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505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包括电瓶托架,在所述电瓶托架的两侧下方通过减振垫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外侧再连接有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和纵梁连接,形成二级减振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即达到全方位的二级减振就将其尾部达到的15个G加速度部分或者全部卸掉,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是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电瓶原来是安装在油箱附近的车架上,主要是给汽车提供原动力。
[0003]为提高车辆续航里程,目前国内外整车厂家采用加大油箱容积,油箱附近的电瓶移至汽车的尾梁部位安装。由于汽车在行驶和转弯时汽车尾部的振动很大,电池支架加速度极限时达到15个G的加速度以上,目前电池支架几乎硬连接于大梁上,几乎没有减振效果,导致电池开裂或直接损坏。
[0004]如申请号为:201920993200 .X的一种双电源系统车用电瓶框架结构,虽然布置紧凑,有效地缩小底盘占用空间和便于装配维修,但是其没有减振效果。
[0005]申请号为 202021103908.2的一种轻量化结构的商用车电瓶支撑框架,满足产品的钢强度要求和振动耐久要求,实现了商用车的电瓶框架产品的轻量化,但是其没有减振效果。
[0006]2019203674822提供的一种蓄电池框架一体的后置电瓶框架模块总成,虽然解决了散热问题,但是同样是硬连接,所以没有减振效果。
[0007]所以就有采用在支架上安装橡胶套来达到减振的目的,但是汽车在行驶和转弯时汽车尾部的达到15个G的加速度,其垂直方向带来的承载无法分解,而其横向带来的加载更大,破坏力更强,所以就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为了使后置式汽车电瓶能够适应恶劣工况时其尾部15个G的加速度,特提出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
[0009]为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包括电瓶托架,其特在于:在所述电瓶托架的两侧下方通过减振垫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外侧再连接有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和纵梁连接,形成二级减振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
[0010]本技术中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和纵梁连接,将汽车尾部产生的加速度分解形成一级减振,再通过安装在电瓶托架下方的减振垫形成二级减振,通过二级减振的作用就将其尾部达到的 15个G加速度部分或者全部卸掉,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
[0011]此时第一减振支架与横梁形成Y向连接,第二减振支架与纵梁形成X向连接,稳定电瓶框架,再结合减振垫的竖向Z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即达到全方位的二级减振就将其尾部达到的15个G加速度部分或者全部卸掉,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
[0012]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减振垫在支架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一个,并通过第一螺栓和电瓶托架连接。
[0013]本技术中在支架上下各设有减振垫,使支架完全通过减振垫将支架外的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传递的加速度隔离。
[0014]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减振垫为柱状结构,内设通孔并且通孔呈锥状结构,两个锥状结构的减振垫相对扣装在支架上下两侧,最后通过第一螺栓贯穿与电瓶托架连接。
[0015]两个锥状结构的减振垫相对扣装在支架上下两侧,最大限度吸振,尤其是锥状结构的减振垫吸振完毕后回弹,还起到减振效果。
[0016]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减振垫中还包括上垫板和下垫板,上垫板和下垫板之间硫化有橡胶体软垫;第一螺栓上套有导套,最后通过螺母固定。
[0017]减振垫中上垫板和下垫板的起隔离作用并通过硫化的橡胶体软垫减振。
[0018]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下垫板和橡胶体软垫还向外延伸设有唇口。
[0019]唇口的设置可以嵌入在支架的通孔内,起到隔离第一螺栓的外力。
[0020]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支架为槽状结构,其开口朝下,其中两个锥状结构的减振垫相对扣装在支架上下两侧。
[0021]该种结构的支架,能够保护槽内的减振垫不受外力干涉,而且其上平面也能和电瓶托架减少不必要的空间,保证其安全有效。
[0022]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第一减振支架和第二减振支架包括连接臂,连接臂的一端和汽车的横梁或纵梁连接,另一端设有圆环,圆环中还压装有一个衬套,衬套内设有橡胶体,并在橡胶体内设有中心轴套,中心轴套再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支撑体,支撑体最终和支架连接。
[0023]连接臂通过圆环与衬套及橡胶体和中心轴套将汽车的横梁或纵梁传递过来的加速度分解形成一级减振,为二级减振做好连接。
[0024]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橡胶体与衬套和中心轴套硫化为一体式结构。
[0025]一体式结构有利于减振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可靠性。
[0026]本技术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即达到全方位的二级减振就将其尾部达到的15个G加速度部分或者全部卸掉,保证了电瓶的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主视剖视图。
[0028]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9]图3是图2的C

C向剖视图。
[0030]图4是图2的D

D向剖视图。
[0031]图5是图2的立体视图。
[0032]图6是图1安装在车架上的主视图。
[0033]图7是图6的俯视图。
[0034]图8是图6的主视剖视图。
[0035]图9是图7的A

A向剖视图。
[0036]图10是图7的B

B向剖视图。
[0037]图11是图6的立体图。
[0038]图12是第一减振支架或第二减振支架。
[0039]图13是减振垫2的安装放大视图。
[0040]图中1是电瓶托架,2是减振垫,3是支架,4第一减振支架,5第二减振支架,6是横梁,7是纵梁,8是第一螺栓,9是连接臂,10是圆环,11是衬套,12是橡胶体,13是中心轴套,14是第二螺栓,15是支撑体,16是车架,17是电瓶。
[0041]21是上垫板,22是橡胶体软垫,23是下垫板,24是唇口,25是导套,26是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本技术如图1

13所示。
[0043]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包括电瓶托架1,在所述电瓶托架1的两侧下方通过减振垫2连接有支架3,所述支架3外侧再连接有第一减振支架4和第二减振支架5,第一减振支架4和第二减振支架5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6和纵梁7连接,形成二级减振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
[0044]本技术中第一减振支架4和第二减振支架5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6和纵梁7连接,将汽车尾部产生的加速度分解形成一级减振,再通过安装在电瓶托架1下方的减振垫2形成二级减振,通过二级减振的作用就将其尾部达到的 15个G加速度部分或者全部卸掉,保证了电瓶17的安全有效。
[0045]此时第一减振支架4与横梁6形成Y向连接,第二减振支架5与纵梁7形成X向连接,稳定电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包括电瓶托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瓶托架(1)的两侧下方通过减振垫(2)连接有支架(3),形成一级减振结构;所述支架(3)外侧再连接有第一减振支架(4)和第二减振支架(5),第一减振支架(4)和第二减振支架(5)则分别与汽车尾部的横梁(6)和纵梁(7)连接,形成二级减振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连接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垫(2)在支架(3)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一个,并通过第一螺栓(8)与电瓶托架(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振垫(2)为柱状结构,内设通孔并且通孔呈锥状结构,两个锥状结构的减振垫(2)相对扣装在支架(3)上下两侧,最后通过第一螺栓(8)贯穿与电瓶托架(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后置式二级减振汽车电瓶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3)为槽状结构,其开口朝下,其中两个锥状结构的减振垫(2)相对扣装在支架(3)上下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有志赵炀李国洪朱勇余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东森汽车密封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