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090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于绝缘座体两侧分别同向延伸有可供扣持元件定位的支臂,且支臂与扣持元件皆设有相对应的轴孔,并于绝缘座体外缘罩覆有金属构成的屏蔽壳体,其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凸设有轴部,使轴部可穿设于扣持元件与支臂的对应轴孔内呈一定位,并通过按压扣持元件的按压部来使扣合部于轴部上形成一扇形位移,以可达到组装容易、定位确定且扣合牢靠的效用,进而降低零件与组装成本。(*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尤指利用轴部与屏蔽壳体的一体成型的设计,使轴部具有金属材质的强度,进而增加产品使用寿命,并同时降低零件及组装成本。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组件的小型、轻量及高密度封装发展,因此连接器的零组件须随着往轻薄短小方面发展,相形之下连接器与一般线材或软性电路板的接合、对接及定位上势必更加困难,设计人于2002年3月29日曾提出连接器的对接固定装置新型专利申请来解决上述问题,且已公告于TW第五八○二○六号,请参阅图6所示,为现有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插接座A二侧分别设有一按压部A1及一弹性空间A11,并于按压部A1向前延伸有一弹臂A2,而弹臂A2末端则设有卡合部A21,即可利用卡合部A21的导斜面A211抵持于对接座B的扣耳B1端面,使弹臂A2形成一向外弹性抵撑,续将插接座A的插接部A3插入对接座B的容置空间B2内,并同时通过弹臂A2的弹性复位力,来使弹臂A2末端的卡合部A21扣入对接座B的扣耳B1内,形成一稳固的对接状态,如此,可再通过按压插接座A二侧的按压部A1,来使按压部A1可于弹性空间A11呈一向内弹性变形,即可带动弹臂A2末端的卡合部A21脱离与对接座B的扣耳B1所形成的扣合状态;然而,此种设计仅是单纯利用弹臂A2的弹性复位力来扣入对接座B的扣耳B1内,且当使用者欲拔出连接器的过程中,须按压插接座A二侧的按压部A1再施力拔出,若因施力不均匀容易导致一边的弹臂A2变形或折断,而造成使用者于操作上的困扰,且于长久使用后弹臂A2会因弹性疲劳而易造成晃动断裂,而使连接器的对接状态产生歪斜或脱落,进而造成接触不良或接触中断使讯号无法顺利传输。再者,市面上连接器的种类众多,除了上述利用弹臂A2扣合方式外,亦有将绝缘座体与扣持元件分开制造,如图7所示,于插接座A两侧分别延伸出有支臂A4,并于支臂A4上设有一轴部A41,且轴部A41可穿设于扣持元件C的轴孔C1内呈一定位,并通过按压扣持元件C的按压部C2来使卡合部C3产生一扇形位移,由此可使扣持元件C的卡合部C3来扣入欲对接的连接器内;此外,另种设计利用植入金属转轴的方式,如图8所示,该插接座A的支臂A4与扣持元件C皆设有相对应的轴孔A42、C1,并利用金属转轴D穿设于支臂A4与扣持元件C相对应的轴孔A42、C1内呈一定位,利用轴向旋转方式来使卡合部C3于转轴D上产生一扇形位移,即可达到上述的功效,如此设计即可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缺失,然而,以插接座A的支臂A4设计成型的轴部A41,因塑料轴部A41材质强度不足,容易被金属制成的扣持元件C磨损切割,导致扣持元件C于塑料轴部A41上松动,容易使扣持元件C的卡合部C3扣合行程变短,以导致使用者操作不便,进而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再者,若以植入金属转轴D方式,虽可因金属转轴D本身强度较佳,不易被扣持元件C磨损切割,进而来增加产品使用寿命,但因须植入金属转轴D,其零件过于微小,而使金属转轴D与轴孔A42、C1对位不易,使金属转轴D容易于组装的过程中遗失,且易因金属转轴D尺寸误差而增加组装上的困难度,以致产品本身瑕疵比率增高,而必须增加额外的零件制造成本与组装成本。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利用屏蔽壳体与轴部一体成型设计,使屏蔽壳体的轴部可直接穿设绝缘座体的支臂与扣持元件的轴孔内呈一稳固定位,以达到同时降低零件与组装成本。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利用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凸设有轴部,且屏蔽壳体为金属材质所构成,其轴部亦具有金属材质强度,可加强轴部不易被扣持元件磨损破坏,进而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利用绝缘座体的支臂与扣持元件皆设有可供转轴穿设的轴孔,利用按压扣持元件的按压部来使扣合部于轴部上为一扇形位移,进而可解决现有的弹臂变形或断裂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于绝缘座体的插接部内穿设有复数导电端子,并于绝缘座体两侧分别同向延伸有可供扣持元件定位的支臂,且扣持元件与支臂皆设有相对应的轴孔,而绝缘座体外缘则罩覆有金属制成的屏蔽壳体,其中,该扣持元件为金属材质所构成,且具有一按压部,并于按压部上方延设有一扣合部,而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凸设有轴部,且轴部则可穿设于扣持元件与支臂的对应轴孔内呈一定位,通过按压扣持元件的按压部来使扣合部形成一扇形位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的绝缘座体与对接座组合前的立体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的绝缘座体与对接座组合前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绝缘座体与对接座组合后的俯视图;图6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另一现有技术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8为再一现有技术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中符号说明1 绝缘座体11插接部121 嵌槽111 导电端子 122 轴孔12支臂2 屏蔽壳体21轴部3 扣持元件31按压部32扣合部311 弹臂 33轴孔4 对接座41容置空间 42屏蔽壳体411 导电端子 421 扣耳A 插接座A1按压部A3插接部A11 弹性空间 A4支臂A2弹臂 A41 轴部A21 卡合部A42 轴孔A211 导斜面B 对接座B1扣耳 B2容置空间C 扣持元件C1轴孔 C3卡合部C2按压部D 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结合附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连接器由绝缘座体1、屏蔽壳体2及扣持元件3所组成,故就本技术的主要结构特征详述如后。该绝缘座体1具有一插接部11,且插接部11内穿设有复数导电端子111,并于绝缘座体1两侧分别同向延设有支臂12,且支臂12则设有可供扣持元件3定位的嵌槽121,并于支臂上设有一轴孔122。该屏蔽壳体2罩覆于绝缘座体1外缘,且屏蔽壳体2为一金属材质构成,并于屏蔽壳体2两侧分别凸设有轴部21。该扣持元件3为金属材质所构成,且具有一按压部31,其按压部31内设有连续弯折的弹臂311,并于按压部31上方为延设有扣合部32,且按压部31与扣合部32间具有一轴孔33。再者,通过上述的构件于组构时,先将扣持元件3嵌设于绝缘座体1两侧支臂12的嵌槽121内,并使扣持元件3的轴孔33与支臂12的轴孔122相对应,再将屏蔽壳体2的轴部21穿设于支臂12与扣持元件3的对应轴孔122、33内呈一定位,即可完成本技术的整体组装,进而达到组装容易的目的。请继续参阅图3、4、5所示,为本技术的绝缘座体与对接座组合前的立体外观图及俯视图、绝缘座体与对接座组合后的俯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绝缘座体1的插接部11可供插置于预设的对接座4内,其对接座4内具有一容置空间41,且容置空间41内穿设有复数导电端子411,而复数导电端子411则延伸至对接座4外,并于对接座4外缘罩覆有一屏蔽壳体42,且屏蔽壳体42二侧表面则连续弯折有呈ㄇ字形的扣耳421,此时,可按压扣持元件3的按压部31,而使扣持元件3的扣合部32于轴部21上产生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于绝缘座体的插接部内穿设有复数导电端子,并于绝缘座体两侧分别同向延伸有可供扣持元件定位的支臂,且扣持元件与支臂皆设有相对应的轴孔,而绝缘座体外缘则罩覆有金属制成的屏蔽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扣持元件为金属材质所构成,且具有一 按压部,并于按压部上方延设有一扣合部,而屏蔽壳体两侧分别凸设有轴部,且轴部则可穿设于扣持元件与支臂的对应轴孔内呈一定位,通过按压扣持元件的按压部来使扣合部形成一扇形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圣夫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