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玉美专利>正文

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864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一金属外壳以及一倒U字形接地片,其中该本体上设有多个插接孔与多个导脚,其中该插接孔供一周边装置插头插设,而该导脚则供将该电连接器电连接设置于一主机板上,又该金属外壳包覆该本体,且于对应该本体的多个插接孔处形成有一开口,而该倒U字形接地片两端与该金属外壳连接,并与金属外壳形成开口的一侧构成一夹角;其中该接地金属片呈一弯折波浪状,如此一来该接地片抵靠于电脑机壳时,即能与机壳内壁构成多点或多边接触,以有效阻隔特定波长以上的电磁波干扰。(*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可有 效阻隔特定波长以上的电磁波干扰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由于电子电机仪器或装置内的零件在运作时,常会产生的 一种电磁波 杂讯,而该电磁波杂讯可能会经由辐射或传导方式影响其他周边装置,而造成该其他周边装置的不正常或失真,此即所谓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ing,简称EMI)现象。而今日极为普遍的电脑即是一由许多电子零件所组成的电子装置,因 此其发生电磁干扰现象的机会极高,例如在键盘电连接器处、滑鼠电连接 器处或网路线连接器处等。为此,厂商们无不全力研发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以既有可消除 电磁干扰的键盘电连接器为例,请参阅图5所示,其包括一本体50、 一金 属外壳60以及一接地片70,其中该本体50的前侧面设有多个插接孔51,供 一电连接器(图中未示)的多个导电端子(图中未示)插入而与之电连接; 又该本体的底侧面设有多个导脚52,供电连接于电脑主机板(图中未示) 上;又该金属外壳60包覆设于该本体50外,并于对应该本体50的插接孔 51处形成有一开口61;而该接地片70呈一倒U字形,其表面平坦,并斜 向设于本体50前侧面的外侧,且与金属外壳60接触。再请参阅图6、图7所示,当上述电连接器设于一电脑机壳80内时,由 于电连接器的多个插接孔51外露于该电脑机壳80夕卜,故电连接器即与电 脑机壳80内壁相当接近,而使得电连接器的接地片70会抵靠于电脑机壳 80内壁上;由于通常该电脑机壳80即可作为一接地面,因此当该电连接器 连接一电连接插头时,该金属外壳60和该接地片70即可作为一接地的路 径,而将电磁波杂讯导出,因而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惟当该电脑机壳80 4氐压该接地片70时,由于该接地片70的表面平坦, 且又斜向设于本体50前侧面的外侧,因此该接地片70通常仅能以单一线 段与电脑机壳80接触(如图7所示);虽接地片70的设计可有效阻隔大部 分的电》兹波,惟由于其仍非完全包覆本体50,故接地片70与本体50之间 仍有空隙,所以无法做到100%阻隔电磁波干扰,因而无法有效阻隔特定波 长以上的电》兹波干护乙。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 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 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 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 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可消除电磁干扰 的电连接器,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 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 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i殳一种新型的可消除电石兹干^"b的电连 接器,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使其更具有实用 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 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 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所要解决的 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有效阻隔特定波长以上的电磁波干扰。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上设有多个插接孔与多个导脚,其中该插接孔供一周边装 置插头插设,而该导脚则供将该电连接器电连接设置于一主机板上;一金属外壳,包覆该本体,并于对应本体的多个插接孔处形成有一开口;以及一接地片,呈一倒U字形,且其表面弯折成波浪状,又该接地片的两 端与该金属外壳连接,并与金属外壳形成有开口的一侧构成一夹角。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的接地片的两端分别向 上形成有一勾部,以自该金属外壳的底侧穿入而固定于该金属外壳内壁。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至少具有 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即可利用该接地片的弯折外型与该电脑机壳的内 壁多点或多边接触,藉由增加接触之处以阻隔特定波长以上的电磁波千扰, 进而确保该电连接器抗电磁干扰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 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具有增进的突出功效,从^ 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 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设于一电脑机壳内的侧视暨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设于一电脑机壳内的俯视图。 图5是既有电连接器的外观。图6是既有电连接器设于一 电脑机壳内的侧视暨动作示意图。 图7是既有电连接器设于一电脑机壳内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本体11:插接孔12导脚20:金属外壳21开口30:接地片31勾部40:电脑机壳50:本体51:插才矣孔52导脚60:金属外壳61.开口70:接地片80.电脑机壳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可消除电磁干 扰的电连接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 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 的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表示。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 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 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关于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所示,包括一本体10、 一金属外壳20以及一接地片30。 上述本体IO上设有 多个插接孔11;及多个导脚12,供将该电连接器电连接设置于一主机板(图中未示)上。上述金属外壳20包覆该本体10,并于对应该本体IO上多个插接孔11 处形成有一开口 21,以令一周边装置插头(图中未示)可通过该开口 21,进 而插设于该插接孔11上。上述接地片30呈一倒U字形,且其表面弯折成波浪状,又该接地片 30斜向设于该本体IO对应设有多个插接孔11的一侧,且与该金属外壳20 连接;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接地片30的两端分别向上 形成有一勾部31,以自该金属外壳20的底侧穿入而固定于该金属外壳20 内,而该接地片30的中段则斜向朝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请进一步参阅图3所示,当本技术的电连接器设于一电脑机壳40 内时,该接地片30的中段将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消除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上设有多个插接孔与多个导脚,其中该插接孔供一周边装置插头插设,而该导脚则供将该电连接器电连接设置于一主机板上;    一金属外壳,包覆该本体,并于对应本体的多个插接孔处形成有一开口;以及    一接地片,呈一倒U字形,且其表面弯折成波浪状,又该接地片的两端与该金属外壳连接,并与金属外壳形成有开口的一侧构成一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于鍊
申请(专利权)人:林玉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