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性抗LRRC15和CD3ε抗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7850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20
公开了与LRRC15和CD3结合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以及制备此类结合化合物的方法;包含此类结合化合物的组合物,包括药物组合物;以及所述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和所述组合物治疗以表达LRRC15为特征的病症的用途。以表达LRRC15为特征的病症的用途。以表达LRRC15为特征的病症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特异性抗LRRC15和CD3
ε
抗体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9年7月3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880,347号的申请日期的优先权权益,所述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与LRRC15和CD3结合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制备此类结合化合物的方法、包含此类结合化合物的组合物(包括药物组合物)以及所述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和所述组合物用于治疗以LRRC15表达为特征的病症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4]LRRC15
[0005]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是存在于许多蛋白质中的20至29个残基的序列基序,所述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诸如激素受体相互作用、酶抑制、细胞粘附和细胞转运。这些基序的主要功能似乎为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结构框架。含有LRR序列基序的一种蛋白质是LRRC15,它是581个氨基酸的富亮氨酸跨膜蛋白。
[0006]LRRC15(含有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15,UniProt Q8TF66)又称为HLib和LIB,已经被鉴定为在多种实体瘤适应症中高度表达,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Purcell等人,Cancer Res;78(14);4059

72。LRRC15为1型膜蛋白,无明显的细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引用同上。已发现此蛋白质在许多实体瘤的基质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面上高度表达。引用同上。由于LRRC15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限,所以它是治疗以LRRC15表达为特征的恶性肿瘤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标。对LRRC15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已在文献中有所描述,例如美国专利公开第US2017/0151343号,该专利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
[0007]RNA表达分析表明,LRRC15在侵袭性乳腺癌、结肠腺癌、淋巴样赘生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食管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肺腺癌、肺鳞状细胞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胰腺腺癌和直肠腺癌的亚组中均高度表达。(http://gepia.cancer

pku.cn/detail.php?gene=LRRC15)。在膀胱上皮癌、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宫颈内腺癌、胆管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肉瘤、皮肤黑素瘤、胃腺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和子宫癌肉瘤的较小亚组中LRRC15表达增加。引用同上。
[0008]LRRC15在肾上腺皮质癌、肾嫌色细胞(kidney chromophobe)、肾的肾透明细胞癌、肾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急性髓系白血病、脑低级胶质瘤、肝的肝细胞癌、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前列腺腺癌、甲状腺癌、胸腺瘤、子宫体子宫内膜癌中不过度表达。引用同上。
[0009]Purcell等人报告了LRRC15表达的组织学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骨肉瘤、未分化肉瘤、胶质母细胞瘤和黑素瘤的肿瘤直接表达LRRC15以及在肿瘤周围的基质上表达LRRC15。有趣的是,其他肿瘤显示在肿瘤相关的基质上有表达,但在肿瘤细胞本身上没有表达,例如胰腺癌、乳腺癌、鳞状肺癌、卵巢癌、睾丸癌、胃癌、头颈癌和结肠直肠癌。在几种细胞系上描述了LRRC15表达,包括U87 MG和U

118MG(胶质母细胞瘤)、RPMI

7951和SKMEL2(黑
素瘤)和SAOS

2(肉瘤)。
[0010]鉴于上述内容,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例如,双特异性抗体)的治疗性开发可能在治疗表达LRRC15的各种癌症患者方面、在其中肿瘤细胞和基质两者均表达LRRC15的被基质包围的癌症方面、以及潜在地在仅在肿瘤周围的基质中表达LRRC15的癌症方面有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的方面包括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所述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包含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第一结合单元和对CD3ε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第二结合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单元包含与SEQ ID NO:24

26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重链可变区和/或与SEQ ID NO:27的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轻链可变区。
[00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结合单元包含选自由SEQ ID NO:24

26组成的组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或SEQ ID NO:2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结合单元包含:SEQ ID NO:2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2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结合单元包含与SEQ ID NO:28

80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重链可变区和/或与SEQ ID NO:81

132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轻链可变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结合单元包含选自由SEQ ID NO:28

80组成的组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或选自由SEQ ID NO:81

132组成的组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结合单元包含:(a)SEQ ID NO:5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0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或者(b)SEQ ID NO:28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1的轻链可变区序列;或者(c)SEQ ID NO:29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2的轻链可变区序列。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结合单元包含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第二可变区序列和将所述第一可变区序列与所述第二可变区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scFv)。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头序列包含SEQ ID NO:229的序列。
[0013]本专利技术的方面包括包含第一轻链多肽(L1)、第一重链多肽(H1)和第二重链多肽(H2)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L1包含可变区序列(L1V
L
)和恒定区序列(L1C
L
);H1包含可变区序列(H1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1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1C
H
2)、和C
H
3恒定区序列(H1C
H
3);并且H2包含: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H2scFv
H
)、第二可变区序列(H2scFv
L
)、和将H2scFv
H
序列与H2scFv
L
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H2scFv);C
H
2恒定区序列(H2C
H
2);和C
H
3恒定区序列(H2C
H
3);其中:L1V
L
和H1V
H
序列一起形成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结合单元;H2scFv具有对CD3ε的结合亲和力;L1C
L
和H1C...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包含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第一结合单元和对CD3 epsilon(CD3ε)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第二结合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单元包含与SEQ ID NO:24

26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重链可变区和/或与SEQ ID NO:27的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轻链可变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单元包含选自由SEQ ID NO:24

26组成的组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或SEQ ID NO:2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单元包含:SEQ ID NO:2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2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结合单元包含与SEQ ID NO:28

80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重链可变区和/或与SEQ ID NO:81

132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轻链可变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结合单元包含选自由SEQ ID NO:28

80组成的组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或选自由SEQ ID NO:81

132组成的组的轻链可变区序列。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结合单元包含:(a)SEQ ID NO:55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107的轻链可变区序列;或(b)SEQ ID NO:28的重链可变区序列和SEQ ID NO:81的轻链可变区序列。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结合单元包含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第二可变区序列和将所述第一可变区序列与所述第二可变区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scFv)。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接头序列包含SEQ ID NO:229的序列。9.一种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包含第一轻链多肽(L1)、第一重链多肽(H1)和第二重链多肽(H2),其中:L1包含可变区序列(L1V
L
)和恒定区序列(L1C
L
);H1包含可变区序列(H1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1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1C
H
2)和C
H
3恒定区序列(H1C
H
3);并且H2包含: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H2scFv
H
)、第二可变区序列(H2scFv
L
)、和将所述H2scFv
H
序列与所述H2scFv
L
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H2scFv);C
H
2恒定区序列(H2C
H
2);以及C
H
3恒定区序列(H2C
H
3);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和所述H1V
H
序列一起形成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结合单元;所述H2scFv对CD3ε具有结合亲和力;所述L1C
L
序列和所述H1C
H
1序列任选地通过二硫键连接;所述H1多肽链和所述H2多肽链任选地包含铰链区,其中所述H1多肽链和所述H2多肽链任选地通过至少一个二硫键连接;并且所述H1C
H
3序列和所述H2C
H
3序列包含促进在所述H1多肽链和所述H2多肽链之间的正确
配对的不对称界面。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7的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包含SEQ ID NO:27的序列。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V
H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4

26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V
H
序列选自由SEQ ID NO:24

26组成的组。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scFv包含与SEQ ID NO:133

185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scFv包含选自由SEQ ID NO:133

185组成的组的序列。16.一种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包含第一轻链多肽(L1)、第一重链多肽(H1)、第二重链多肽(H2)和第二轻链多肽(L2),其中:L1包含可变区序列(L1V
L
)和恒定区序列(L1C
L
);H1包含可变区序列(H1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1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1C
H
2)、C
H
3恒定区序列(H1C
H
3)和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H1scFv
H
)、第二可变区序列(H1scFv
L
)和将所述H1scFv
H
序列与所述H1scFv
L
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H1scFv);H2包含可变区序列(H2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2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2C
H
2)、C
H
3恒定区序列(H2C
H
3)和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H2scFv
H
)、第二可变区序列(H2scFv
L
)和将所述H2scFv
H
序列与所述H2scFv
L
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H2scFv);并且L2包含可变区序列(L2V
L
)和恒定区序列(L2C
L
);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和所述H1V
H
序列一起形成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结合单元;所述L2V
L
序列和所述H2V
H
序列一起形成对LRRC15具有结合亲和力的结合单元;所述H1scFv和所述H2scFv对CD3ε具有结合亲和力;所述L1C
L
序列和所述H1C
H
1序列任选地通过二硫键连接;所述L2C
L
序列和所述H2C
H
1序列任选地通过二硫键连接;所述H1多肽链和所述H2多肽链任选地包含铰链区,其中所述H1多肽链和所述H2多肽链任选地通过至少一个二硫键连接。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L1和L2包含相同的序列。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1和H2包含相同的序列。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L1和L2包含不同的序列。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1和H2包含不同的序列。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7的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1V
L
序列包含SEQ ID NO:27的序列。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V
H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4

26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V
H
序列选自由SEQ ID NO:24

26组成的组。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scFv包含与SEQ ID NO:133

185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1scFv包含选自由SEQ ID NO:133

185组成的组的序列。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2V
L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7的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L2V
L
序列包含SEQ ID NO:27的序列。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V
H
序列包含与SEQ ID NO:24

26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V
H
序列选自由SEQ ID NO:24

26组成的组。3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scFv包含与SEQ ID NO:133

185的序列中的任一者具有至少95%序列同一性的序列。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所述H2scFv包含选自由SEQ ID NO:133

185组成的组的序列。3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1包含从N端开始到C端的如下序列顺序:H1V
H
、H1C
H
1、H1C
H
2、H1C
H
3、H1scFv。3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2包含从N端开始到C端的如下序列顺序:H2V
H
、H2C
H
1、H2C
H
2、H2C
H
3、H2scFv。3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1包含从N端开始到C端的如下序列顺序:H1V
H
、H1C
H
1、H1scFv、H1C
H
2、H1C
H
3。3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中H2包含从N端开始到C端的如下序列顺序:H2V
H
、H2C
H
1、H2scFv、H2C
H
2、H2C
H
3。37.一种多特异性结合化合物,其包含第一轻链多肽(L1)、第一重链多肽(H1)、第二重链多肽(H2)和第二轻链多肽(L2),其中:L1包含可变区序列(L1V
L
)和恒定区序列(L1C
L
);H1包含可变区序列(H1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1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1C
H
2)和C
H
3恒定区序列(H1C
H
3);H2包含可变区序列(H2V
H
)、C
H
1恒定区序列(H2C
H
1)、C
H
2恒定区序列(H2C
H
2)、C
H
3恒定区序列(H2C
H
3)和含有第一可变区序列(H2scFv
H
)、第二可变区序列(H2scFv
L
)和将所述H2scFv
H
序列与所述H2scFv
L
序列连接的接头序列的单链Fv(H2scFv);并且L2包含可变区序列(L2V
L
)和恒定区序列(L2C
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
申请(专利权)人:魁尔斯弗生物治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