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接触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837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接触件(16;16D;16G;16J),其包括:主体部(31;31D);第一弹性片部(32、33;32G、33G;32H、33H;32J、33J;32N、33N),其从所述主体部(31;31D)延伸设置,用于与荧光管(5)的端部(13)的端子(14)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部(34、35;34A、35A;34B、35B;34C1、35C1、34C2、35C2;34D),其从所述主体部(31;31D)延伸设置,用于与在电路基板(4;4K)的表面(4a)和背面(4b)的至少一方上形成的导体图案(8、9)弹性接触。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弹性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片部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接触件
技术介绍
荧光管的端子经由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等电连接的结构记载在下述的文献1等中。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59645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16日)。记载在文献1中的连接器具有筒状的插入口。荧光管的端部插入该插入口中。插入到插入口中的荧光管的端部端子与位于插入口内的由导电体制成的接触件的一端相接触。接触件的另一端与电线的一端相连。电线的另一端被焊接在电路基板上。这样,在荧光管的端子与电路基板之间就介有接触件和电线至少两个部件,因此部件数量多。此外,由于焊接不良有可能产生导电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接触件,该复合接触件能够减少用于形成荧光管的端子和电路基板的电连接所必须的部件的数量,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荧光管的端子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复合接触件具有本体部;第一弹性片部,其从所述本体部延伸设置、并用于与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其从所述本体部延伸设置、并用于与形成在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上的导体图案弹性接触。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弹性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片部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荧光管的端子经由第一弹性片部、本体部和第二弹性片部,即经由单一的部件,与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电连接。用于形成荧光管的端子和电路基板电连接的必要部件可以是一个,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此外,复合接触件与荧光管的端子和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的双方弹性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接触这些荧光管的端子和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双方。能够防止在荧光管的端子和电路基板之间产生导电不良。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复合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剖面图;图2为电路基板、复合连接器以及冷阴极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为复合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单件连接器的立体图;图5为沿图4的V-V线的剖面立体图;图6为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沿图5的箭头VII方向看到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图8为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为沿图3的IX-I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与接触件未连接的状态;图10为沿图2的X-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与接触件连接的状态;图11为沿图3的IX-IX线的剖面图;图12A为用于说明将复合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动作的立体图;图12B为沿图12A的XIIB-XII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3A为用于说明将复合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动作的立体图;图13B为沿图13A的XIIIB-XIII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6A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6B是从图16A的箭头XVIB方向看到的图;图17A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7B是从图17A的箭头XVIIB方向看到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8A和图18B为用于分别说明复合连接器和电路基板的连接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分解立体图;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立体图;图23A和图23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3A示出外部导线被一对弹性片部夹持之前的状态,图23B示出外部导线被一对弹性片部夹持时的状态;图24A接着图23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被加压过程中的状态,图24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的加压完成的状态;图25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6为用于对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冷阴极管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图27A是示出插入准备工序的剖面图;图27B是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7C和图27D是示出夹持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8A为示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8B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8C为示出保持解除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9A为示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9B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9C和图29D为示出夹持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9E为示出保持解除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0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1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2为用于对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冷阴极管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图33A、图33B和图33C为分别示出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3D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4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5A和图35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图35A示出外部导线被插入一对弹性片部间之前的状态,图35B示出外部导线被插入到一对弹性片部间时的状态;图36A接着图35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被加压过程中的状态;图36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的加压完成的状态;图37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38A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38B为沿图38A的XXXVIIIB-XXXVIIIB线的剖面图。图中1-液晶显示装置;2-框体;3-液晶面板;3a-(液晶面板的)表面;3b-(液晶面板的)背面;4-电路基板;4K-电路基板;4a-表面;4b-背面;4c-端面;5-冷阴极管(荧光管);6-复合电连接器;7-反相电路;8-导体图案;9-导体图案;10-电连接器;10D-电连接器;10E-电连接器;10N-电连接器;11-保持台;11E-保持台;11F-保持台;11a-表面;11b-背面;12-本体部;13-(冷阴极管的)端部;14-外部导线(端子);15-外壳;15E-外壳;16-接触件(复合接触件);16D-接触件(复合接触件);16G-接触件(复合接触件);16J-接触件(复合接触件);17-操作部件;17G-操作部件;17N-操作部件;18-主体部;19-凸边部;19E-凸边部;19Ea-突出的部分;20-导入空洞;21-周面;22-收纳空洞;23-周壁;24-底壁;25-第一侧部;25a-第一部分;25b-第二部分;26-第二侧部;26a-凹部;27-第三侧部;28-插通口;29-限位部;30-贯通孔;31-主体部;31D-主体部;32-第一弹性片部;32G-第一弹性片部;32H-第一弹性片部;32J-第一弹性片部;32N-第一弹性片部;33-第一弹性片部;33G-第一弹性片部;33H-第一弹性片部;33J-第一弹性片部;33N-第一弹性片部;34-第二弹性片部;34A-第二弹性片部;34B-第二弹性片部;34C1-第二弹性片部;34C2-第二弹性片部;34D-第二弹性片部;35-第二弹性片部;35A-第二弹性片部;35B-第二弹性片部;35C1-第二弹性片部;35C2-第二弹性片部;36-上部;36a-一对部分的一方;36b-一对部分的另一方;37-中间部;38-下部;38D-下部;39-卡合凸部;40-保持槽;41-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接触件,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片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用于与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用于与在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的导体图案弹性接触,其中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弹性片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片部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园克则半田真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