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967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属于交通工具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其是内燃机曲轴扭转减振器和前端轮系曲轴解耦皮带轮的组合,用于在带轮和传动轴之间传递转矩,包括:芯轴和带轮,所述带轮与芯轴连接配合后形成有容纳空间;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芯轴与所述带轮之间,用于支撑芯轴与带轮;解耦器,位于该芯轴与带轮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芯轴右端与曲轴连接,外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所述带轮内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扭转减振器,所述扭转减振器位于解耦皮带轮和曲轴之间。转减振器位于解耦皮带轮和曲轴之间。转减振器位于解耦皮带轮和曲轴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的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燃机曲轴扭转减振器和前端轮系曲轴解耦皮带轮的总成。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曲轴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各缸间隔一定转角并轮流做功这一特定的工作状况,导致了发动机曲轴在运行时存在扭矩和转速波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两种结果:1、曲轴传递到前端轮系的转速波动,致使皮带的打滑,皮带抖动和张紧器摆幅过大,以及皮带驱动附件转速不稳定,从而造成NVH(振动、噪音和不平稳性)和轮系各部件早期失效;2、曲轴轴系本身的扭转振动,不仅造成发动机工作不稳,严重时还会使曲轴本身断裂失效。
[0003]专利技术人在201911358550.X中曾公开,涡卷弹簧式的曲轴解耦皮带轮能够起到缓冲隔振、解耦阻尼的效果,降低了前端轮系的NVH,解决了前端轮系各部件的可靠性问题。
[0004]专利技术人在202110555949.8中公开了一种新的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曲轴解耦皮带轮,能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缺点。即使在涡卷弹簧失效的情况下,曲轴皮带轮仍然能够传递扭矩,保证发动机前端轮系能够工作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曲轴扭转减振器有3种形式:弹簧阻尼减振器、硅油阻尼减振器和橡胶减振器。弹簧阻尼减振器减振性能好,但成本高,多用在大型船用发动机上。硅油减振器阻尼性能好,但需要定期维护,多用在商用车发动机上。橡胶减振器成本低,减振性能不稳定,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且橡胶容易老化,多用在小型乘用车发动机上。
[0005]有鉴于此,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扭转减振器,既能解决减振性能的稳定性问题,又能解决产品的可靠性问题,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也都有所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使曲轴解耦皮带轮既保证前端轮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结构更加简单。曲轴扭转减振器既保证轴系工作稳定可靠,成本又有所降低。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是内燃机曲轴扭转减振器和前端轮系曲轴解耦皮带轮的组合,用于在带轮和传动轴之间传递转矩,包括:芯轴和带轮,所述带轮与芯轴连接配合后形成有容纳空间;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芯轴与所述带轮之间,用于支撑芯轴与带轮;解耦器,位于该芯轴与带轮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芯轴右端与曲轴连接,外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所述带轮内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扭转减振器,所述扭转减振器位于解耦皮带轮和曲轴之间。
[0008]优选的,所述芯轴左端有向径向外形成的至少一个凸台和凹槽。
[0009]优选的,所述带轮左端有向径向内形成的至少一个凹槽和凸台,该带轮的凹槽与该芯轴的凸台对应在一起形成旋转空间,该旋转空间为工作空间,当带轮与芯轴的相对旋
转角度超出该工作空间时,皮带轮与芯轴直接传递扭矩,形成过载保护。
[0010]优选的,所述轴承为球轴承。
[0011]优选的,所述解耦器与芯轴的凸台以及带轮的凹槽相结合。
[0012]优选的,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内壁与所述解耦器结合且位于所述芯轴与所述带轮之间,并与所述芯轴、带轮形成相对封闭的容纳空间。
[0013]优选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端盖组成一体,与芯轴外壁相结合,起到对解耦器的密封作用。
[0014]优选的,所述扭转减振器一端与解耦皮带轮连接,另一端与曲轴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扭转减振器是整体式的,外圈是惯性环,中圈是缝隙,内圈与解耦皮带轮的芯轴和曲轴连接,所述缝隙的尺寸以及数目与扭振系统的刚度相适配,通常用有限元仿制来计算出缝隙的尺寸和数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采用单一支撑轴承,使结构更加简单。同时与扭转减振器配合,使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的综合成本降低。曲轴解耦皮带轮可以减少前端轮系转速波动,降低NVH,延长轮系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发动机的可靠性;扭转减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终身免维护,使曲轴扭振轴系工作平稳,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的剖视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的爆炸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单独体现扭转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阻尼件与扭振减振器装配时的爆炸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阻尼件与扭振减振器装配后的轴测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扭振减振器与刚性皮带轮配合使用时的剖视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曲轴;2、定位销;3、减振器固定螺钉;4、固定螺钉;10、扭转减振器;20、端盖;30、带轮;40、密封圈;50、解耦器;60、轴承;70、芯轴;80、阻尼件;101、惯性环;102、筋条;103、缝隙;104、轮毂;501、左垫片;502、第一涡旋弹簧;503、第一弹簧限位块;505、第一弹簧阻尼条;506、中垫片;507、第二涡旋弹簧;508、第二弹簧限位块;510、第二弹簧阻尼条;801、阻尼件连接环;802、阻尼件缝隙;803、阻尼件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
中所述的术语“外部”、“外侧”通常是指远离传动轴轴线的位置,“内部”、“内侧”通常是指靠近传动轴轴线的位置。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002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的剖视图。如图1和2所示,该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用于在带轮30和芯轴70之间传递转矩,包括:芯轴70,该芯轴70左端有向径向外形成的凸台和凹槽;带轮30,该带轮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是内燃机曲轴扭转减振器和前端轮系曲轴解耦皮带轮的组合,用于在带轮和传动轴之间传递转矩,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和带轮,所述带轮与芯轴连接配合后形成有容纳空间;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芯轴与所述带轮之间,用于支撑芯轴与带轮;解耦器,位于该芯轴与带轮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芯轴右端与曲轴连接,外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所述带轮内围与轴承和解耦器连接;扭转减振器,所述扭转减振器位于解耦皮带轮和曲轴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左端有向径向外形成的至少一个凸台和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减振解耦皮带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左端有向径向内形成的至少一个凹槽和凸台,该带轮的凹槽与该芯轴的凸台对应在一起形成旋转空间,该旋转空间为工作空间,当带轮与芯轴的相对旋转角度超出该工作空间时,皮带轮与芯轴直接传递扭矩,形成过载保护。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增岗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数加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