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76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前壁开设插接孔,插接孔的封闭端形成插接孔底壁并开设一通孔,位于通孔周围的插接孔底壁向前凸出形成支持部,第一端子的中心针穿过通孔并位于插接孔内。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座连接器插接的插头连接器前端凹陷形成倾斜部,倾斜部底壁开设中心针插孔,倾斜部与插座连接器的支持部配合插接,中心针插入中心针插孔而实现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座连接器的支持部增大绝缘本体与中心针的接触面积,避免中心针歪斜,且该支持部引导插头连接器定位插接,从而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稳定组装定位的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插座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及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请参阅图7及图8,揭示现有的一种插座连接器300及与其对应插接的插头连接器400,如图7所示,该插座连接器300包括一绝缘本体60、组装于绝缘本体60内的第一端子40及第二端子50。绝缘本体60的前壁67a上开设插接孔65,插接孔65自前壁67a向后延伸以收容与之插接的插头400于其中。第一端子40具有中心针43,该中心针43穿过位于插接孔底壁68的通孔并位于插接孔65中。然而,上述的插座连接器300的中心针43较细长,组装时,该中心针43不易稳定组装定位于插接孔65内而导致歪斜,且当插头400插入该插座连接器300,第二端子接触部53与插头接触部403抵接,中心针43与插头中心针插孔401插接时,中心针43受侧向力的作用而易歪斜,使得插头400与插座连接器300的插接配合不稳定,从而影响电讯号的传输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便于端子稳定组装定位于插座连接器内而不容易歪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便于插座连接器引导与其对接的插头连接器插接定位。为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前壁及后壁,该绝缘本体的前壁向后开设插接孔,插接孔的后端封闭形成插接孔底壁,该插接孔底壁开设贯通后壁的通孔,位于通孔周围的插接孔底壁向前凸出形成支持部,所述通孔向前贯通支持部。第一端子具有中心针,所述中心针穿过通孔并位于插接孔内。为实现上述的另一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如上所述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进一步包括插头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前端凹陷形成倾斜部,该倾斜部底壁开设中心针插孔,以供插座连接器的中心针插入并实现电性连接,所述支持部与倾斜部抵接配合。综上所述,本技术插座连接器所设置的支持部增大了绝缘本体与中心针的接触面积,便于中心针稳定组装定位于插座连接器的中心针插孔内,避免中心针歪斜变形。此外,当本技术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接时,支持部与插头的倾斜部相互配合而引导插头连接器插接定位,从而实现本技术插座连接器与对接插头连接器间稳定、可靠的电性导通。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插座连接器的剖面图。图5是与本技术插座连接器插接配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显示本技术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接状态的剖面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一种插座连接器的剖面图。图8是与图7所示的现有技术插座连接器插接配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插座连接器,10.第一端子,11.第一抵接部,12.第一固持部,13.中心针,16.第一接触部,20.第二端子,21.第二抵接部,22.第二固持部,23.导接部,24.支臂,25.弹性部,26.第二接触部,30.绝缘本体,31.第一嵌固槽,32.第二嵌固槽,33.第一收容腔,34.第二收容腔,35.插接孔,36.支持部,37a.前壁,37b.后壁,37c.上壁,37d.下壁,37e.左壁,37f.右壁,38.插接孔底壁,39.通孔,200.插头连接器,201.中心针插孔,202.倾斜部,203.插头接触部,300.插座,40.第一端子,43.中心针,50.第二端子,53.第二端子接触部,60.绝缘本体,65.插接孔,68.插接孔底壁,67a.前壁,400.插头,401.中心针插孔,403.插头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图式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30、组装于绝缘本体30内的第一端子10及第二端子20。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绝缘本体30为一大致矩形体,包括前壁37a、后壁37b、上壁37c、下壁37d、左壁37e及右壁37f。前壁37a大致中部向后开设圆形的插接孔35。插接孔35后端封闭形成插接孔底壁38,插接孔底壁38大致中部向后贯通后壁37b形成圆形的通孔39。位于通孔39周围的插接孔底壁38向前凸出形成圆台状的支持部36,且通孔39贯通该圆台状的支持部36,从而使得支持部36内部中空,支持部36围绕并位于通孔39周围而与通孔39构成火山口形状。绝缘本体30后壁37b开设第一收容腔33及第二收容腔34。通孔39后端与第一收容腔33连通,从而,第一收容腔33通过通孔39而与插接孔35连通。第二收容腔34自后壁37b向前延伸并沿插接孔35的侧壁延伸至靠近前壁37a处,且位于插接孔35侧壁的第二收容腔34与插接孔35连通。上壁37c开设矩形的第一嵌固槽31,自后壁37b向前延伸且在后壁37b上与第一收容腔33连通。上壁37c还开设第二嵌固槽32,第二嵌固槽32自后壁37b平行于第一嵌固槽31向前延伸且在后壁37b上与第二收容腔34连通。再请参阅图1,第一端子10包括第一固持部12,第一固持部12一端向前延伸出一圆柱形的中心针13,另一端向前延伸出一板状的第一抵接部11,第一抵接部11末端微向上翘起形成第一接触部16,以与对应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弹性抵接。第二端子20具有第二固持部22,第二固持部22一端向前水平延伸形成一支臂24,支臂24的前端向后弯折形成弹性部25,弹性部25末端形成凸起的导接部23,第二固持部22的另一端向前延伸出一板状的第二抵接部21,第二抵接部21末端微向上翘起形成第二接触部26,以与对应的电路板(图未示)弹性连接。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00组装时,第一端子10自绝缘本体30的后壁37b插入第一收容腔33,中心针13穿过通孔39及支持部36并位于插接孔35中。第一抵接部11前端自后壁37b插入第一嵌固槽31,第一接触部16向上凸伸出第一嵌固槽31以与对应的电路板弹性抵接。第二端子20自后壁37b插入第二收容腔34,支臂24及弹性部25沿第二收容腔34向前插入并位于插接孔35一侧,导接部23凸露并位于插接孔35内,第二抵接部21自后壁37b插入第二嵌固槽32内,第二接触部26凸伸出第二嵌固槽32以与对应的电路板弹性连接。请参阅图5,为与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00对应电性插接的插头连接器200。插头连接器200前端向内凹陷形成倾斜部202,倾斜部202的形状与绝缘本体30的圆台状支持部36匹配。倾斜部202底壁开设中心针插孔201,用于收容中心针13于其中。在接近插头200前端处的外壁形成一凹陷的插头接触部203。请结合参阅图4、图5及图6,当插头连接器200插入本技术插座连接器100时,第二端子20的中心针13插入插头连接器200的中心针插孔201中并实现电性连接。第二端子20的第二导接部23与插头接触部203抵接而实现电性连接。插头连接器200的倾斜部202与绝缘本体30的支持部36插接配合,从而使得中心针13与插头连接器200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组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前壁及后壁,该绝缘本体的前壁向后开设插接孔,插接孔的后端为封闭端,该封闭端形成插接孔底壁,插接孔底壁开设贯通后壁的通孔,第一端子具有中心针,所述中心针穿过通孔并位于插接孔内,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通孔周围的插接孔底壁向前凸出形成支持部,所述通孔向前贯通支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佑游胜男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