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组件油管理插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4009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5
一种机动车辆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该驱动桥壳体限定齿轮组腔和轴孔,该轴孔具有第一和第二轴承座以及布置在第一与第二轴承座之间的油腔。该壳体还限定被构造成分别将油从所述齿轮组腔供应到所述油腔和使油从所述油腔返回到所述齿轮组腔的供应通道和返回通路。所述壳体还包括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延伸穿过所述轴孔进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中。所述壳体另外包括第一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和第二轴承布置在相应第一和第二轴承座内用于支撑所述输入轴。所述壳体另外包括润滑调节插入件,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布置在所述油腔内部。所述插入件限定第一和第二润滑通道,所述第一和第二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应通路引导到相应第一和第二轴承。应第一和第二轴承。应第一和第二轴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器组件油管理插入件


[0001]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差速器组件的油管理插入件。

技术介绍

[0002]机动车辆可以被构造为两轮驱动(即,使用单个驱动桥或动力轴)或者被构造为具有多个驱动桥。任一类型的车辆可以采用其中使用单个发动机来推进车辆的常规动力系、其中使用电动马达来推进车辆的电动动力系或其中使用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动力源(诸如内燃发动机和电动马达)来完成相同任务的混合动力系。机动车辆还可以采用多个独立动力源(诸如内燃发动机和电动马达)来独立地给单独的车辆驱动桥提供动力。
[0003]每一动力轴通常包括带有差速器的最终传动组件,当车辆进行转弯时,所述差速器允许相对侧(即,左侧和右侧)从动轮以不同速度旋转。具体来说,所述差速器准许围绕转弯弯道的外侧行进的从动轮比围绕转弯弯道的内侧行进的从动轮更远和更快地滚动,同时向所述从动轮中的每一者施加大致相等转矩。一个从动轮的速度增加由另一从动轮的速度减少平衡,而两个从动轮的平均速度等于将动力源连接到差速器的驱动轴的输入旋转速度。这种动力轴的内部承重和旋转部件通常需要一致润滑和冷却以用于可靠的长期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机动车辆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所述驱动桥壳体限定差速器齿轮组腔和轴孔,所述轴孔包括第一和第二轴承座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与第二轴承座之间的油腔。所述驱动桥壳体还限定:供应通路,所述供应通路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供应到所述油腔;以及返回通路,所述返回通路被构造成使油从所述油腔返回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所述驱动桥壳体还包括:差速器齿轮组,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布置在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内;以及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延伸穿过所述轴孔进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中,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并且被构造成将驱动转矩传递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
[0005]所述驱动桥壳体另外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所述驱动桥壳体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之间布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所述驱动桥壳体另外包括润滑调节插入件,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布置在所述油腔内部。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限定:第一润滑通道,所述第一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润滑通道,所述第二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二轴承。
[0006]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还可以限定油坝,所述油坝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轴承处在所述轴孔内维持预设油位,并且从而最小化所述第一轴承的缺油。
[0007]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成形为围绕中心轴线同中心地布置的柱形壳。
[0008]所述油坝可以由相对于所述柱形壳正交布置并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环状凸缘限定。
[0009]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另外限定与所述驱动桥壳体的所述油返回通路流体连通的润滑出口孔口。
[0010]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另外限定被构造成与所述驱动桥壳体的所述供应通路对准的集油槽(oil collection trough)。在这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润滑通道和所述第二润滑通道中的每一者可以与所述集油槽流体连通。
[0011]所述第一润滑通道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润滑通道以一角度布置。
[0012]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压入到所述油腔中。
[0013]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由聚合物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构造而成。
[0014]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可以是冲压、模制或烧结部件。
[0015]还公开一种采用这种驱动桥的机动车辆。
[0016]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如下方案:方案1. 一种机动车辆驱动桥,其包括:驱动桥壳体,所述驱动桥壳体限定:差速器齿轮组腔;轴孔,所述轴孔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之间的油腔;供应通路,所述供应通路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供应到所述油腔;以及返回通路,所述返回通路被构造成使油从所述油腔返回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差速器齿轮组,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布置在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内;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延伸穿过所述轴孔进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中,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并且被构造成将驱动转矩传递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之间布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以及润滑调节插入件,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布置在所述油腔内部,并且限定:第一润滑通道,所述第一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润滑通道,所述第二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二轴承。
[0017]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另外限定油坝,所述油坝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一轴承处在所述轴孔内维持预设油位,并且从而最小化所述第一轴承的缺油。
[0018]方案3. 根据方案2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被成形为围绕中心轴线同中心地布置的柱形壳。
[0019]方案4. 根据方案3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油坝由相对于所述柱形壳正交布置并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环状凸缘限定。
[0020]方案5. 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另外限定与
所述驱动桥壳体的所述油返回通路流体连通的润滑出口孔口。
[0021]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另外限定被构造成与所述驱动桥壳体的所述供应通路对准的集油槽,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润滑通道和所述第二润滑通道中的每一者与所述集油槽流体连通。
[0022]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第一润滑通道相对于所述第二润滑通道以一角度布置。
[0023]方案8.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被压入到所述油腔中。
[0024]方案9.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由聚合物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构造而成。
[0025]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是冲压、模制或烧结部件。
[0026]方案11. 一种机动车辆,其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转矩;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驱动桥,所述驱动桥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动力源,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转矩传递到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驱动桥包括:驱动桥壳体,所述驱动桥壳体限定:差速器齿轮组腔;轴孔,所述轴孔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之间的油腔;供应通路,所述供应通路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供应到所述油腔;以及返回通路,所述返回通路被构造成使油从所述油腔返回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差速器齿轮组,所述差速器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辆驱动桥,其包括:驱动桥壳体,所述驱动桥壳体限定:差速器齿轮组腔;轴孔,所述轴孔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以及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之间的油腔;供应通路,所述供应通路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供应到所述油腔;以及返回通路,所述返回通路被构造成使油从所述油腔返回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差速器齿轮组,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布置在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内;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延伸穿过所述轴孔进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中,可操作地连接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并且被构造成将驱动转矩传递到所述差速器齿轮组;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布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差速器齿轮组腔之间布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内,并且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驱动桥壳体支撑所述输入轴;以及润滑调节插入件,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布置在所述油腔内部,并且限定:第一润滑通道,所述第一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一轴承;以及第二润滑通道,所述第二润滑通道被构造成将油从所述供油通路引导到所述第二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驱动桥,其中所述润滑调节插入件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