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制备方法及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医药及制备方法和用途,特别涉及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制备方法及用途。
技术介绍
[0002]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它对钙离子具有高通透性,这使得NMDA受体在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及兴奋毒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NMDA受体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其异常又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因此NMDA受体本身已成为治疗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的靶点,包括抑郁症、神经性疼痛、阿兹海默氏(Alzheimer
’
s)病及帕金森氏(Parkinson
’
s) 病等。
[0003]功能性NMDA受体由不同亚基组成,其组成亚基有3种,即NR1、NR2、NR3。 NR1包含8种不同的亚单(NR1
‑
1a/b
‑
4a/b),NR2包含4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结构如下:其中,X是Z是Y是CO或CH2;W是CH或N;M是NH、OH;R1、R2分别选自氢原子、C1‑6的烷基、C1‑6卤代烷基、C1‑6烷氧基、卤素、硝基、氰基或羟基;R3是氢原子、C1‑6的烷基、C1‑6烷氧基、卤素、羟基、氨基或甲磺酰胺基;m、n各自独立地选自0、1或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选自盐酸盐、硫酸盐、乙酸盐、三氟乙酸盐、甲磺酸盐、马来酸盐、枸橼酸盐或酒石酸盐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卤素为氟、氯、溴或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R2B受体拮抗剂或其可药用的盐,为如下任一种:2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溴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甲氧基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羟基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2
‑
(5
‑
溴
‑
1H
‑
吲哚
‑3‑
基)
‑
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氧代乙酰胺、N
‑
(1
‑
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N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5
‑
(甲磺酰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5
‑
(甲磺酰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5
‑
羟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
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5
‑
甲氧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N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
‑2‑
(1H
‑
吲哚
‑3‑
基)
‑2‑
氧代乙酰胺、3
‑
((2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溴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溴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甲氧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羟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3
‑
((2
‑
(5
‑
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1‑
(4
‑
氟苄基)2
‑
氧代吡咯烷、1
‑
(4
‑
氟苄基)
‑3‑
((2
‑
(5
‑
羟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2‑
氧代吡咯烷、1
‑
(4
‑
氟苄基)
‑3‑
((2
‑
(5
‑
甲氧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乙基)氨基)
‑2‑
氧代吡咯烷、N
‑
(3
‑
((1
‑
(4
‑
氟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甘氨酰)
‑
1H
‑
吲哚
‑5‑
基)甲磺酰胺、N
‑
(3
‑
((1
‑
(4
‑
甲基苄基)
‑2‑
氧代吡咯烷
‑3‑
基)甘氨酰)
‑
1H
‑
吲哚
‑5‑
基)甲磺酰胺、2
‑
(1H
‑
吲哚
‑3‑
基)
‑2‑
氧
‑
N
‑
(2
‑
氧
‑1‑
苯基吡咯烷
‑3‑
基)乙酰胺、2
‑
(1H
‑
吲哚
‑3‑
基)
‑2‑
氧
‑
N
‑
(2
‑
氧
‑1‑
(4
‑
甲基)苯基吡咯烷
‑3‑
基)乙酰胺、2
‑
(5
‑
氨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
‑
N
‑
(2
‑
氧
‑1‑
苯基吡咯烷
‑3‑
基)乙酰胺、2
‑
(5
‑
溴
‑
1H
‑
吲哚
‑3‑
基)
‑2‑
氧
‑
N
‑
(2
‑
氧
‑1‑
苯基吡咯烷
‑3‑
基)乙酰胺、2
‑
(5
‑
羟基
‑
1H
‑
吲哚
‑3‑
基)
‑2‑
氧
‑
N
‑
(2
‑
氧
‑1‑
苯基吡咯烷
‑3‑
基)乙酰胺、2
‑
(5
‑
甲氧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