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36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壳主体上设置进油口与出油口,壳主体内侧中部竖直设有内筒与外筒,内筒及外筒内设置有手泵组件,手泵组件的阀座固定在外筒的下端部,阀球放置在阀座内、可以与阀座形成单向阀密封,推拉杆穿插在内筒中央,阀架及阀片固定在推拉杆的下端部,阀片封盖在阀架的上侧;推拉杆上端部从壳主体穿出,手握柄固定在推拉杆上端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手泵集成设计在壳主体的外筒及内筒上,而且外筒可以插装在精滤层中央,可以对精滤层起支撑作用,防止精滤层塌陷,外筒及内筒一体成型在壳主体上,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降低了零部件成本,也简化了精滤部的结构,使得滤芯总成整体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更轻便。更轻便。更轻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燃油滤清器
,尤其是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燃油滤清器串联在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用于将燃油中的杂质及水过滤掉后,向输油泵和高压共轨系统提供清洁的燃油,避免杂质及水磨损腐蚀发动机燃油系统中精密的部件,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
[0003]现有带手泵的滤清器总成通常由带手泵底座与燃油滤清器连接组成的,在燃油流动时,燃油中较大的颗粒杂质有可能会黏附在带手泵底座内的单向阀上,而导致底座手泵失效,从而无法泵油;而且市场上使用的带手泵底座滤清器总成结构复杂,清理颗粒杂质时,费时费力,且无法及时实现对颗粒杂质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双级过滤的燃油滤清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双级过滤燃油滤清器,手泵集成设计在壳主体上,减少零部件的使用,减低成本,结构更简单、紧凑。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壳主体上设置进油口与出油口,壳主体内侧中部竖直设有内筒与外筒,内筒位于外筒内侧,内筒及外筒内设置有手泵组件,手泵组件的阀座固定在外筒的下端部,阀球放置在阀座内、可以与阀座形成单向阀密封,推拉杆穿插在内筒中央,阀架及阀片固定在推拉杆的下端部,阀片封盖在阀架的上侧;推拉杆上端部从壳主体穿出,手握柄固定在推拉杆上端部。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内筒上端部设有凸出部,凸出部伸出在出油口内。
[0009]内筒下端部设置有若干导向筋。
[0010]壳主体的穿插孔内设有嵌套件,嵌套件与推拉杆之间设置有上下两道第二密封圈。
[0011]嵌套件下端部外周面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0012]手握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正对位于嵌套件与推拉杆配合面上侧。
[0013]推拉杆下端部具有粗径部,粗径部下端面将阀片压紧到阀架上,粗径部上端面为限位面。
[0014]粗径部的高度等于或大于内筒的凸出部上端面与嵌套件下端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0015]阀座的下部设置有外六角形的安装柱;阀架上开设有若干过油孔,相邻两过油孔之间设置有筋板;手握柄与壳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螺纹拧紧固定。
[0016]进油口设置在壳主体中下部,出油口设置在壳主体顶部;壳主体顶面内侧、位于外筒外侧设置有若干限位筋;壳主体顶面设置有排气阀。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技术的手泵集成设计在壳主体的外筒及内筒上,而且外筒可以插装在精滤层中央,可以对精滤层起支撑作用,防止精滤层塌陷,外筒及内筒一体成型在壳主体上,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降低了零部件成本,也简化了精滤部的结构,使得滤芯总成整体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小、更轻便。
[0019]本技术的内筒的凸出部竖直伸出在出油口内,可以合理有效利用出油口的空间,在有限的设计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加了推拉杆的有效行程腔,提高了手泵组件的泵油效率。
[0020]本技术的内筒下端部的导向筋使得阀架可以一直处于内筒的中心轴线上运动,避免阀架发生晃动而造成推拉杆异常磨损。
[0021]本技术的嵌套件与推拉杆之间设置有上下两道第二密封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及产品的稳定性。手握柄内侧面的第一密封圈的一半与壳主体接触、另一半与嵌套件接触,可以对壳主体与嵌套件的配合面进行密封,防止因嵌套件与壳主体寿命内疲劳松动而造成产品泄漏实现,提高了产品的密封可靠性及稳定性。
[0022]本技术的推拉杆的粗径部的限位面对推拉杆的最大行程进行限位,避免阀片直接碰撞嵌套件而导致阀片异常磨损,保证在推拉杆提拉至最高位后、阀架及阀片依然保持在内筒内,避免阀片从内筒滑出而导致阀片异常磨损。
[0023]本技术的阀架的筋板可以提高阀架的支撑强度,防止阀架发生塌陷。阀座的外六角形的安装柱便于借助辅助工具将阀座安装到壳主体上。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采用本技术的燃油滤清器的立体图。
[0025]图2为采用本技术的燃油滤清器的剖视图。
[0026]图3为滤芯总成的立体图。
[0027]图4为滤芯总成的剖视图。
[0028]图5为中端盖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9]图6为中端盖另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0030]图7为中端盖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剖切图。
[0031]图8为本技术的立体剖切图。
[0032]图9为阀座的立体图。
[0033]图10为阀架的立体图。
[0034]图11为嵌套件的立体图。
[0035]图12为集水杯总成的立体图。
[0036]图13为集水杯总成的剖视图。
[0037]图14为图13中A部的放大图。
[0038]图15为放水螺套的立体图。
[0039]图16为燃油滤清器的燃油工作原理示意图。
[0040]图17为燃油滤清器的排气工作原理示意图,此时,手泵组件的推拉杆上拉。
[0041]图18为燃油滤清器的排气工作原理示意图,此时,手泵组件的推拉杆下压。
[0042]图中:1、壳体总成;11、壳主体;12、进油口;13、出油口;14、内筒;141、凸出部;142、导向筋;15、外筒;151、过油通道;16、手泵组件;161、阀座;1611、安装柱;162、阀球;163、推拉杆;1631、粗径部;1632、限位面;164、阀架;1641、过油孔;1642、筋板;165、阀片;166、手握柄;167、第一密封圈;17、嵌套件;171、加强筋;172、第二密封圈;18、限位筋;19、排气阀;
[0043]2、滤芯总成;10、粗滤部;20、精滤部;21、粗滤层;22、精滤层;23、上端盖;231、上通孔;232、第一凸环;24、中端盖;241、上盖板部;242、下盖板部;2421、中通孔;243、连接筋;244、过流通道;245、上盖板;2451、卡钩;2452、横筋;246、下盖板;2461、中通孔;2462、轴向凸环;25、下端盖;251、下通孔;252、第二凸环;26、中心网管;261、过水孔;27、斥水网;28、聚水筒;29、罩筒;
[0044]3、集水杯总成;31、杯体;311、凸筋;312、凹筋;32、分隔环;33、净侧集水腔;34、脏侧集水腔;35、排水孔;351、净侧孔;352、脏侧孔;353、插装孔部;354、台阶面;36、导水槽;37、放水螺套;371、排水槽;38、密封垫;381、轴向密封面;382、径向密封环;39、排水阀;
[0045]100、粗滤脏侧;200、粗滤净侧;300、精滤脏侧;400、精滤净侧;500、疏水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7]如图1、图2所示,采用本技术的双级过滤燃油滤清器包括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壳主体(11)上设置进油口(12)与出油口(13),其特征在于:壳主体(11)内侧中部竖直设有内筒(14)与外筒(15),内筒(14)位于外筒(15)内侧,内筒(14)及外筒(15)内设置有手泵组件(16),手泵组件(16)的阀座(161)固定在外筒(15)的下端部,阀球(162)放置在阀座(161)内、可以与阀座(161)形成单向阀密封,推拉杆(163)穿插在内筒(14)中央,阀架(164)及阀片(165)固定在推拉杆(163)的下端部,阀片(165)封盖在阀架(164)的上侧;推拉杆(163)上端部从壳主体(11)穿出,手握柄(166)固定在推拉杆(163)上端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内筒(14)上端部设有凸出部(141),凸出部(141)伸出在出油口(13)内。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内筒(14)下端部设置有若干导向筋(142)。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壳主体(11)的穿插孔内设有嵌套件(17),嵌套件(17)与推拉杆(163)之间设置有上下两道第二密封圈(172)。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滤清器的壳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嵌套件(17)下端部外周面设置有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金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