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可变电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323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压可变电阻器包括在所述外壳中包含的电路部分,掀钮接头插在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内并连接到电路部分的输出部分,输出连接电极从正交于掀钮接头的方向插入接头基片部分并被压入和连接到掀钮接头。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有一个插入凹槽,用于引导和插入掀钮接头,插入孔,用于引导和插入输出连接电极,形成在插入凹槽和插入孔交叉点的侧面的释放凹槽。插入凹槽、插入孔和释放凹槽同时由金属铸模穿入结构形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可变电阻器本专利技术涉及调节电视接收机等的聚焦电压和扫描电压的高压可变电阻器。通常使用称为“聚焦组件”的高压可变电阻器调节彩色电视机、监视器的焦点和量度。日本待审专利申请JP7-235402公开了这种类型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中,与电路板的连接电极接触的弹性部分的掀钮接头被放置在绝缘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输出引线从正交方向压入掀钮接头,由此,建立与外部的连接。这种高压可变电阻器可以低成本制造,因为内电路板和输出引线可以电连接而无需使用导电橡胶或焊料。在上述高压可变电阻器中,因为掀钮接头被固定在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接头基片部分具有一个插入凹槽,用于固定掀钮接头的两侧,还有一个沿正交于插入凹槽延伸的插入孔,用于插入输出引线。为了精确地把输出引线压入掀钮接头的孔中,必须使所形成的插入孔精确地与插入凹槽对齐。参考图1,插入凹槽2和与之正交的插入孔3可以同时由图2A和2B所示的金属铸模4的压入结构或图3所示的金属铸模5的穿入结构形成在接头基片部分1。在金属铸模4的压入结构中,形成插入槽2的第一铸模4a和形成插入孔3的第二铸模4b相互间简单地接触。因此,如图2A所示,第二铸模4b的中心轴并不总与所要求的中心线X一致,如图2B所示,由于树脂的压力,第二铸模4b偏离中心线X一定量δ。结果,插入孔3不能以精确的位置形成在对应的中心线X上。相反,在金属铸模5的穿入结构中,形成插入孔3的第二铸模5b的前端穿入第一铸模5a的孔5a1中形成插入凹槽2。因此,即使当树脂的压力作用在此时,第二压膜5b由第一压膜5a在固定位置固定,结果,可以精确地沿所要求的中心线X形成插入孔3。-->使用这样的金属铸模穿入结构具有精确形成插入孔3的优点,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由于位于第一铸模5a的孔5a1和第二铸模5b之间的间隙,所以在向插入凹槽2开口的插入孔3的外缘形成毛边。毛边向着插入凹槽2的内表面突出,并妨碍把掀钮接头插入凹槽2中。这使得不能够把掀钮接头插到预定的位置,并且不能在掀钮接头和输出引线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压可变电阻器,其中,插入孔可以形成在精确的位置,以便与插入凹槽正交,掀钮接头可以不变地插到插入凹槽中的固定位置而没有形成任何毛边。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高压可变电阻器包括具有接头基片部分的绝缘外壳,包含在外壳中的电路部分,掀钮接头插在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内并连接到电路部分的输出部分,输出连接电极从正交于掀钮接头的方向插入接头基片部分并被压入和连接到掀钮接头,其中,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有一个插入凹槽,用于引导和插入掀钮接头,一个插入孔,用于引导和插入输出连接电极,形成在插入凹槽和插入孔交叉点的侧面的释放凹槽,插入凹槽、插入孔和释放凹槽同时由金属铸模穿入结构形成。以穿入的方式压入用于形成插入凹槽和释放凹槽的铸模,以及用于形成插入孔的铸模,接头基片部分整体地在这个状态铸模。在铸模之后分离铸模时,铸模的毛边形成在插入凹槽和插入孔的交叉点上。因为毛边形成在释放凹槽上,所以,它不妨碍把掀钮接头插入凹槽。由于这个原因,掀钮接头可以容易地插入固定位置,避免了掀钮接头和输出连接电极之间的不可靠连接。输出连接电极最好是掀钮引线。也即通过使用掀钮引线作为高压可变电阻器的输出端,并通过插入孔把引线的芯线插入掀钮接头,可以容易地建立到外部装置的连接。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包括形成插入凹槽的第一铸模和穿入形成在第一铸模中的孔的第二铸模,以便形成插入孔;释放凹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形成在第一铸模中的孔的深度。就是说,由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型成的毛边厚度将不大于被穿入孔的厚度。因此,通过设置释放凹槽的深度-->大于被穿入孔的深度,能够可靠地防止毛边和掀钮接头之间的相互妨碍。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参考附图和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显而易见。图1是插入凹槽和插入孔之间关系的透视图。图2A和2B是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例子的透视图。图3是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例子的透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高压可变电阻器的平面图。图5是沿图4中V-V线所取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4中VI-VI线所取的剖面图。图7是外壳部分的仰视图。图8是接头基片部分和掀钮接头的透视图。下面将参考图4到图8描述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高压可变电阻器。作为一个例子,这个实施例的高压可变电阻器10用于调节彩色电视机或彩色显示器的焦点和量度的掀钮型聚焦组件。高压可变电阻器10包括由高阻燃材料制成的绝缘外壳11,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脂、聚苯醚、聚碳酸脂;放置在外壳内11的电路板23;三个可变电阻器24、25、26;聚焦输出部分27和28;屏幕输出部分29。尽管图4只显示了可变电阻器24、25和26的控制按钮,附着到每个控制按钮的滑动器在形成于电路板23表面上的电阻(未示出)上滑动,从而设定所要的电阻值。可变电阻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超过四个。不总是需要三个输出部分,但至少有一个输出部分。如图5所示,外壳11的一侧有开口,其中有一台阶部分12。电路板23放置在台阶部分12,由外壳11的开口和电路板23确定的凹口填满树脂(未示出)。接头基片部分13整体地铸模在外壳11的一端。接头基片部分13具有一插入凹槽,用于引导和插入掀钮接头32(后面有述),而插入孔15用于引导和插入输出连接电极33的芯线33a。插入凹槽14和插入孔15相互间正交。释放凹槽16形成在插入凹槽14与插入孔15的交叉点上。在插入凹槽14的孔径上,形成用于引导的倾斜面17。由类似于图3所示的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同时形成插入凹槽14、插入孔15和释放凹槽16。释放凹槽16的深度被设定得大于被穿入的孔的深度。-->如图5所示,聚焦输出部分27包括聚焦输出接头31和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掀钮接头32。聚焦输出接头31被固定到电路板23,并与电路板电连接。聚焦输出接头31的一端32a向外壳11的后面伸出,另一端31b与掀钮接头32的弹性部分32a弹性接触,并与其电连接。为使连接比较可靠,弹性部分32a可有一适当凸起,与聚焦输出接头31的另一端31b接触。如图8所示,掀钮接头32的平面部分的两侧被插入形成在接头基片部分13的凹槽14内。在这种情况下,由在插入凹槽14的孔径上形成的倾斜面17引导平面部分32b的侧面。平面部分32b中部形成具有多个向内的内爪32(图8是3个)的连接孔32d。当掀钮接头32被插入凹槽14的内部时,连接孔32d和插入孔15相互之间对齐。尽管插入凹槽14和插入孔15同时形成时,插入孔15的边缘可能形成毛边15a(见图5),因为释放凹槽16形成在毛边15a形成的插入凹槽14的侧面,所以毛边15a将不突入插入凹槽14,并且,不干扰掀钮接头32的插入。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聚焦输出连接电极33最好包括掀钮引线,并被插入从绝缘外壳11的外面伸出的圆筒部分19中。芯线33a穿过插入孔15,并被压入掀钮接头32的连接孔32d。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连接孔32d和插入孔15是对齐的,所以,输出连接电极33的芯线33a被精确地导入连接孔32d的中心。通过压入输出连接电极33,连接孔32d的爪32c被弯曲,并与输出连接电极33的芯线33a的外面压力接触,因此,可防止芯线33a的脱落。因此,输出连接电极33和掀钮接头32相互间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可变电阻器,包括: 具有接头基片部分的绝缘外壳; 电路部分包含在所述外壳中,并具有输出部分; 掀钮接头插在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内并连接到电路部分的输出部分; 输出连接电极从正交于掀钮接头的方向插入接头基片部分并被压入和连接到掀钮接头; 其中,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有一个插入凹槽,用于引导和插入掀钮接头;一个插入孔,用于引导和插入输出连接电极;形成在插入凹槽和插入孔交叉点的侧面的释放凹槽;插入凹槽、插入孔和释放凹槽同时由金属铸模穿入结构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6-2 165346/20001.一种高压可变电阻器,包括:具有接头基片部分的绝缘外壳;电路部分包含在所述外壳中,并具有输出部分;掀钮接头插在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内并连接到电路部分的输出部分;输出连接电极从正交于掀钮接头的方向插入接头基片部分并被压入和连接到掀钮接头;其中,外壳的接头基片部分有一个插入凹槽,用于引导和插入掀钮接头;一个插入孔,用于引导和插入输出连接电极;形成在插入凹槽和插入孔交叉点的侧面的释放凹槽;插入凹槽、插入孔和释放凹槽同时由金属铸模穿入结构形成。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出连接电极是掀钮引线。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穿入结构的金属铸模包括形成插入凹槽的第一铸模和穿入形成在第一铸模中的孔的第二铸模,以便形成插入孔,释放凹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形成在第一铸模中的孔的深度。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高压可变电阻器是掀钮形聚焦组件,以调节彩色电视机和彩色显示器件之一的焦点和亮度。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外壳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氧和聚碳酸酯之一制成。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电路部分包括电路板、多个可变电阻器、聚焦输出部分、屏幕输出部分。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绝缘外壳在一侧打开,并具有一台阶部分,电路板放置在台阶部分,由绝缘外壳的开口和电路板确定的凹槽填满树脂。-->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插入凹槽和插入孔相互之间基本垂直。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在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利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