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7545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电池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具有若干容置空间,绝缘本体底部分设有若干裸空的槽道及嵌槽;以及若干导电端子,其可插入槽道内并以一固持部与嵌槽组装,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弯折部、一第二弯折部、一下接脚及一上接脚;其中,当上接脚受一作用力逼迫时,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可吸收该作用力,使导电端子能提供良好的接触效果及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达到此连接器产品更增加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的目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连接器
本技术关于一种电池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与电池对接使用的电池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行动电话、个人数字秘书(PDA)、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以及笔记型计算机等产品,这些电子产品的设计,其中,电池与电路板之间必须藉由一电池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进而达到电力导通传达的目的。再者,上述数字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元,针对不同客户端(End User)又设计出许多不同客制化的产品。为了适应这些电子产品的诞生,除了电池本身的设计必须积极地增加续航力(Extended Battery Life,EBL)外,另一个消极的办法就只有定时的补充电力。因此,电池与连接器之间除了能确实地保持接触外,对接的力量不会影响到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使用状态。基此,习知的电池连接器时常发生的问题,如: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固定部分外,其上接脚为悬臂的满足于组装空间,并且往往会设计有数道弯折形状来承受电池对它产生的作用力。当电池与导电端子间的作用力绝大部分由它的弯折形状承担特别是,在使用多次或经常保持接触的状况下,导电端子的弯折形状会因着应力集中而产生变形,甚而断裂,进而使整个电池连接器损毁。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固持稳定且持久耐用的电池连接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良好的接触效果及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达到此连接器产品更增加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的目的。-->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包含:绝缘本体具有若干容置空间,其底部分设有若干裸空的槽道及嵌槽。复数导电端子,其可插入槽道内并以一固持部与嵌槽组装,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弯折部、一第二弯折部、一下接脚及一呈V形的上接脚。其中,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形状设计可吸收大部分的电池施予的作用力,使导电端子能提供良好的应力分散效果。图式简单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图1的分解图。图3为绘示图1绝缘本体的一某角度立体图。图4为绘示本技术底部的一某角度立体图。图5为绘示图1的剖视图。图6为绘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另一实施例图。图7为绘示图6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电池连接器1绝缘本体10容置空间11槽道12嵌槽13侧壁14开口2导电端子20固持部201干涉部22第一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4第一弯折部26第二弯折部28下接脚32挡止部34上接脚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揭露并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器(100),其包含:一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容置空间(10),绝缘本体(1)底部分设有若干裸空的数个槽道(11)及嵌槽(12)。以及复数导电端子(2),这些导电端子(2)可以插入槽道(11)内并以一固持部(20)与嵌槽(12)组装,本技术所绘示的是三个导电端子(2),槽道(11)、嵌槽(12)等设计亦为三组,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但不限定为三组。每一导电端子(2)至少具有一第一弯折部(24)、一第二弯折部(26)、一下接脚(28)及一上接脚(34)(参见图2)。其中,是以呈一片状的固持部(20)为分界点,分别定义上述各部名称。其连接关系是,固持部(20)向上分别成形一呈U形的第一弯折部(24),连接一呈倒U形的第二弯折部(26),紧接着连接一略呈笔直且呈V形的上接脚(34),之后端部为一挡止部(32)。固持部(20)向下则成形一向下延伸的下接脚(28)。另外,在第二弯折部(26)连接至上接脚(34)时,亦可设计成一较大角度的连接方式;换言之,即从第二弯折部(26)直接连接到上接脚(34)的第一接触部(22)(图未绘示),如此导电端子(2)会具有较大的回弹力。在此需特别强调的是,本技术的第二弯折部(26)的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弯折部(24)的圆弧半径。当上接脚(34)受一电池作用力逼迫时,第一弯折部(24)及第二弯折部(26)可吸收此作用力,使导电端子(2)能提供良好的应力分散效果。如图3~5所示,为了避免悬臂的上接脚(34)会弹出容置空间(10)外,绝缘端子(1)每个槽道(11)的上缘两侧更进一步具有一侧壁(11),供与导电端子(2)的挡止部(32)卡止。并且,绝缘本体(1)在长边方向并对应于挡止部(32),-->设置有一开口(14),供其受压迫时的活动用。除此之外,本技术的每一固持部(20)两侧边更设有至少一干涉部(201),供与嵌槽(12)紧密接合。因此,本技术的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的组装、固定容易,即使导电端子(2)长期或多次承担电池的作用力,应力集中的问题十分容易得到解决,且固持部(20)承受到的压力相对就会减轻,进而达到本产品寿命增加的目的。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接脚(28)的设计是与印刷电路板(PCB)(图未绘示)电性连接,而上接脚(34)的目的即与电池(图未绘示)电性连接。其中,上接脚(34)与下接脚(28)更进一步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2)及一第二接触部(222),供与上述组件接触。再请参见图6、图7,其绘示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图。其主要差异在于下接脚(28)的设计与固持部(20)呈一垂直的焊接部。其中,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设计属活动式接触,意即,第一接触部(22)及第二接触部(222)是非固定式的与电池、印刷电路板接触。然而,于第二实施例中,下接脚(28)的第二接触部(222)即与印刷电路板焊固,而其它各部的设计原理,同上所述,在此不另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实质内容的范围,若任何他人所完成的技术实体或方法与本申请专利范围所定义为完全相同,或是为一种等效的变更,均将被视为涵盖于此专利范围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连接器(100),包含:    一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容置空间(10),绝缘本体(1)底部分设有若干裸空的槽道(11)及嵌槽(12);以及若干导电端子(2),导电端子(2)可插入槽道(11)并以一固持部(20)与嵌槽(12)组装,每一导电端子(2)至少具有一第一弯折部(24)、一第二弯折部(26)、一下接脚(28)及一上接脚(34);其中,第二弯折部(26)圆弧半径大于第一弯折部(24)的圆弧半径,当上接脚(34)受一作用力逼迫时,第一弯折部(24)及第二弯折部(26)可吸收作用力,使导电端子(2)能提供良好的应力分散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连接器(100),包含:一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容置空间(10),绝缘本体(1)底部分设有若干裸空的槽道(11)及嵌槽(12);以及若干导电端子(2),导电端子(2)可插入槽道(11)并以一固持部(20)与嵌槽(12)组装,每一导电端子(2)至少具有一第一弯折部(24)、一第二弯折部(26)、一下接脚(28)及一上接脚(34);其中,第二弯折部(26)圆弧半径大于第一弯折部(24)的圆弧半径,当上接脚(34)受一作用力逼迫时,第一弯折部(24)及第二弯折部(26)可吸收作用力,使导电端子(2)能提供良好的应力分散效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上接脚(34)的端部更进一步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添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金龙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