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3063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进水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顶部;两个进药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侧面;两个排污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背部;两个隔板,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成三份,分别形成铁碳微电解处理腔、芬顿氧化腔和进水腔;连接装置,其设置于一对所述隔板之间,用于连接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和芬顿氧化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便于对污水自动进行芬顿氧化到铁碳微电解再到芬顿氧化的循环,转化快捷,操作简单,有效增加了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更便于使用者使用。使用者使用。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化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铁碳微电解加上芬顿工艺针对有机物浓度大、高毒性、高色度和生化废水的处理,可大幅度地降低废水的色度和COD,提高B/C比值即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可广泛应用于印染、化工、电镀、制浆造纸、制药、洗毛和酒精等各类工业废水和生化废水的处理及处理水回用工程,可进行芬顿氧化

铁碳微电解

芬顿氧化的循环污泥氧化处理过程,可达到更好的生化污水处理效果,便会用到处理装置。
[0003]现有的处理装置在使用时,芬顿氧化到铁碳微电解再到芬顿氧化的循环过程不连贯,从而不便于对污水进行快速处理,影响了处理效率,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的处理装置在使用时,芬顿氧化到铁碳微电解再到芬顿氧化的循环过程不连贯,从而不便于对污水进行快速处理,影响了处理效率,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包括:
[0007]外壳;以及
[0008]进水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顶部;
[0009]两个进药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侧面;
[0010]两个排污管,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背部;
[0011]两个隔板,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成三份,分别形成铁碳微电解处理腔、芬顿氧化腔和进水腔;
[0012]连接装置,其设置于一对所述隔板之间,用于连接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和芬顿氧化腔;
[0013]固定壳,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面,且位于所述固定壳的底部,并与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连通;
[0014]水泵,其与所述固定壳固定连接;
[0015]所述水泵与所述固定壳和所述进水腔通过管道连通。
[0016]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脚。
[0017]优选的,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位于下方所述隔板的下方;
[0018]所述芬顿氧化腔位于一对所述隔板之间;
[0019]所述进水腔位于上方所述隔板的上方。
[0020]优选的,上方所述隔板的内部开设有过孔,所述过孔连通所述芬顿氧化腔和所述进水腔。
[0021]优选的,两个所述进药管分别连通所述芬顿氧化腔和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
[0022]两个所述排污管分别连通所述芬顿氧化腔和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
[0023]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0024]固定套,其与上方的所述隔板固定连接;
[0025]固定管,其与下方的所述隔板固定连接,且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套的内部,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的内部;
[0026]第一隔网,其套接于所述固定管的外部,且位于所述固定套的内部。
[0027]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位传感器,且位于所述芬顿氧化腔的内部,高度低于所述固定管的顶端。
[0028]优选的,所述固定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网。
[0029]优选的,所述管道包括:
[0030]第一连接管,其与所述固定壳固定连接且连通;
[0031]第二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形成三通管;
[0032]第三连接管,其一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水腔连通。
[0033]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电磁阀。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3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便于对污水自动进行芬顿氧化到铁碳微电解再到芬顿氧化的循环,转化快捷,操作简单,有效增加了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更便于使用者使用。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38]图中:10外壳、11进水管、12进药管、13排污管、21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2芬顿氧化腔、23进水腔、30隔板、31过孔、40连接装置、41固定套、42固定管、43第一隔网、50液位传感器、60固定壳、61第二隔网、70水泵、80管道、81第一连接管、82第二连接管、83第三连接管、90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0]请参阅图1

2,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包括:外壳10;以及进水管11,其固定安装于外壳10的顶部;两个进药管12,其固定安装于外壳10的侧面;两个排污管13,其固定安装于外壳10的背部;两个隔板30,其固定安装于外壳10的内部,将外壳10的
内部空间分成三份,分别形成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芬顿氧化腔22和进水腔23;连接装置40,其设置于一对隔板30之间,用于连接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和芬顿氧化腔22;固定壳60,其设置于外壳10的侧面,且位于固定壳60的底部,并与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连通;水泵70,其与固定壳60固定连接;水泵70与固定壳60和进水腔23通过管道80连通;外壳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脚。
[0041]在使用时,污水通过进水管11和进水腔23进入到芬顿氧化腔22的内部,一边芬顿氧化处理一边逐渐填满芬顿氧化腔22,然后在达到一定容量后,经过连接装置40的虹吸原理,可将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水泵70将污水通过固定壳60和管道80吸入到进水腔23的内部,然后即可重复循环上述过程,待到处理完成后,通过管道80的另一端排出即可。
[0042]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位于下方隔板30的下方;芬顿氧化腔22位于一对隔板30之间;进水腔23位于上方隔板30的上方;上方隔板30的内部开设有过孔31,过孔31连通芬顿氧化腔22和进水腔23;两个进药管12分别连通芬顿氧化腔22和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两个排污管13分别连通芬顿氧化腔22和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
[0043]进药管12可用于进入所需的药物,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污管13排出。
[0044]连接装置40包括:固定套41,其与上方的隔板30固定连接;固定管42,其与下方的隔板30固定连接,且一端位于固定套41的内部,另一端延伸至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以及进水管(11),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10)的顶部;两个进药管(12),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10)的侧面;两个排污管(13),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10)的背部;两个隔板(30),其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10)的内部,将外壳(10)的内部空间分成三份,分别形成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芬顿氧化腔(22)和进水腔(23);连接装置(40),其设置于一对所述隔板(30)之间,用于连接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和芬顿氧化腔(22);固定壳(60),其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侧面,且位于所述固定壳(60)的底部,并与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连通;水泵(70),其与所述固定壳(60)固定连接;所述水泵(70)与所述固定壳(60)和所述进水腔(23)通过管道(8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碳微电解处理腔(21)位于下方所述隔板(30)的下方;所述芬顿氧化腔(22)位于一对所述隔板(30)之间;所述进水腔(23)位于上方所述隔板(30)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方所述隔板(30)的内部开设有过孔(31),所述过孔(31)连通所述芬顿氧化腔(22)和所述进水腔(2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化系统的管式污泥自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进药管(12)分别连通所述芬顿氧化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灯彪张桂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兴天宇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