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其产品技术

技术编号:328390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端子模块的制程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在一板材上设置有一料带及一端子部。步骤b)在料带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引孔,而在端子部上设置至少两个导电端子。步骤c)在导电端子周围成型有桥接肋以形成上端子模块。步骤d)重复步骤a)至步骤c)以形成下端子模块。步骤e)将上、下端子模块彼此叠置以形成端子模块组合。步骤f)在端子模块组合外包覆绝缘本体以形成电连接器模块。(*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插入式包覆成型加工工艺制造电连接器的方法。过去,导电端子均组装在绝缘本体上所设的端子收容槽内并被干涉固定于其间。为了确保导电端子稳固固接于对应的端子收容槽内,在导电端子本体部上通常设有与端子收容槽侧壁相固接的倒钩。最初,两相邻导电端子间的距离足以提供可防止在两端子间发生短路的空间。例如,导电端子的宽度大约为0.4mm,其上倒钩的高度为0.1mm。如果两导电端子的间距为1.27mm,则两导电端子侧面间的距离为1.27-0.2-0.2=0.87(mm)(数值0.2为导电端子宽度的一半),此时两相邻倒钩间的距离为0.87-0.1-0.1=0.67(mm),因而不仅可借干涉固接方式将导电端子组装到对应的端子收容槽内,而且这种配置也可通过耐电压测试。然而,由于导电端子本体部上所形成的倒钩或同类型构造的存在,将导致插入力增加。而当导电端子的间距减少至0.8mm(即高密度(Very High Density,VHD)电连接器)时,两相邻导电端子间的距离为0.8-0.2-0.2=0.4(mm)。在这种状况下,将因两相邻倒钩间的距离为0.4-0.1-0.1=0.2(mm)而不可能使端子借干涉固接方式组装于端子收容槽内,且这种配置也将因在两相邻导电端子间会发生短路而不能通过耐电压测试。而这类高密度电连接器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通常是借具有精密度高、可靠性好及人力成本低这些特性的插入式包覆成型工艺来解决。并通过在导电端子本体部上另设有突起,以增加包覆于其外绝缘本体的固持力。然而,由于模具型腔内每一导电端子均存在共线对齐问题,因而将使射出成型制程、模具构件甚至导电端子的构造均变得相当复杂。如美国专利第5,761,805号即揭示在插入式包覆成型过程中通过若干个定位销来支撑对应的导电端子。在此情形下,若定位销不小心从模具型腔内移除,则导电端子也将失去相应的支撑及对齐校正,进而会有不良或有缺失的部位产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插入式包覆成型工艺而制造出高密度电连接器的方法,其中模具型腔内导电端子则借与其相连的料带来进行对齐校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以成型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模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沿第一板材设置第一料带及第一端子部。步骤b)在第一料带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导引孔,并在第一端子部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导电端子,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在其前、后端接触部间均延伸设有本体部。步骤c)在由第一料带支撑对齐的第一导电端子周围成型有第一桥接肋以形成上端子模块。步骤d)重复步骤a)至步骤c)以形成下端子模块。步骤e)将上、下端子模块叠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块组合。步骤f)在端子模块组合外包覆绝缘本体以形成由其中一料带进行对齐校正的电连接器模块。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仅可确保高密度电连接器的品质而且可使模具设计、射出成型制程甚至端子构造均大为简化。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板材上成型有第一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在第二板材上成型有第二导电端子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上端子模块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上端子模块切除料带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下端子模块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端子模块组合的立体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在端子模块组合上包覆成型绝缘本体后的电连接器模块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用以射出成型上端子模块的第一模具的侧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端子模块组合的侧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借第二模具在端子模块组合外包覆有绝缘本体以成型电连接器模块的侧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将电连接器模块从第二模具内脱出后的侧剖视图。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步骤a)沿第一板材110′设置第一料带111及第一端子部112。步骤b)在第一料带111上设置数个导引孔113,并在第一端子部112上设置数个第一导电端子114。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114在其前、后接触部114b、114c之间延伸设有本体部114a。步骤c)在容置于第一模具140(如图9所示)内并借第一料带对其进行支撑对齐的第一导电端子周围成型第一桥接肋117-->进而制成上端子模块110。其中第一桥接肋117位于相邻于导电端子114前接触部114b的本体部114a上,其也可位于其它位置上。且在第一桥接肋117成型之后,切去料带并将端子后接触部114c冲压成方向朝上的形状(如图10所示)。步骤d)重复步骤a)至步骤c)以成型下端子模块210,且该端子模块210中的第二导电端子214借第二桥接肋217相连接。而在下端子模块210成型之后,第二料带211仍连接于其上并用以作为下一工序中对齐校正的工具。另外,下端子模块210的后接触部214c仍保持原状。上端子模块110在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的过程中,同时在第一桥接肋117上成型有定位销118、凹口119及圆柱孔117a(如图9、图10示)。而第二桥接肋217在其对应的插入式包覆成型过程中也成型有定位销218、凹口219及圆柱孔217a(图10图所示)。步骤e)将第一及第二桥接肋117、217叠固进而使上端子模块110及下端子模块210彼此叠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块组合300。此时第一桥接肋117上的定位销118收容于第二桥接肋217上对应的凹口219内,同时第二桥接肋217上的定位销218则收容于第一桥接肋117上对应的凹口119内,这样即可确保上、下端子模块110、210之间的稳固连接。在上、下端子模块110、210组合后(图10所示),在这两个端子模块110、210的后接触部114c、214c之间设置有狭槽(未标号),用来固持插入端子间的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导电垫片(golden finger)。然后在该端子模块组合300导电端子114、214的本体部114a、214a外包覆绝缘本体311以制成电连接器模块400。步骤f)进行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如图11所示)制程,以在端子模块组合300的导电端子114、214的本体部114c、214c外包覆绝缘本体131进而形成电连接器模块400。再请参照图9所示,第一模具140用以成型固置于导电端子114、214本体部114a、214a上的桥接肋117、217。其中上模具141包括有用以收容桥接肋117、217上侧部分的型腔141a,该型腔141a又包含有凹陷部141c及凸部141d,以分别用来成型桥接肋117、217上的定位销118、218及凹口119、219。另外,在该上模具141上设有孔141b。而下模具142则设有用以收容桥接肋117、217下侧部分的型腔142a,并在其上设有对正柱142b,-->该对正柱142b在上、下模具141、142组装时则穿过导引孔113并收容于上模具141的孔141b内。借这种配置方式,即,通过导引孔113、213与对正柱142b对接进而使导电端子114、214间的间隔情形能被准确确定。另外,在型腔142a内还设有可成型出桥接肋117、217上圆柱孔117a、217a的柱状体142c。在图11中,端子模块组合300则被组装在第二模具150内并在其外包覆成型有绝缘本体131进而制成电连接器模块400。其中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沿一板材设置有料带及端子部,且该端子部上至少包含有一排彼此并排排列的导电端子;通过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带提供支持性对齐的导电端子周围射出成型有桥接肋,进而形成包含桥接肋及与之相连的导电端子的端子模块;通过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带提供支持性对齐的端子模块周围射出成型绝缘本体以形成电连接器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US 1998-10-29 09/182,8321.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沿一板材设置有料带及端子部,且该端子部上至少包含有一排彼此并排排列的导电端子;通过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带提供支持性对齐的导电端子周围射出成型有桥接肋,进而形成包含桥接肋及与之相连的导电端子的端子模块;通过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带提供支持性对齐的端子模块周围射出成型绝缘本体以形成电连接器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包含有在绝缘本体成型后从导电端子上截除料带的步骤。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方法中包括沿第二板材设置第二料带及第二端子部的步骤,而第二端子部上又包含有彼此并排排列的第二排导电端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通过另一个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第二料带提供支持性对齐的导电端子周围成型有第二桥接肋的步骤,以形成包含桥接肋及与之相连的导电端子的第二端子模块的步骤。5.如权利要求4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有将第一端子模块与第二端子模块叠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块组合的步骤。6.如权利要求5所述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端子模块组合的周围包覆有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正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