的电力,并可于充电完毕后不使用时开启节能单元25,使升压单元24断路,让可充式电池21的电力不至流失。而当运用时,是将携带式电子器物5的插槽51与壳体1另一端的结合部11a接合,或依携带式电子器物5的插槽51选定适当的连接器3a,并以该连接器3a的插槽31a与壳体1另一端的结合部11a接合,使该连接器3a与升压单元24的输出端241电性连接,并使升压单元24导通,再将该连接器3a的对接部32a与携带式电子器物5的插槽51连接,如此,即可使可充式电池21的电力经由保护单元22传输至升压单元24,通过由升压单元24进行升压的后由其输出端241透过连接器3a传送至携带式电子器物5进行供电的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该壳体的二端是分别具有一结合部;以及一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是设置于上述壳体中,且该控制机构是具有一充式电池,该充式电池是连接有一保护单元,该保护单元是分别连接有一充电单元及一升压单元,且该升压单元是连接有一节能单元,而该充电单元的输入端及升压单元的输出端是分别设置于上述结合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该壳体的二端是分别具有一结合部;以及一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是设置于上述壳体中,且该控制机构是具有一充式电池,该充式电池是连接有一保护单元,该保护单元是分别连接有一充电单元及一升压单元,且该升压单元是连接有一节能单元,而该充电单元的输入端及升压单元的输出端是分别设置于上述结合部中。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可充式电池是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高分子或燃料电池。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充电装置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该节能单元是为一开关。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充电装置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修
申请(专利权)人:胜普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