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601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基座、连接器部件、盖体、拉杆及扣钩,其中基座前端具有一对接框,连接器部件组装于该接框内,该连接器部件内收容有若干端子,盖体组装于基座上;其特征在于:拉杆上具有锁扣释放部及组装于该拉杆上的扣钩,此外,拉杆上组装有弹性装置,扣钩与拉杆共同作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接合,当在第一方向上拉拉杆时,锁扣释放部拉动扣钩使其脱离对接连接器,弹性装置抵接于基座或盖体并产生弹性形变,当拉力撤走后,弹性装置自动归位并将拉杆推到原来位置。(*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一拉杆及一对扣钩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第5,564,939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一对扣钩22及22A,该对扣钩分别固持在连接器本体21的两侧。操作元件23具有一对位于扣钩22、22A弯曲部22-4下方的扣钩释放凸轮23-4。当向后拉操作元件23的拉杆23-8时,扣钩释放凸轮23-4向弯曲部22-4施加一向外的作用力使U形钩部脱离于对接连接器。因操作元件23与扣钩22、22A位于本体21外侧,当有外力施加于其上时很容易被毁损。当两个或更多个连接器并排安置时,每两个连接器之间就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不利于安装有此种连接器的电气系统的简约设计。此外,当作用于操作元件23上的拉力撤去后,扣钩22、22A施加作用力驱使操作元件23归位;但是该作用力太小而不能使操作元件23归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拉杆上具有扣钩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拉杆可自动归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有基座、连接器部件、盖体、拉杆及扣钩,其中基座前端具有一对接框,连接器部件组装于该接框内,该连接器部件内收容有若干端子,盖体组装于基座上,拉杆上具有锁扣释放部及组装于该拉杆上的扣钩,此外,拉杆上组装有弹性装置,扣钩与拉杆共同作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相接合,当在第一方向上拉拉杆时,锁扣释放部拉动扣钩使其脱离对接连接器,弹性装置抵接于基座或盖体并产生弹性形变,当拉力撤走后,弹性装置自动归位并将拉杆推到原来位置。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借助自动归位的拉杆和扣钩装置,使电连接器操作方便,生产组装效率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基座的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盖体的仰视放大视图;图4为图1所示扣钩、拉杆及一对金属弹片的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连接器部件的放大视图;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组装图;图7为图6所示电连接器移除盖体后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的扣钩处于锁扣状态时的俯视图;图9为图8所示弹片处于形变状态的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弹片与拉杆的立体放大图。具体实施例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包括有基座10、组装于基座10上的盖体20、一对用于将盖体20固定于基座10上的螺钉30、一连接器部件60、一对扣钩70、一拉杆80及一对金属弹片90。参照图2所示,基座10与盖体20是由金属材料(如铝合金)成形而成。基座10包括底板11及一对自底板11相对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12。每一侧壁12具有一狭槽121,该狭槽121自基座10后端14向前端15延伸并贯穿基座10的接合面16;狭槽121将侧壁12分为外壁122与内壁123。每一内壁123具有一靠近前端15的肩部124及靠近后端14的切口127。每一肩部124的后端具有一垂直的槽道125。每一外壁122具有靠近前端15的切口1211。底板11具有一对位于相应内壁123的肩部124与切口1211之间的凹槽111。基座10的前端15具有一对接框13,该对接框13具有一贯穿前端15的开口133。对接框13顶部两侧成型有一对接合部131。每一接合部131的末端具有一向下延伸的凸块134。对接框13的两侧具有一对接合空间132,其位于接合部131与底板11之间。基座10的后端14具有一半圆形开口17。自开口17两侧的接合面16向上延伸有一对柱体18。每一柱体18具有一螺孔181及位于柱体外表面的四条凸肋182。请参照图3所示,盖体20包括有一盖板21及一对自盖板21相对两侧向下延伸的侧壁22。每一侧壁22具有一狭槽221,该狭槽221对应于基座10的相应狭槽121。狭槽221将侧壁22分为外壁222与内壁223。每一内壁223具有一靠近盖体20后端24的切口227,该切口227对应于基座10的相应切口127。外壁222的前端具有一对切口2221,该对切口2221对应于基座10的切口1211。盖板21上具有一对凹槽212,该对凹槽212位于切口2221内侧并对应于基座10的凹槽111。盖板21的前端两侧向前延伸有一对突块23。盖板21的后端24具有一半圆形开口27,该开口27对应于基座10的开口17。后端24的开口27两侧具有一对通孔28。每一通孔28的直径与柱体18的外径大致相等。参照图4所示,每一扣钩70均是由金属板冲压而成,其包括有主体部71、位于主体部71后端的U形钩部72及位于主体部71前端的L形钩部73。主体部71的纵长方向上具有一切口74。主体部71包括有尾部711、中间部712及自中间部712向内延伸的头部713。中间部712包括有前倾斜部714、后倾斜部715及连接前后倾斜部714、715的连接部716。拉杆80包括有操作部81、一对自操作部81两侧向前延伸的臂部82及一对位于臂部82前端的锁扣释放部83。每一锁扣释放部83具有顶端832、底端833及自外表面向外突伸的凸块831。每一臂部82内表面具有一挡块84。挡块84上具有一对L形槽道87,该槽道87自挡块84内表面842延伸至臂部82。每一金属弹片90包括有固持部91及自固持部91延伸的U形弹性部92。该弹性部92具有自固持部91垂直延伸的第一部分921及自第一部分921朝向固持部91折弯的第二部分922。固持部91上具有一对倒刺911。参照图5所示,连接器部件60包括有绝缘本体61、自绝缘本体61向前延伸的舌板62、组装于绝缘本体61后侧的电路板63及若干导电端子64,这些导电端子64收容在舌板62内并贯穿绝缘本体61,以电性连接于电路板63上。参照图6至图9所示,当连接器部件62组装于基座10上时,舌板62收容在开口133内。电路板63收容在基座10的两侧壁12之间。两扣钩70借助凸块831自扣钩70内表面穿过切口74而分别组装于拉杆80上,锁扣释放部83抵接于扣钩70的内表面。锁扣释放部83位于头部713的内侧。弹片90借助固持部91收容在槽道87内而组装于拉杆80上。再将扣钩70、拉杆80及弹片90一并组装于基座10上。臂部82位于狭槽121内,操作部81位于基座10的后端14的外部。挡块84位于切口127内,弹片90的第二部分922抵接于基座10的后端14。U形钩部72收容在槽道125内并与肩部124接合,以将扣钩70固持于基座10上。L钩部73延伸并进入接合空间132内。锁扣释放部83的底端833位于凹槽111内,凸块831延伸出切口1211。将突块23置于接合部131下方,绕两接合部131向下旋转盖体20的后端至盖体20的底面抵接于基座10的接合面16,即可将盖体20组装于基座10上。臂部82的上部收容在狭槽221内,锁扣释放部83的顶端832收容在盖体20的凹槽212内,挡块84的上部位于切口227内。柱体18收容在通孔28内,四条凸肋182抵接于通孔28的内表面。两半圆形开口17、27共同形成一电缆(未图示)收容开口。最后,借助螺钉30与螺孔181的配合而将盖体20与基座10固持在一起,即可获得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参照图8及图9所示,当对接连接器与本技术电连接器1对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