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云烜专利>正文

薄型激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888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薄型激光模块,其包括:壳体,其一侧具有一发光窗口;电路板,是置于该壳体中用于承载后述的元件;激光晶片,是置于该电路板上,用以发射出一主激光及一次激光;光二极管(PD),其是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激光晶片的一侧,用以接收该次激光并产生一电流;控制电路,是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耦接至该光二极管(PD),接收该电流以执行自动功率控制;以及镜片,是置于该壳体中,接收该激光晶片所发出的该主激光并将之调整为平行光束后经该发光窗口透出。(*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薄型激光模块,尤指一种将光二极管(PD)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粘着于电路板上,并使其光接收面直接面对光束,以接收较多的光,以使控制电路更稳定,同时光透出功率更稳定的薄型激光模块。
技术介绍
现有的激光模块是将无封装的光二极管晶片(photo diode chip)直接用银胶固定在电路板(PCB)上,当通上电源时激光晶片(Laser chip)会出主激光及次激光,其中该主激光向前发光是主要的光束,向前发光经由非球面镜片(LENS)可调整为平行光束,作为指示器或标线器等用途;而次激光则向后发光供该光二极管晶片接收以产生电流回馈至自动功率控制电路。但上述现有激光模块结构因光二极管晶片的光接受面无法直接面对光束,因此产生的回馈的电流量较低,使电路控制不稳定,若要增加回馈的电流量,则必须增加其他光学机构,其结构较复杂且成本较高,诚属美中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激光模块,其将光二极管(PD)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粘着于电路板上,并使其光接收面直接面对光束,以接收较多的光,以使控制电路更稳定,同时光透出功率更稳定。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激光模块,其壳体是为上下镂空且其两侧进一步各包括一滑槽,以供该电路板于其上滑动,以调整光束的大小。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其包括壳体,其一侧具有一发光窗口;电路板,是置于该壳体中用于承载后述的元件;激光晶片,是置于该电路板上,用以发射出一主激光及一次激光;光二极管(PD),其是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激光晶片的一侧,用以接收该次激光并产生一电流;控制电路,是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耦接至该光二极管(PD),接收该电流以执行自动功率控制;以及镜片,是置于该壳体中,接收该激光晶片所发出的该主激光并将之调整为平行光束后经该发光窗口透出。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目的,兹附以图式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电路板2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光二极管(PD)4使用表面粘着技术封装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壳体1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壳体1进一步可包括一盖体13的示意图;图6为一示意图,其绘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其绘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包括壳体1;电路板2激光晶片3;光二极管(PD)4控制电路5;以及镜片6所组合而成。其中,该壳体1,是为上下镂空且其两侧进一步各包括一滑槽11(请参照图4),以供该电路板2于其上滑动,以调整光束的大小,此外,其一侧,例如但不限于前端具有一发光窗口12(请参照图4)以供激光束透出。其中该壳体1较佳是由绝缘材料所制成,且例如但不限于为塑胶。该电路板2,是置于该壳体1中且可于该滑槽11上滑动,用于承载激光晶片3、光二极管(PD)4、控制电路5等元件。该电路板2上进一步包括一电源输入端7,以供直流电源,例如但不限于3V直流电源输入至该激光晶片3、光二极管(PD)4及控制电路5。该激光晶片3,置于该电路板2的前端上,用以发射出一主激光及一次激光。其中该主激光是朝向该镜片6方向射出,并经由该镜片6调整为平行光束后经该发光窗口12射出;该次激光是朝向该光二极管(PD)4方向射出,并经由该光二极管(PD)4接收后产生一电流回馈至该控制电路5。其中该激光晶片3的正极是直接以导电物质,例如但不限于银浆附着至该电路板2上,另一极则以打线(bounding)方式耦接至该电路板2。该光二极管(PD)4,其是以表面粘着技术(SMT)封装(请参照图3)后置于该电路板2上且位于该激光晶片3的一侧,该光二极管(PD)4的光接收面是直接面对该次激光,以便接收较多的光并据以产生一电流至该控制电路5。该控制电路5,是置于该电路板2上且耦接至该光二极管(PD)4,可接收该电流以执行自动功率控制(APC)。本技术的特征的一在于将光二极管晶片41以表面粘着技术(SMT)封装,如此可使光二极管(PD)4的光接收面是直接面对该次激光,以便接收较多的光,回馈的电流量也比现有激光模块多,因此,可使控制电路5更稳定,同时光透出功率更稳定。该镜片6,是置于该壳体1中,例如但不限于前端,且其例如但不限于为非球面镜片,可接收该激光晶片3所发出的该主激光并将之调整为平行光束后经该发光窗口12透出。此外,该激光晶片3所发出的主激光与该镜片6间的结构是为角锥方式,以便将杂光去除,使透出光型更佳。请参照图2,其绘示本技术的电路板2的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电路板2上具有激光晶片3、光二极管(PD)4、控制电路5以及其他电子元件8(电阻、电容、电晶体)。其中该激光晶片3是置于电路板2的前端,其于通电后所发出的次激光可向后发射至该光二极管(PD)4,并产生一电流回馈至该控制电路5;该控制电路5则配合其他电子元件8(电阻、电容、电晶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功率控制(APC)电路,使透出的光功率维持透出恒定的要求。请参照图3,其绘示本技术的光二极管(PD)4使用表面粘着技术封装的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光二极管(PD)4于组装时首先将光二极管晶片41以SMT封装的方式封装好,再将此SMT封装的光二极管(PD)4焊接在电路板2上,再配合其他电子元件8(电阻、电容、电晶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功率控制(APC)电路。此种方式可使光二极管(PD)4的光接收面直接面对该次激光,以便接收较多的光,回馈至控制电路5的电流量也比现有激光模块多,因此,可使控制电路5更稳定,同时光透出功率更稳定。请参照图4,其绘示本技术的壳体1的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壳体、是为上下镂空且其两侧进一步各包括一滑槽11,以供该电路板2于其上滑动,以调整主激光束的大小,此外,其一侧,例如但不限于前端具有一发光窗口12以供主激光束透出。请参照图5,其绘示本技术的壳体1进一步可包括一盖体13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壳体1其进一步可包括一盖体13,其上具有一开孔131,可套合于该发光窗口12上,使该主激光可经由该开孔131透出,以便将杂光去除。请参照图6,其绘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的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薄型激光模块于组合时,可先将激光晶片3及SMT封装的光二极管(PD)4及电子元件8全部组装在一片电路板2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控制系统,然后先将镜片6固定在一位置不动,再将电路板2放在滑槽11内,并向前或向后移动电路板2,调整发光点与镜片6的距离,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点大小;当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点后,再用胶固定电路板2于壳体1上,即可完成如图6所示的成品。所以,经由本技术的实施,其将光二极管(PD)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粘着于电路板上,并使其光接收面直接面对光束,以接收较多的光,以使控制电路更稳定,同时光透出功率更稳定等优点,因此,确可解决现有激光模块的缺点。本技术所揭示的,乃较佳实施例,举凡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激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其具有一发光窗口;    一电路板,是置于该壳体中用于承载后述的元件;    一激光晶片,是置于该电路板上,可发射出一主激光光及一次激光;    一光二极管,其是以表面粘着技术封装后置于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激光晶片的一侧,可接收该次激光并产生一电流;    一控制电路,是置于该电路板上且耦接至该光二极管,接收该电流以执行自动功率控制;以及    一镜片,是置于该壳体中,接收该激光晶片所发出的该主激光并将之调整为平行光束后经该发光窗口透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云烜
申请(专利权)人:叶云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