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9812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所述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包括:加热源,所述加热源包括加热件和包覆在所述加热件外侧表面的隔热件,所述加热件具有外露于所述隔热件的加热面,所述加热面适于与所述电池系统的单体电池的表面贴合以用于加热所述单体电池。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通过设置包覆隔热件的加热件,减少加热源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源温升速率与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风险的作用。与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风险的作用。与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风险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用电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2020年5月发布的GB38031

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明确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作为国家强制性检验标准。同时,推荐针刺和加热两种方式触发单体电池热失控,进而引发电池系统热扩散。
[0003]相关技术中,针刺触发热失控的单体电池需选择电池系统内靠近中心位置,或者被其他单体电池包围。对于单个电池系统而言,用针刺方式完成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验证十分困难。现阶段加热方式触发单体电池热失控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最佳选择。
[0004]与针刺触发方式相比,加热触发方式易操作,但在加热过程引入外部热量,会造成被触发单体电池和与其相邻单体电池同时升温,存在有2~3支单体电池同时发生热失控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所述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可以实现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源温升速率与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风险的作用,实现智能检测、数据可追溯与精准控制,减少试验过程人员参与,避免给试验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0006]根据本技术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包括:加热源,所述加热源包括加热件和包覆在所述加热件外侧表面的隔热件,所述加热件具有外露于所述隔热件的加热面,所述加热面适于与所述电池系统的单体电池的表面贴合以用于加热所述单体电池。
[0007]根据本技术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通过设置包覆隔热件的加热件,实现减少加热源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源温升速率与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风险的作用。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件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陷的凹槽,所述加热件嵌入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加热件的所述加热面与所述隔热件的所述一侧表面平齐。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件为硅酸铝纤维件。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云母加热片。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的功率密度不小于5W/cm2,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在300W

1000W的范围内。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形成为加热片,所述加热片在厚度方向的一侧表面形成为所述加热面,所述加热面的面积与所述单体电池的受热面的面积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5。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加热面与所述单体电池之间。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件通讯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所述单体电池的温升速率大于预定温升速率或所述单体电池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关闭所述加热件。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温升速率在4℃/s

8℃/s范围内,所述预设温度阈值在280℃

320℃范围内。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的加热源正面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所示的加热源背面示意图;
[0020]图3是图1中所示加热源隔热件部分示意图;
[0021]图4是图1中所示加热源带线插头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的控制器内部电气回路示意图;
[0023]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加热源1,加热件11,隔热件12,加热源插头13,凹槽121,
[0026]控制器2,数据储存控制单元21,显示器22,继电器23,停止键24,启动键25,控制器插头26,插座27,温度传感器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
[0029]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包括:加热源1。
[0030]具体地,加热源1包括加热件11和包覆在加热件11外侧表面的隔热件12,加热件11具有外露于隔热件12的加热面,即隔热件12覆盖在加热件11的部分表面,加热面适于与电池系统的单体电池的表面贴合以用于加热单体电池。将隔热件12覆盖在加热件11的除加热面的大部分表面或除加热面之外的全部表面,将设置好的加热源1贴合在电池的结合面上,实现对单体电池进行加热。
[0031]其中,加热源1在作业的过程中,隔热件12覆盖加热件11的除加热面的大部分的外表面,来减少加热源1热量损失和提高加热源温升速率,进而模拟出更贴合实际应用的电池
系统热扩散试验场景,同时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的风险。
[003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装置,通过设置包覆隔热件12的加热件11,可以提高热量利用率,实现快速触发单体电池热失控目标。同时,还可以减少加热源1相邻单体电池温度的升高,降低多支单体电池同时触发的风险。
[003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隔热件1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3中所示的隔热件的上侧表面)可以形成有凹陷的凹槽121,加热件11可以嵌入凹槽121内,且加热件11的加热面与隔热件12的一侧表面平齐。这样可以实现加热件11的加热面与隔热件12的与电池贴合的一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由此,减少加热过程加热源热量的扩散损失,提高热量利用率,实现快速触发单体电池热失控目标。
[0034]例如图1和图3所示,隔热件12的上侧表面形成为平面,隔热件12的上侧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凹槽,加热件11的形状与凹槽截面形状适配,加热件11的厚度与凹槽121的深度相等,且加热件11的加热面形成为平面,加热件11嵌入凹槽内,且加热件11的加热面与隔热件12的上侧表面在同一平面。
[003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隔热件12可以为耐高温件,由此,保证加热源1在作业的过程中隔热件12可以承受加热件11的高温,隔热件12不会因温度过高而损坏,从而保证整个作业的过程隔热件12的正常工作,从而保证模拟实验的正常进行。
[0036]进一步地,隔热件12可以为硅酸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源(1),所述加热源(1)包括加热件(11)和包覆在所述加热件(11)外侧表面的隔热件(12),所述加热件(11)具有外露于所述隔热件(12)的加热面,所述加热面适于与所述电池系统的单体电池的表面贴合以用于加热所述单体电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12)的一侧表面形成有凹陷的凹槽(121),所述加热件(11)嵌入所述凹槽(121)内,且所述加热件(11)的所述加热面与所述隔热件(12)的所述一侧表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12)为硅酸铝纤维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11)为云母加热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池系统的热扩散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11)的功率密度不小于5W/cm2;和/或所述加热件(11)的加热功率在300W

1000W的范围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电池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乐郭俊杰司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