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920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座、容纳于基座中的导电端子,可动地覆盖于基座上方的盖体以及推力机构,推力机构包括随盖体运动而运动的凸块以及受凸块驱动而运动的滑动件,集成电路元件可以零插入力插入至电连接器,并通过滑动件限缩集成电路元件的活动空间,从而保证集成电路元件与电连接器之间的可靠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用来连接集 成电路元件的电连接器。技术背景曰本特许专利申请公开第10-125426号所揭示的一种用来连接集成电路 (IC)元件的电连接器,此类连接器通常包括基座、基座上的承载台,及可旋 转下压在承载台上的盖体等几部分,其中承载台用于承接集成电路元件,承载 台中插设有导电端子或者探针,用来和集成电路元件底部的电极实现电性连 接。通常情况下,承栽台或基座上设有对集成电路元件进行限位的结构并形成 容纳集成电路元件的空间,可实现对集成电路元件的定位。但是为了便于集成 电路元件的插入,容纳空间的尺寸通常略大于集成电路元件的实际尺寸,所以 集成电路元件在容纳空间内仍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并会发生晃动,所以其底部 的电极与电连接器中端子或探针之间也容易因为晃动而使得二者之间的连接 不稳定,尤其在集成电路元件没有其它进一步限位的结构下,此问题将变得更 为严重。另外,若将容纳空间的尺寸进一步缩小或通过设置额外结构来实现集 成电路元件的无晃动连接,则在集成电路元件插入时,将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结 构发生干涉摩擦,使得无法实现ZIF (零插入力)连接。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可供集成电路元件以零插入力 插入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另 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可保证集成电路元件可靠电 性连接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基座、容纳于基座中的导电端子,可动地覆盖于基座上方的盖体以及推力机构,推力机构包括随盖体运动而运动的凸块以及受凸块驱动而运动的滑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电 连接器可以供集成电路元件以零插入力插入,并通过滑动件限缩集成电路元件 的活动空间,保证集成电路元件与电连接器之间的可靠电性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收容有集成电路元件; 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5为图4中组合图的正面视图; 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电连接器l组 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用来连接一个集成电路元件2,其主要包括一基座3、 装于基座3上的端子固持板4、架设于基座3上方的框体5、以及可旋转覆盖于框 体5上的盖体6。端子固持板4上插设有导电端子16,导电端子穿过端子固持板4 而容纳于基座3中。导电端子用于将集成电路元件2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基座 3与盖体6通过一个连4妾部7相连。基座3呈框型结构,其可通过螺钉(未图示)而连接于连接部7上。连接部 7是与基座3及盖体5相分离的独立结构。基座3上下两侧分别装有端子固持板4 和底板8,端子固持板4和底板8上分别开设有端子孔(未标号),供导电端子插 入。端子固持板4上继而设有一个框型定位板9。框体5呈框型结构,其覆盖于基座3上且将定位板9套设于其中。框体5具有 四个框边50,中部形成收容集成电路元件2的收容空间51。收容空间51的尺寸 略大于集成电路元件2的尺寸,使得集成电路元件可以零插入力插入,并在其 中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框体5上于两相邻框边的交接处开设有一个收容孔52,该收容孔52在框体的厚度方向上穿透整个框边,从顶面向下观看大致呈三角形 状。收容孔52与收容空间51之间通过开设两滑槽53而相连通,两滑槽53的延伸 方向分别与其所在的框边长度方向垂直,且滑槽53向下贯穿框体5。滑槽53分 别收容有一个可于其中滑动的滑动件IO。滑动件10主体部分(未标号)呈圓柱 状,其一端开设成推状结构,当滑动件10处于初始状态时,该呈推状的一端位 于收容孔52中。盖体6通过一个转轴70而连接于连接部7上,其可旋转地架设于盖体5的上 方并经旋转后可覆盖于框体5上。盖体6呈框型结构,其在与框体5相邻接的一 侧装有一个压接件ll,压接件11中部开设一个方孔110。盖体的另一侧套有一 个框型金属盖12。另外, 一个散热器13依次穿过金属盖12和盖体6,并让其与 集成电路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面130穿出压接件11中部的方孔110。盖体6在与框 体5相邻接的 一侧对应于收容孔52处设有一个凸块60 ,当盖体6旋转覆盖于框体 5上时,凸块60收容于框体上的收容孔52中。凸块60呈三棱台结构,其与盖体 相连接的一端较大,而插入到收容孔中的一端较小。凸块60设有一和滑动件相 接触的倾斜面600,凸块60在插入收容孔52的过程中,倾斜面62抵触两只滑动 件10具有锥型结构的一端并推动滑动件10沿滑槽53移动,两滑动件10的另一端 伸入至收容空间并分别抵靠于集成电路元件的相邻两边上,集成电路元件受抵 压而发生微小移动,并且其另外相邻两边与框体上相应框边50抵触,从而使得 集成电路元件四边均受到抵触而处于一恒定位置,从而在测试过程中不会发生 晃动,保证其与电连接器之间的可靠电性连接。当盖体6向上旋起时,凸块60 脱离出收容孔52,滑动件处于自由状态,在集成电路元件的下一次插入之前可 手动将其恢复至原始位置。参照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滑槽53(a)相对于水平 面(以基座所在平面作为水平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滑动件10(a)收容于该滑 槽S3(a)中,滑动件10(a)具有锥型结构的一端处于较低位置,而与集成电路元 件S(a辨触的另 一端位于较高位置。当凸块60(a)下压时,滑动件10(a)沿滑槽53(a) 斜向上滑动并抵触到集成电路元件2(a),当凸块60(a)脱离时,滑动件10(a)可借 其自身的重力回位到初始位置。参照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滑动件10(b)具有锥型 结构的一端连接一个弹簧14,当凸块60(b)下压时,滑动件10(b)带动弹簧14沿 滑槽53(b)滑动并抵触到集成电路元件2(b),当凸块60(b)脱离时,弹簧14利用其 弹性将滑动件10(b)拉回至初始位置。参照图9,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滑动件10(c)分为直径 不等的两段,其中与凸块60(c)相配合的一端较粗,伸入收容空间的一端较细, 并于较细一端上套设一弹簧15,弹簧15的直径介于滑动件粗细两段的直径之 间。当凸块60(c)下压时,滑动件10(c)沿滑槽53(c)滑动,同时^p压弹簧15直至 抵触到集成电路元件2(c),当凸块60(c)脱离时,弹簧15利用其弹性将滑动件10(c) 推回至初始位置。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一凸块与滑动件相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推力机构, 用来对集成电路元件进行固定或限位,其中凸块随盖体运动而运动,滑动件受 凸块驱动而朝向集成电路元件移动。除以上各实施例中所描述外,本技术 电连接器的某些结构另有4艮多其它实施方式,如基座不做成框装结构,导电端 子直接固持于基座上,这样则省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座、容纳于基座中的导电端子,可动地覆盖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具有推力机构,其包括随盖体运动而运动的凸块以及受凸块驱动而运动的滑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世伟侯松沛谢文逸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