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178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下座体、设置于下座体的收容空间内的本体、围设于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对应设置于下座体上方以与主下座体形成封闭空间的上盖体及自下座体后部延伸出的线缆。本体由绝缘壳体及设置于其所开设的大量端子通道内的弹性端子组成,下座体两侧缘的前端一体凸伸有二引导柱,以利于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结合,而前述金属壳体设置有护持于上述引导柱的护持部,以增强引导柱的强度。(*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插头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为了方便组装及定位,多于其对接端设置引导装置,而当今的电连接器体积日趋小型化,故其引导装置的体积及强度也难以提高。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前案如美国第5,967,856号专利,该等电连接器为了达成与对接电连接器的便捷组装及迅速定位,于其对接端设置有引导装置。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该现有电连接器1′包括壳体10′、本体20′、设置于本体20′内的端子通道(未图示)内的大量端子30′及自壳体10′后端延伸的线缆40′,本体20′的对接面21′两侧缘一体成型有两引导柱22′,其沿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延伸,用以引导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所述引导柱22′虽可引导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插接,然而引导柱22′由塑胶材料制成,所以其强度太小。对接时,这种引导柱22′极易折断而无法达成预定的定位及引导功能,或因其长期使用后过度磨损而使定位效果不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方便与对接电连接器连接的引导柱,且引导柱的强度较大不易损坏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较佳之遮蔽效果。依据以上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至少包括具收容空间的下座体、与下座体对应设置的上盖体、设置于下座体的收容空间内的本体及金属壳体,其中本体包括绝缘壳体及设置于其所开设的大量端子通道内的弹性端子。上述下座体具有两侧缘,该两侧缘前端均凸设有引导柱,以利于本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相结合,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对应上述引导柱位置具有围设于引导柱外的护持部,通过其设置可增强引导柱的强度,使引导柱不易折损。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可稳固结合,并可增强其电磁屏蔽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情形的立体视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本体、上金属壳体、卡扣片及下座体的组装示意图。请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包括下座体10、收容于下座体10两相对侧缘11所形成的收容空间12内的本体40、围设于本体40外围的上、下金属壳体51、52、收容于下座体10的侧缘11所开设的收容槽111内的卡扣片30、线缆60及与下座体10对应设置的上盖体20,其中下座体10略呈矩形构造,其两侧缘11上沿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方向向前延伸有引导柱13,上述收容槽111是贯穿至该引导柱13前端。请配合参阅图5,线缆60卡扣于下座体10所开设的下凹槽14内,并向电连接器1的后方延伸,一横梁15跨置于线缆60,与下座体10上的卡扣槽151相配合而将线缆60稳固定位。该下座体10于卡扣槽151与收容槽111的间位置处形成有干涉部16,而两侧缘11的间则设置有一抵接板17。请参阅图2及图5所示,本体40由绝缘壳体41及收容于其所开设的端子通道411内的大量弹性端子42组成,其中弹性端子42后端具有两卡柱421,且于其中间形成卡槽422,该卡槽422抵接于抵接板17上(请参阅图4)。下金属壳体52一体成型设置,包括底板521、延伸板522及支撑板523,垂直于支撑板523向上设置有侧板524,该侧板524长出于支撑板523部分向内弯折而形成前板525,侧板524与前板525共同形成护持部。上述绝缘壳体41包括底面411、弯折面412及与弯折面412相连接的第一平面413,上述平面对应贴合于上述底板521、延伸板522及支撑板523,而侧板524靠合于前述引导柱13的外侧面131,前板525抵靠于该导引柱13前端面132,并封闭前述收容槽111,使收容于其中的卡扣片30不会沿对接方向滑动,从而使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卡扣牢固可靠(图4参照),而且因侧板524靠合于引导柱13外侧面131,故引导柱13的强度增大而不易折断及磨损,因此使得电连接器1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引导及定位效果稳定。自上述底板521后端垂直于该底板521设置有垂直板526,其上具有用以卡置并定位线缆60的上弧形凹槽5261。上金属壳体51可与下金属壳体52共同包覆于本体40的外围,以提供电连接器1较佳的屏蔽效果,该上金属壳体51包括顶板511、侧壁板512、弯折板513及贴合板514,垂直于上述顶板511向下延伸出一下弯板515,其上开设有下弧形凹槽5151,与上述上弧形凹槽5261相配合而围设于线缆60。请参阅图4所示,卡扣片30收容于前述收容槽111内,其前端设置有卡齿31,用以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卡扣而定位,且卡扣片30向上凸设有受力部32。请配合参阅图2及图3,上盖体20对应于下座体10设置,自其顶部21的两侧垂直向下延伸出下伸凸缘22,而其顶部21的后缘垂直向下延伸出后凸缘23,且其上开设有上凹槽24,而对应前述干涉部16位置设置有结合部25,该结合部25与上述干涉部16相配合而形成稳固连接,从而下伸凸缘22与前述侧缘11吻合,而后凸缘23与下座体10相配合,且上凹槽24与前述下凹槽14共同卡置于线缆60周缘。上盖体20的顶部21上设置弹性按压部26,其与上述顶部21相连,且可选择性地抵压于卡扣片30的受力部32上,以达成卡扣片30选择性地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扣持或松脱。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至少包括下座体、本体、上、下金属壳体及位于下座体上方并与下座体对应设置的上盖体,其中本体内开设的端子通道内具有大量导电端子,而下座体包括设有收容槽的侧缘,至少一侧缘前端设置有沿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凸设的引导柱,其特征在于上、下金属壳体具有护持于引导柱外围借以增强引导柱强度的护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上述收容槽的卡扣片,其前端具有凸齿以与对接电连接器形成稳固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收容槽贯穿引导柱前端,而两侧缘间形成收容空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下金属壳体一体成型设置,包括底板、延伸板及支撑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上述底板后端垂直于该底板设置有垂直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垂直板上具有上弧形凹槽。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下金属壳体上垂直于支撑板向上设置有侧板,而侧板长出支撑板部分向内弯折而形成前板,上述侧板与前板共同形成护持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下座体后端具有下凹槽。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金属壳体包括顶板、侧壁板、弯折板及贴合板。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卡扣片向上凸设有受力部。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盖体的侧面垂直于上盖体顶部向下延伸出下伸凸缘,而其后端则垂直于该顶部向下延伸出后凸缘。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后凸缘上具有上凹槽。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下座体、设置于下座体的收容空间内的本体、围设于本体外的金属壳体、对应设置于下座体上方以与主下座体形成封闭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至少包括下座体、本体、上、下金属壳体及位于下座体上方并与下座体对应设置的上盖体,其中本体内开设的端子通道内具有大量导电端子,而下座体包括设有收容槽的侧缘,至少一侧缘前端设置有沿电连接器与对接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凸设的引导柱,其特征在于:上、下金属壳体具有护持于引导柱外围借以增强引导柱强度的护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耀豪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