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荣森专利>正文

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3493 阅读:5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蓄电池充电控制领域。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其二极管D阳极与充电负极相连;第二电阻R2、可变电阻RW、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依次串接在充电正极与二极管D阴极间;继电器J或第一继电器J1的一端与稳压电源正极连接,其另一端与可控硅3CT阳极相连;可控硅3CT阴极分别与稳压电源负极以及充电负极相连,其控制极依次经第一电阻R1、稳压二极管DW连接于可变电阻RW中间端;电容C一端接在第二电阻R2与可变电阻RW间,另一端接在第四电阻R4与二极管D阴极间;继电器J或第二继电器J2的常闭触点J-1或J2-1串接在充电正极连接正、负脉冲充电电路一个输出端的电路上,第一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与第二继电器J2串接在交流电源二个输入电路上。解决防止蓄电池过充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蓄电池充电控制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正负组合脉冲 充电机防止过充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技术背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发现可充电蓄电池的容电量和使用 寿命除蓄电池本身制造质量因素外,与用户的充电模式有巨大的关系,于 是各种充电模式和使用该种充电模式的充电设备纷纷问世,其中使用正负 组合脉冲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机由于其能使蓄电池每次充完电后的电 容量为标称容量的90%以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长,所以受到各界注目。 但目前不论何种充电模式,多不能在蓄电池刚充满电(即100%完全充电) 时,立即停止充电,因此常常造成过充。特别是晚间对蓄电池充电过夜, 蓄电池充满电后,充电机自动转入小电流的浮充阶段,这种浮充的过充电 现象极易使蓄电池电解液失水和不可逆的极板晶粒粗大化,长期的过充会 迅速降低蓄电池的电容量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 电路,解决在蓄电池充满电时,能及时自动切断蓄电池的充电通路,防止 蓄电池过充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停充控制电路由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可变电阻(RW)、电容(C)、二级管(D)、稳压二极管(DW)、可控硅(3CT)、继电器(J)或第一继电器(J1)和第二继电器(J2)组成;其中二极管(D)阳极与充电机充电负极相连;第二电阻(R2)、可变电阻(RW)、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依次串接在充电机的充电正极与二极管(D)的阴极之间;继电器(J)或第一继电器(J1)的一端与充电机的稳压电源正极连接,其另一端与可控硅(3CT)阳极相连接;可控硅(3CT)阴极分别与稳压电源负极以及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负组合脉冲充电机的自动停充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停充控制电路由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可变电阻(RW)、电容(C)、二级管(D)、稳压二极管(DW)、可控硅(3CT)、继电器(J)或第一继电器(J1)和第二继电器(J2)组成;其中二极管(D)阳极与充电机充电负极相连;第二电阻(R2)、可变电阻(RW)、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依次串接在充电机的充电正极与二极管(D)的阴极之间;继电器(J)或第一继电器(J1)的一端与充电机的稳压电源正极连接,其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永贵
申请(专利权)人:陈荣森苏永贵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