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87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主要配合转体进行使用,该转体结构由下转盘、转体球铰支座、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属于桥梁架设技术领域,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上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凸起,上面板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凹槽,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尺寸与凹槽尺寸相匹配,上面板与所述下面板,通过第二凸起与凹槽的套接,实现转动连接;其中,上面板上端面通过螺栓与牵引转盘固定连接,下面板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垫石固定连接。通过螺栓将设置的上面板与下面板,分别于牵引转盘和垫石固定连接,实现将上面板和下面板直接锁紧,有效地减少了因晃动而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保证了施工质量。保证了施工质量。保证了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架设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

技术介绍

[0002]转体桥即采用转体法施工的桥梁。桥梁转体施工是指将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制作(浇注或拼接)成形后,通过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它可以将在障碍上空的作业转化为岸上或近地面的作业。
[0003]现有技术中,墩顶转体结构结构复杂,容易发生卡死和转动过程中移位的情况,且现有技术中墩顶转体结构与支撑基台之间的连接十分不稳固,同时将墩顶转体结构安装在支撑基台上时工序也十分繁复,增大了工作量,延误了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主要配合转体进行使用,该转体结构由下转盘、转体球铰支座、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
[0006]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上面板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凹槽,
[0007]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尺寸与所述凹槽尺寸相匹配,
[0008]所述上面板与所述下面板,通过第二凸起与凹槽的套接,实现转动连接;
[0009]其中,所述上面板上端面通过螺栓与牵引转盘固定连接,
[0010]所述下面板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垫石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为钢制球面板,
[0012]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中部和下端面中部,
[0013]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为球面,所述下面板的下端面为平面,
[0014]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上面板的上部端面边缘处固定设有截面为T型的第一环形外沿,
[0016]所述下面板的侧面下端处固定设有第二环形外沿,
[0017]所述第一环形外沿和第二环形外沿直径相同,且所述第一环形外沿直径大于所述上面板直径,所述第二环形外沿直径大于所述下面板直径,
[0018]所述第一环形外沿和所述第二环形外沿上均旋接有螺栓。
[0019]更进一步地,所述上面板的下端面和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之间设有辅助支撑体。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支撑体包括:若干半球凸起和若干半圆滑槽,
[0021]所述半球凸起呈圆周方式等距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面板的下端面上,
[0022]所述半圆滑槽设置在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上,且所述半圆滑槽的位置与所述半球凸起的位置相对应。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半球凸起的直径,从所述上面板的下端面中部至边缘处逐渐增大,
[0024]所述半圆滑槽的尺寸与所述半球凸起的尺寸相匹配。
[0025]更进一步地,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上和所述下面板的下端面上均设有若干肋条。
[0026]更进一步地,所述肋条包括:若干第一加强筋和若干第二加强筋,
[0027]所述第一加强筋呈圆周方式排列,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发散状排列,
[0028]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筋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
[00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0]1、本方案设置的密封式转体球铰,受外界影响小,不易遭受污染,能够较好的保证后期转体施工的效率。
[0031]2、通过螺栓将设置的上面板与下面板,分别于牵引转盘和垫石固定连接,实现将上面板和下面板直接锁紧,有效地减少了因晃动而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保证了施工质量。
[0032]3、通过在上面板和下面板的背部设置肋条,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上面板和下面板弯曲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肋条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上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1为上面板,2为下面板,3为第一环形外沿,4为第二环形外沿,5为第一加强筋,6为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0]参见图1至图3,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主要配合转体进行使用,该转体结构由下转盘、转体球铰支座、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包括:上面板1和下面板2;
[0041]所述上面板1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上面板2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凹槽,
[0042]所述下面板2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尺寸与所述凹槽尺寸相匹配,
[0043]所述上面板1与所述下面板1,通过第二凸起与凹槽的套接,实现转动连接;
[0044]其中,所述上面板1上端面通过螺栓与牵引转盘固定连接,
[0045]所述下面板2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垫石固定连接。
[0046]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主要专利技术点在于,其一,减少传统的复杂工序,使得面板
的转动过程更加的简便,以及安装工序更加的简略;其二,将上面板和下面板分别与牵引转盘和垫石直接固定,减少在转动时产生的误差,保证施工质量。
[0047]另外,本方案还包括:LSD主从随动控制液压提升系统,主要作用是形成水平旋转力偶,通过拽拉锚固且缠绕于直径的转台上的钢绞线,使得转体结构转动。
[0048]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为钢制球面板,
[0049]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上面板1的上端面中部和下端面中部,
[0050]所述下面板2的上端面为球面,所述下面板2的下端面为平面,
[0051]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
[0052]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板和下面板设置为钢制球面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散在转动时,上面板对下面板的作用力,避免作用力集中在中部位置。
[0053]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面板1的上部端面边缘处固定设有截面为T型的第一环形外沿3,
[0054]所述下面板2的侧面下端处固定设有第二环形外沿4,
[0055]所述第一环形外沿3和第二环形外沿4直径相同,且所述第一环形外沿3直径大于所述上面板1直径,所述第二环形外沿4直径大于所述下面板2直径,
[0056]所述第一环形外沿3和所述第二环形外沿4上均旋接有螺栓。
[005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环形外沿和第二环形外沿的作用分别是,便于安装和拆卸上面板和下面板;同时,可在第一环形外沿上选旋接螺栓与牵引转盘连接,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主要配合转体进行使用,该转体结构由下转盘、转体球铰支座、上转盘、转体牵引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一凸起,所述上面板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凹槽,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尺寸与所述凹槽尺寸相匹配,所述上面板与所述下面板,通过第二凸起与凹槽的套接,实现转动连接;其中,所述上面板上端面通过螺栓与牵引转盘固定连接,所述下面板的下端面通过螺栓与垫石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为钢制球面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上面板的上端面中部和下端面中部,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为球面,所述下面板的下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下面板的上端面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张拉桥转体施工球铰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的上部端面边缘处固定设有截面为T型的第一环形外沿,所述下面板的侧面下端处固定设有第二环形外沿,所述第一环形外沿和第二环形外沿直径相同,且所述第一环形外沿直径大于所述上面板直径,所述第二环形外沿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宗甫王辉肖栋刘锦亭巨源黄文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